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春
2016年,陜西省延川縣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精準扶貧工作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一目標,夯實責任,強化措施,舉全縣之力奮力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延川縣情及貧困戶致貧狀況
延川縣是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重點扶持縣、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轄7鎮1個街道辦,163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1985平方公里,總人口1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5萬人。延川縣貧困戶致貧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生存環境惡劣致貧;二是自然災害頻繁致貧;三是文化素質低下致貧;四是因病致貧;五是因殘致貧;六是因學致貧。
二、延川縣精準脫貧“十二項”措施及主要成效
1.實施移民搬遷脫貧。堅持群眾自愿、積極穩妥的原則,對基本上不具備脫貧條件的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實施移民搬遷脫貧。在2015年集中搬遷5325戶18638人(其中貧困人口2381戶8334人)的基礎上,2016-2017年計劃移民搬遷的5821戶15134人,均為建檔立卡在冊登記貧困戶,今年一次性規劃布點全面啟動建設。主要采取集中搬遷、分散搬遷和就近集中新建三種方式進行安置。①集中搬遷安置。由鎮街根據搬遷村實際擬定搬遷計劃報扶貧辦;由扶貧辦根據上級指標和鎮街實際提出分年度搬遷方案報縣政府研究確定。選擇在縣城集中搬遷安置的,由搬遷戶本人申請、村鎮審核、扶貧辦審批備案,搬遷補助資金集中兌付到安置點。選擇在鎮、社區集中搬遷安置的,由搬遷戶申請、村鎮審核、扶貧辦審批備案,鎮街根據區域規劃,統一建設安置。2016-2017年計劃集中搬遷2911戶7567人。②分散搬遷安置。由搬遷群眾自愿選擇在一城四鎮八社區購買產權合法的四層以上樓房。補助資金由搬遷群眾申請、村鎮匯總、房管局審核、扶貧辦審批備案,一次性兌付到戶。2016-2017年計劃分散搬遷1164戶3027人。③就近集中新建安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區域產業發展布局,由搬遷群眾自愿就近選址,統一建設搬遷安置點。具體由搬遷群眾申請、村鎮審核匯總、扶貧辦審批備案,鎮街負責實施。2016-2017年計劃就近集中新建安置1746戶4540人。移民搬遷安置點實現“六配套”,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開發、能力建設、生態環境及后續管理配套,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④落實特困群眾安置政策,確保特困群眾優先享受移民搬遷脫貧政策。
2.實施產業幫扶脫貧。①繼續落實產業補助政策。對貧困家庭發展棗果畜棚等主導產業,優先落實產業補助政策。發展紅棗產業的,搭建紅棗防雨棚,按照0.5萬元/畝的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發展設施大棚紅棗(50米以上),按照1萬元/棚的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并提供1萬元/棚的扶貧貼息貸款。發展蘋果產業的,對新建果園提供苗木、地膜和技術指導,并從第二年起,按照100元/畝·年標準,連續補助三年。對五年以下的幼園,從2016年起,按照100元/畝·年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發展棚栽產業的,新建二代加強型設施大棚,按照2萬元/棚的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并提供4萬元以下/棚的扶貧貼息貸款。發展養殖產業的,根據圈舍面積、存欄數量、種草青儲、生態養殖等情況,進行多層次、差異化扶持,具體補助額度由鎮街掌握。同時,可提供5萬元以下扶貧貼息貸款。②加大整村產業開發推進力度。把扶持貧困戶產業發展與整村產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結合起來,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共同推進,實現整體帶動局部,整村致富帶動貧困戶脫貧。對建設專業村的,對參與產業開發建設的戶,每戶可提供5萬元以下的2年貼息貸款。
3.實施技能培訓脫貧。①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充分利用農廣校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教育培訓工程,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由農廣校負責,以鎮、街、社區服務中心為單位,圍繞棗果棚畜四大主導產業,對全縣有勞動能力、積極發展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巡回免費培訓。按生產季節,不定期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現場培訓。貧困人口優先納入培訓范圍。特別是加大對農口干部、基層干部、第一書記等脫貧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培訓經費由農廣校和扶貧辦共同解決。②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升勞動力職業技能。由勞動就業局圍繞家政服務、物流配送、衛生保潔、旅游服務等行業,依托縣職教中心開展“菜單式”定向培訓。免除貧困人口就業培訓學雜費、食宿費、技能鑒定費等,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靠技能脫貧。對自主參加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術培訓并獲得初級、中級、高級技術等級證書的貧困人口,分別給予一次性3000元、5000元、8000元的技能培訓補貼。③積極拓展貧困人口就業平臺。鼓勵貧困家庭人口自由創業、自主擇業。鼓勵駐地企業優先招用貧困家庭子女就業。對貧困家庭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強就業援助,落實大學生就業見習和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政策。
