昆明 王娟


回顧國際市場競爭的發展,競爭活動密集繁多,規則制度也紛繁復雜,但并并沒有陷入混沌無序的狀態,相反,它有章可遵,其運行機制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工業4.0大革命的開始,更為國際市場競爭注入更多令人可喜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伴隨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近年來在競爭主體、競爭手段、競爭領域、競爭格局、競爭優勢、要素流動和行業政策等方面各自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點,為了應付不斷升級的競爭,我們應該在企業層面、行業側面以及國家層面分別實施與增強中國國際市場競爭力相關的策略,以便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以更加主動的姿態,為我國的發展夯實基礎。
一、中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發展現狀
1.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中國企業多數不成熟。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5世界國際競爭力年鑒》,國際競爭力排行主要根據經濟表現、政府效能、經營效率及基礎設施等來進行評分排名,四大項目又細分為331個分項標準。中國在參評的59個國家中,總體競爭力排在第22位,如圖一中所示,我國從2010到2015年的競爭力排行情況匯總,經濟表現強勁,一直保持在前五的名次。但是經營效率徘徊在中下游,政府效率甚至到過第41位,基礎設施也差強人意,導致綜合排名始終在20左右。這說明中國強企業的競爭力還較弱。
2.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較低。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額達1029億美元,占全球對外投資總額的8%左右。從圖二可以看出,2003--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趨勢是平穩上升。但就全球層面而言,雖然數額客觀,但只占美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0%,并且中國在高收入國家總存量也不足。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含香港、臺灣)占據100席。最大席位擁有者依然是美國,占了128席。雖然中國企業上榜數量已經非常接近美國,但在科技含量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企業大多是壟斷國企以及大型商業銀行,主這次排行主要是在數量上取勝,占據核心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銀行業相對較弱,暫且不要盲目樂觀。
3.中國工業基礎依然較差。制造業代表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整體水平。2000年本該迎來制造業轉型的大好時機,卻被房地產行業率先奪去。結果是有目共睹的,房地產行業訊起,而中國的制造業卻被釜底抽薪,耽擱了本該水到渠成創新和升級的制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雖然中國工業擁有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條,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中國的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德國和日本相比,還是停留在低利潤的代加工階段。缺少核心技術,沒有耐心進行創新和研發。更甚是表現出急功近利的一面,企業收購不乏失敗的案例,并且,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制造業的一線從業人員素質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適合機械化低技術含量的生產。
二、國際市場競爭立體化新特點
1.競爭格局提升,情形更加復雜。其一,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迅速推廣和發展,各國(地區)經濟迅速與國際接軌。經濟大國之間的協作加強,但其他國家之間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美國依然在經濟上保持首要地位,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歐、日、中、俄在已具有的優勢下,發展信息技術進入世界市場競爭。其二,區域經濟競爭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化,各國際(地區)早已明白,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具備發言權,必須通過參與區域性組織或集團,借助集團的力量來增強本國實力。
2.競爭優勢升級。其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主要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變動中,絕大多數已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進程。后兩者具有國際競爭力強和廣闊市場的特點,在21世紀將成為主導產業。同時發達國家將其成熟的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二,傳統比價成本優勢意義削減,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經濟信息化是直接勞動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主要變現為運輸或存儲成本降低,分銷渠道更加合理導致的成本降低、要素成本的降低。
3.要素流動更加自如,新興大規模市場的日漸興旺,規模經濟增加。要素流動表現在:其一,資本的流動性加強。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各國為了滿足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加便利的爭取外資和利用資本,逐漸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資本流動性大大增強;其二,技術流動更加自如。之前的全球化競爭戰略市場一直是美國,但是這種趨勢在逐漸減弱,新型的大規模市場中國、印度、俄羅斯逐漸浮出水面。
三、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1.企業層面。(1)創新和研發競爭策略。一是制定發展戰略。國際市場的開拓遠比國內市場要復雜艱難得多,比如它的周期會更長,資源投入會更多,這就要求企業要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以應對瞬息萬變、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二是開創新的競爭優勢。近年來,隨著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升起,我國逐漸喪失了此方面的優勢,面臨市場份額被瓜分的局面。這就要求中國企業要與時俱進,開拓新的競爭優勢,比保證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搶占國際市場。三是增強整體競爭實力。企業可以通過與國外廠商合作、自身更新企業制度、資產重組等方式增強本身的競爭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國內家電巨頭格力就具有做產品的專注精神,正如它的廣告語一樣 “掌握核心科技”。(2)尋找新的市場進入方式。一是應進一步放開出口經營權,推動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和私營企業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則應積極探索境外加工、當地生產、許可貿易等市場開拓新方式。二是創新國際市場開拓方式。用境外加工或投資生產等方式來代替單一的產品出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產品的認可度,增加產品的出口數量,還可以免遭反傾銷的限制。(3)嘗試從雇傭制度到“股份”或合伙人制度的轉型。傳統按部就班的公司會失去對市場的敏感反應能力。要想籠絡住真正能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最寶貴的人才,就要對一線員工實行“合伙人制度”,即將個人工薪與自己的付出掛鉤,使其真正的處于主人翁地位。
2.行業層面。在行業層面上,有很多戰略可以選擇,其中主要有三種基本戰略。(1)總成本戰略優勢??偝杀緫鹇詢瀯菀笃髽I要有較高的銷售額,不斷占據市場份額,前期投資較高,并承擔啟動損失,一旦獲得低成本優勢,帶來的利潤是非常巨大的。在整個生產銷售的整個流程中,企業要高度關注和控制成本。企業要獲得總成本優勢,就要有較高市場份額作支撐,或者有原材料的競爭優勢。(2)差異化戰略。這里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強調差異化并不說明企業可以不管成本,只是在這里差異化戰略是主要目標。產品的差異化包括獨特的設計或者產品形象、技術實力、獨特的功能、客戶服務、經銷商渠道。 (3)產能擴張,是企業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大戰略決策??梢詮脑O計的資本數量或者決策問題的復雜程度兩個方面來衡量。產能擴張是產品行業的核心戰略。產能擴張的戰略問題是如何增加產能來實現企業的目標,借此提升自己的競爭地位或者市場份額,同時避免行業的產能過剩。
3.國家層面。(1)更加注重發展。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直接控制實施國有體制或者通過政府與企業建立合資企業實行間接控制特殊資產的消耗。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積極開設相關立項,尋求加大利用效率或者可替代的智慧能源,切實解決我國能源系統的矛盾和難題。為我國企業進行國際市場競爭奠定堅實的后盾。(2)要利用國別差異來創造針對特定國家市場的集中戰略,使企業能在這個國家市場內遠超全球化競爭企業對手。這種戰略能幫助企業實現差異化或者低成本優勢,滿足一國市場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為了使競爭優勢最大化,一定要努力構建企業與各國政府的良好關系,從而減少并跨越全球化競爭中的各種障礙,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3)大力開展人才提升計劃。經過國人的努力,當年的科教興國戰略已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果。但是,面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形勢,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大力培育人才。我們還有機會,我們還有時間,抓住工業4.0大革命的機遇,增強自身的實力,端正自身的態度,就會逐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