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婷 刑淑蘭
從2014年的鼓勵到2015年的促進,再到2016年的規范,互聯網金融連續三年被寫進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正在當今中國金融市場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年兩會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聲音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合法監管上。而我們每個人受益于互聯網金融最多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它參與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滲透進我們生活的點滴。一旦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找到切實的救濟方式切實維護自身權益,完善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體系,健全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利益最大化,促進經濟法理論的進步,這才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平臺基本現狀
1.第三方支付平臺相關概述。第三方支付平臺是指兼具實力與信譽的獨立第三方通過與國外各大銀行進行簽約,針對網絡交易提供支持的一個平臺。通俗的講,其實它就是一個“中間件”或“技術插件”,將商家與銀行聯系起來,利用自身的實力和信譽保障買賣雙方的網絡交易正常進行。縱觀國內市場,目前現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主要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即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與非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指不以任何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的B2C或C2C所提供的在線支付服務作為依托而單獨存在的支付機構,專業從事網上支付業務。這種模式的代表企業有中國銀聯、首信易支付以及環迅IPS等。 第二種模式,是指利用其自己獨立開發或者合作開發的C2C購物網站所提供的在線交易額,依靠集團公司的同時又服務于集團公司。我國市場上多數第三方支付平臺都采用這種模式,代表企業有阿里巴巴及淘寶網旗下的支付寶,騰訊旗下的財付通以及易趣旗下的貝寶。
2.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狀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第三方支付平臺市場規模由2008年的270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9.31萬億元。 2011年5月18日,支付寶、快錢、拉卡拉等27家企業首批獲得央行頒發的業務許可證,成為第一批擁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截止2015年3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共發放270張牌照。面對有限的市場和用戶,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惡性競爭,使消費者成為這場戰爭最終的受害者,此時發展行業規范刻不容緩。
二、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立法現狀考察
截至目前,我國關于網絡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依據的法律法規共有七個:分別為一個指引、一個細則、三個辦法、一條意見和一部法律。由于2005年之前,我國網絡金融剛剛起步,第三方支付企業還未建立,關于我國網絡金融的法律監管僅僅只能參考其他的法律法規,包括2004年頒布的《電子簽名法》、2005年頒布的《電子支付指引》、《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四部法規的實質是針對電子支付環境與網絡銀行業務的規范,法律只停留在規范,并沒有實際的監管方法,這是我國網絡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礎。進入2010年,央行先后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及《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這三部法規。關于現有七部法律法規的分析,我們看到它們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法律保護表面化。我國現有法規中,雖不缺乏對電子支付環境保護的條款,但這些條款僅僅停留在呼吁建立安全系統,著手建設安全信用機制等,未見任何實質性的操作。
2.法律性質界定模糊。進入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平臺自身性質開始突顯,個別支付平臺已經將其業務范圍擴大到金融領域,開展多項金融服務,對傳統銀行業形成挑戰。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源所在就是我國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性質界定模糊。
3.沉淀資金及其孳息歸屬不明確。據艾瑞咨詢統計,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日均沉淀資金超過150億元,每日孳息高達15萬元。每天都有如此龐大的資金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其歸屬問題的認定吸引著全社會的目光。而我國現有法律對沉淀資金及其孳息的歸屬認定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