4.實施教育扶持脫貧。從2016年起,對2015年脫貧的鞏固提高對象和2016年建檔立卡在冊的貧困家庭人口,由教育局負責,按照學前一年在園幼兒750元/生·年和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小學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標準,發放生活補貼;對貧困家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免除學雜費,并發放2000元/生·年生活補助。由扶貧辦負責,對貧困家庭中高職在校生,除享受國家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外,再給予一次性3000元的扶貧助學補助;對貧困家庭新入學應屆本科大學生,按照四年12000元/生標準給予救助。同時,整合慈善、工會等社會捐助資金幫扶貧困家庭學生。
5.實施醫療扶持脫貧。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以2015年脫貧的鞏固提高對象和2016年建檔立卡在冊的貧困家庭人口為基數,由人社局負責,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財政補貼;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額出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大病保險制度對貧困人口實行傾斜。由民政局負責,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慢性病門診救助、大病保險、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支付后自付費用仍有困難的貧困人口,加大臨時救助、大病救助、慢性病救助幫扶力度。由衛生局負責,建立貧困人口健康卡,對貧困人口大病實行分類救治,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治范圍。
6.實施文化旅游脫貧。按照“一路風景一路店”的思路,將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實施文化旅游產業脫貧。對貧困家庭發展鄉村旅游服務業,符合有關規定的,提供不低于5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并落實5萬元產業幫扶資金。對發展規模達到《扶持乾坤灣景區農家樂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的,按實施意見標準給予補貼。鼓勵支持旅游景區優先招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人口參與旅游發展。
7.實施金融扶持脫貧。整合產業扶貧、就業創業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以政府擔保基金撬動5倍銀行貸款額度,支持產業、文化旅游和中小企業帶動扶貧。①繼續用好產業扶貧擔保基金。利用500萬元產業扶貧擔保基金,撬動銀行2500萬元貸款額度,支持貧困家庭發展農業主導產業、鄉村旅游服務業等特色產業。向有勞動能力、積極發展產業、資金缺乏的貧困家庭,提供5萬元以下的免擔保、免抵押小額扶貧貼息貸款。②積極利用就業創業擔保基金。利用1000萬元就業創業擔保基金,撬動銀行5000萬元貸款額度,支持貧困家庭發展產業、自主創業。向有勞動能力、積極發展產業、資金缺乏的貧困家庭,提供8萬元以下的免擔保、免抵押小額貼息貸款。向選擇自主創業且帶動效益明顯的貧困家庭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10萬元以下的免擔保、免抵押小額貼息貸款。③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效益。增加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注冊額度,撬動銀行貸款規模,支持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輻射和帶動貧困人口增產增收。
8.實施結對幫扶脫貧。①認真落實縣級領導包鎮街包村包戶、鎮街領導包村包戶和機關單位包村干部職工包戶制度,實現干部職工包扶貧困戶全覆蓋。由各級干部職工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深入到村到戶,訪貧問苦,出主意、想辦法,幫錢幫物,發展生產,提高技能,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②充分發揮總工會、共青團、殘聯、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貧上的優勢和作用,引導社會各類組織、志愿者參與精準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解困。工商聯系統組織民營企業開展結對幫扶精準扶貧行動。
9.實施企業、大戶帶動脫貧。鼓勵支持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家庭增收,積極發展“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農業扶貧模式。對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積極吸納貧困家庭人口穩定就業且月均收入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并簽訂用工合同或包扶協議兩年以上的,相關經營主體除可享受擔保貸款外,還可向貧困家庭人口所在鎮街申請貧困人口專項產業幫扶資金,每吸納一名貧困家庭人口就業一次性補助2000元。鼓勵企業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和專業村。
10.實施光伏、電商脫貧。鼓勵支持貧困家庭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場地等區域安裝分布式光電系統,促進貧困人口增收。深入推進京東商城支持貧困人口的電商就業扶貧,拓展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加大電商培訓力度。支持貧困家庭發展電商產業,開網店、變網商,把農副產品推出去展出來。加快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方便貧困家庭農產品就近銷售。推進寬帶網絡覆蓋貧困村。
11.實施生態保護脫貧。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平。結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家庭人口轉為生態保護人員。繼續實施2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工程。及時兌付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
12.實施兜底保障脫貧。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不具備幫扶條件的4057戶8778人,按照省市脫貧標準,實行兜底保障脫貧。同時,加快敬老院、幸福院、光榮院、康復中心、托養中心等養老設施建設,對孤、殘等特困人員實施集中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