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全保障義務人控制的領域內發生第三人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案件時,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人侵權責任的認定是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所面臨的一道難題。盡管《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2款規定了“管理者或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應該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但由于對條文理解上的差異,加之不同學者對補充責任制度存在爭議,使得實踐中法官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結果。本文就安全保障義務人追償問題的適用困境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能為安全保障義務人補充責任的適用問題提供粗淺的個人見解。
【關鍵詞】補充責任;安全保障義務;相應責任
一、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與性質
1.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
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是經營者向受害人進行償付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
這方面的安全保障,要求經營者所提供的經營場所以及場所設施的安全和人員配備方面也是符合相應條件的。前者要求經營者所提供的經營、服務場所使用的配套器材應當安全可靠,并且符合相應的安全標準。比如,商場、游樂場等娛樂場所應當配備符合標準的滅火裝置、緊急疏散通道等,甚至在某些餐廳、旅店應當在擦的比較干凈的玻璃上提示消費者小心碰撞之類的標語。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消費者不必要的損害,二來可以提高用戶體驗,一舉多得。在工作人員的配備上,經營者也應當根據經營特點,配備具備相關專業技能并取得相應資格的人。
(二)軟件方面的安全保障
經營者在經營場地和設備設施等硬件方面都符合安全標準的情況下,并不意味著就不會出現安全事故,也并不意味著經營者就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除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外,《侵權責任法》還要求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內容以及服務的過程應當是安全的,諸如在消費者接受服務過程中的風險提示,不安全因素的告知、說明義務,在消費者出現安全隱患時及時協助的義務等。
2.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性質
筆者認為,安全保障義務的性質應當屬于法定義務。每一個消費者和相關的自然人享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在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下,消費者或其他相關自然人一旦受有損害,經營者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對“相應責任”的理解
《侵權責任法》第37條規定,如果存在直接侵權責任人,那么其應當對受害人負全部賠償責任。只有在直接侵權人的賠付不足以彌補受害人全部損失的情況下,安全保障義務人對損害的發生未負阻止或避免義務的,應當在其對結果產生的原因力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其數額以直接侵權人償付不足為限。
1.與過錯程度相適應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定,受害人的可歸責性越大,侵權人承擔的賠償責任也就越少,侵權人承擔責任的多少與被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成反比。此外,還應當對安全保障義務人和第三人的過錯程度進行比較,由于兩者都因自身存在的過錯而使得受害人受有損害,但這種“過錯”對于直接加害的第三人而言即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人而言,只能是過失,不可能是故意。
2.與原因力大小相適應
筆者認為,對于安全保障義務人對損害結果所貢獻的原因力大小是很難判斷的,原因在于直接侵權人的加害行為是受害人產生損害的主要原因,安全保障義務人對損害的發生僅僅是由于疏于防范或者消極不作為,其作用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三、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追償權爭議及解決方案
1.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追償權爭議
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賠償責任后,是否可以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如果安全保障義務人享有追償權,其能否享有全額追償權?對于這一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在諸多理論中,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肯定說和否定說兩大陣營。
肯定說認為,雖然《侵權責任法》中并未對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追償權問題明文規定,但根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6條第2款中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否定說認為,《侵權責任法》第37條并未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享有追償權,且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賠償責任的理論基礎是其違反了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存在過錯。
2.安全保障義務人追償權適用的解決方案
(一)安全保障義務人與直接責任人均為故意的情形
在這種情況下,安全保障義務人和直接責任人均存在故意,按照責任自負的一般原則,安全保障義務人和直接責任人之間對外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內部責任的分擔上,由于不可能存在意思聯絡,因此相互之間應當按照對損害結果所起的原因力的大小進行分擔。
(二)安全保障義務人與直接責任人均過失的情形
在安全保障義務人與直接責任人均存在過失的情況下,應當按照《侵權責任法》第12條的規定處理,即:對于明顯缺乏主觀一致性(共同過錯)和客觀一致性(共同原因力)的數人分別適用按份責任。這種作為也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一致認同。在此場合下,安全保障義務人和直接責任人的可歸責性是大致相當的,對外按照造成損害的原因力的大小承擔按份責任,對內不享有追償權。
作者簡介:韓楠楠(1989年生)女,漢族,山東棗莊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