4.平臺監管主體缺位?;趯Φ诙c問題的研究,我們看到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自身的性質界定連法律都無法給予答案,這直接影響到監管主體的認定。
三、 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法律制度的完善
1.明確法律定位 。想要做到真正的管理和監督第三方支付平臺,就應以法律的形式專門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性質和業務范圍,有了定位才能明晰其應受誰監管,受到怎樣的監管,只有這樣溯本求源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2. 明確備付金管理制度。2010年之后,大家對第三方支付平臺資金安全問題存在很多擔憂,其中最大的擔憂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因其運營特點而擁有的大量客戶備用金的安全與歸屬問題。關于如何存管客戶備付金這一問題,《征求意見稿》第四條、《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將客戶備付金存管在商業銀行的專用存款賬戶中。并且支付機構只能選擇一家銀行作為備付金的存管銀行,且商業銀行的一個分支機構只能開立一個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毕噍^之前混亂的備付金托管現象,新的法規中要求“只能選擇一家銀行作為客戶備付金托管行”,使第三方支付平臺存款賬戶數量銳減,有效的降低了監管難度。但是,這種新型的銀行與支付機構協商監管模式是否能正常運作還有待時間的考察,畢竟被選中的商業銀行在現實中能否做到真正公平、獨立監督和管理第三方支付平臺,我們很難給出定論。
3.明確備付金孳息歸屬問題。認真解讀相關法規后發現,雖然法規明確承認備付金孳息應歸屬客戶本身,但該部分孳息的實際支配權仍由支付機構掌握,這種將所有權本屬于客戶的備付金孳息交由支付機構全權支配的做法并不合理。既然在整個過程中,第三方支付平臺只起到暫時保管備付金的作用,客戶擁有備付金的所有權,那么支付平臺就沒有理由支配客戶備付金孳息,我們不妨借鑒《證券法》中關于“證券市場如何支配客戶申購新股時資金凍結產生的利息收入”時的做法,專門為備付金孳息設立風險保護基金,這種方法既保護了客戶的資金安全又巧妙地將利益返還給客戶本人。
4.明確風險準備金計提比率。關于風險準備金賬戶的計提百分比問題,也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探究,《管理辦法》第三十條特別規定:“支付機構的實繳貨幣資本與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 10%。本辦法所稱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是指備付金存管銀行的法人機構根據最近 90 日內支付機構每日日終的客戶備付金總量計算的平均值”。《征求意見稿》第三十四條規定:“支付機構應當在備付金主存管行開立風險準備金專用存款賬戶,專戶存放支付機構按規定計提的風險準備金。該銀行賬戶名稱應當注明支付機構名稱和風險準備金。支付機構計提的風險準備金不得低于其備付金銀行賬戶利息所得的10%”。這兩條法規中共同將10%作為風險準備金的計提比率,但理論上這部分備付金的所有權本就屬于客戶,那么所有的利息收入自然也屬于客戶自己。因此,支付平臺計提的風險準備金應為全部備付金利息所得。
5.明確監管主體。(1)形成央行——銀監會監管模式。關于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主體,如果按照《非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來執行管理監督權利,無疑會加重央行的負擔,最終央行的管理效力如何我們也無從得知。根據銀監會的職能屬性以及《商業銀行法》中相關規定,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商業銀行部分業務相似,因此將它一并納入銀監會監管的對象隊伍中既解決了央行分身乏術的尷尬,又是銀監會真正實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管理的必經之路。筆者建議可以適時借助銀監會的參與來對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有效的指引和監管,央行將權力下放,參與并作出指導,這種央行——銀監會監管模式就目前看來還算是不錯的選擇。(2)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行業協會。 據了解,我國第一家專業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已2010年11月獲得民政部門的許可,同意籌備成立。該支付清算協會在成立伊始,央行及其他相關組織就已為它賦予了明確的職責和定位,即八字方針 ——自律、維權、協調、服務。該協會的成立,其地位與我國其他行業協會是同等重要的,比如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等。面對特殊的支付行業市場現狀,支付清算協會自建立之初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國家對其籌備建立事宜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單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支付清算協會已初步具備了管理約束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能力。(3)加強銀企共同監管力度。除以上兩種監管模式可行性的討論,我們還可以借鑒《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第四條的規定:“支付機構只能選一家商業銀行作為備付金存管銀行,可根據業務需要選擇備付金合作銀行”、“存管銀行負責歸集報告支付機構的全部客戶備付金信息”?;仡櫻胄兄邦C布的法律法規,這是央行首次下放權利給商業銀行。作為被第三方支付平臺選中的托管銀行,本身也肩負著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的責任,加之央行作為上級監管機構定期對商業銀行的指導。因此,這種“銀企共同監管”的模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監管機制。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