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晶
在中國的歷史上,東北經濟曾經有過令人矚目的成就與輝煌。如今在第一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國家方針政策指導下,東北迅速成為全國重要工業基地、重要林業基地與商品糧基地。到1978年,東北三省的人均GDP僅次于京津滬三大直轄市,處于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經濟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4和2位。然而近幾年以來,東北經濟發展卻明顯趨緩,經濟增速下降,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經濟增速分別排在全國的倒數4、3、2位,2015年則分別排在全國倒數1、4、3位。原因何在,制約東北經濟發展諸多因素如體制障礙、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依賴過重等已為社會各界所公認,但日益減少的人口問題卻不可小覷。
一、東北地區人口問題的表現
1.人口生育率低。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因素是總和生育率(簡稱生育率),即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數。生育率處于更替水平意味著,孩子的數量與父母輩持平,如果生育率長期低于更替水平,則總人口量將不斷衰減。發達國家的更替水平為2.1,由于我國男女出生比例和女孩死亡率均高于發達國家,所以更替水平要更高,據估算,應在2.2以上,即每個家庭平均要生育至少2.2個孩子,才能保持孩子數量與父母輩相比不衰減。中國的生育率自1990年開始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數據顯示全國生育率為1.18,而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生育率則更低,并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如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別為0.98、0.84、0.88,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則只有0.74、0.76、0.75(按照國際標準,低于1.3%被稱為“超低出生率” )。
東北地區之所以出現超低出生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東北三省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大型工礦企業多,計劃經濟比重高,體制內的人口多,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的最好;(2)現代技術水平需要更高的勞動力資質,從而推高教育要求,增加養育孩子的實際成本。中國人又特別重視孩子教育,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很多人寧愿不要孩子。東北經濟占全國比例不斷下降,大量工人下崗,很多人生活比較困難,從而影響了其生孩子的意愿。(3)享樂主義在年輕人中間滋生和蔓延,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生育觀念受到沖擊,很多年輕夫婦甚至視孩子為累贅,放棄生育的權利和義務。(4)近年來,東北凈流出人口多,且流出的大都是適齡婚育人口,進一步降低了東北地區的生育率。2015年10月國家出臺政策全面放開二胎,然而通過2015年人群生育意愿和生育計劃調查顯示,東北地區的生育意愿僅為1.76個,遠遠低于其他地區(華中南地區為2.08個,西南區、華東區和華北區為1.94~1.95個),說明在東北人心中一胎政策、少生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情況下,目前期望通過鼓勵生育增加東北人口的任務也是十分艱巨的。
2.人口流出量大。建國后由于東北成為國家重點投資建設地區,導致人口大規模向東北移動。自發的或政策性的大規模人口遷入,使東北地區很長時間內一度成為人口凈流入區,至80年代人口凈流入為723.84萬人。然而80年代之后,東北地區開始出現人口向外遷移的趨勢,凈流入減少,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入36萬。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三省共流出人口370萬,流入151萬,10年間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219萬,且多為青壯年。
上述情況的出現是因為:一方面,我國沿海地區經濟搞活,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加上國家重點建設政策上的傾斜,使東部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大批企業迅速崛起,生產力不斷提升,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對國內其他地區人口流動產生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東北地區的重工業發展是在嚴格的計劃經濟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國有經濟占主導,目前雖已經降至50%左右,但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然而占據東北經濟體最大的國有企業,在擠占了大量社會資源壓縮經濟活力的同時,自身又無法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崗位,使得大量勞動力根本無法在本地找到好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條件好、工資水平高的沿海或京津地區尋找機會,從而構成了東北地區人口向外遷移的推動力。
3.人口老齡化嚴重。根據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的國家或地區就標志著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三省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由于近年來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離去,東北地區的人口結構則出現了更快的老齡化現象。以黑龍江省為例,2013年黑龍江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58.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9.4%,據預測,2020年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765萬,老齡化水平將達19%;2045年黑龍江省老齡化水平將達33%以上。
二、東北地區人口問題對其經濟的影響
1.總人口減少降低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以人口增長為前提的,因為人口增長一方面能夠擴大市場規模,進而帶來收入和儲蓄的增長,從而為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人口。人口作為生產力的要素和生產關系的承擔者,它的變動和發展必然給經濟發展帶來影響。國內外無數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人口越多,居住越密集,現有需求和供給的匹配越容易;人口越多,現有的需求和供給越可細分,專業化程度越高,勞動效率越高;人口越多,社會經濟復雜程度越高,越容易產生新的需求和供給、孕育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地區45-64歲、30-44歲、15-29歲、0-14歲人口分別占全國10.2%、8.8%、7.2%、5.8%,意味著今后東北地區總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將快速下降,加上東北人口出生率低及外流人口多的因素,東北地區總人口數量的加速減少將使其現有需求和供給減少,從而導致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嚴重影響其經濟復蘇。
2.人才外流嚴重影響東北未來發展。根據“教育的選擇性”原理,有較高教育程度的人口比普通人口更趨向于遷移,且更傾向于遷往經濟和文化更活躍的地區。由于東北地區人均收入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健全,高素質人才更傾向于向外遷移,從而導致東北經濟發展人才短缺。以遼寧省為例,根據其就業和人才服務局2015年7月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涉及調查的遼寧全省652家企業中,受調查單位中高級人才占職工總數3.5%,高級人才需求與現有高級人才數量之比為1.8:1。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本來固有問題之一就是國有企業比重大,自主創新能力差,技術產業化水平低,人才外流則進一步降低了地區企業的競爭力。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與東北振興密切相關的汽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等10大領域,都面臨人才緊缺的問題,這對于振興老工業基地無疑是釜底抽薪的。
3.勞動力減少對振興東北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是全國0~14歲兒童占總人口的16.6%,而東北三省該比例只有5.8%,意味著東北后備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此外,由于東北地區流出的人口大多為中青年勞動力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今后東北地區勞動力數量下降的速度將遠超過其他省份。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資本積累和工人數量的增加是呈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由于資本積累和工人人數的增加使得勞動分工成為可能,勞動分工會進一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隨之工人工資將得到提升,促使儲蓄同步增長,即形成資本積累,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不僅意味著勞動力供給不再豐富,勞動的低成本優勢喪失,更深一步則降低社會儲蓄和投資,對振興東北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人口老齡化帶來大量問題制約東北經濟發展。首先,由于吸引外資體制不健全、經濟金融環境較差、融資能力較弱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資金短缺已經長期成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然而人口老齡化卻加重了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老年人口增多會增加地方社會保障壓力,引起財政資源分流從而對經濟增長形成資本約束。第二,人口老齡化長期內會降低社會儲蓄率,減少儲蓄就會制約投資,投資不足必然弱化經濟增長的動力。其次,人口老齡化必將伴生勞動力的老齡化,由于老年人認知能力和精力的下降,會使其缺乏創新意識,降低技術創新的動力,因此勞動力的老齡化會阻礙技術創新的發展。這一點在國外的實證研究中早就得到了證實,如Jones(2005)和Hoisl(2007)研究專利申請人年齡的相關數據顯示,年齡與發明數量呈倒U型曲線,即專利數量在50歲之前是遞增的,之后則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雖然從實證經驗的主要發現來看,人口老齡化對高新技術行業內的創新以及根本性的創新影響更大。我國現在尚處于向創新型社會轉變的過度時期,多數創新質量還比較低,人口老齡化對現階段的創新影響不會很大,但隨著我國向創新型社會的轉變,東北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對創新的影響顯而易見會慢慢增大。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