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
【摘要】目前,新聞記者隊伍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新聞媒體的操守和公信力不斷受到公眾的質疑,記者的職業道德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尋求提升記者新聞職業道德水平的問題已成為突出任務。本文通過根據品德結構的理論,聯系1942中白修德的記者形象,論述如何培養記者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
引言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電影《1942》通過講述了大逃荒的故事,展示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在電影中,國民政府竭力封鎖災情,不準新聞媒體報道,在大多數記者不敢前往災區采訪報道。美國記者白修德沖破重重阻撓報道了河南省的大饑荒情況,影片《一九四二》使白修德這個人物從歷史深處迅速走進人們的視野。白修德以一個記者應該有的正義感和良知,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到河南災區采訪,白修德不僅做出客觀真實的報道,而且還對受難的河南災民提供積極的幫助。本文將從品德結構理論分析白修德的職業行為,并聯系實際說明如何養成記者的職業道德。
個人品德即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是一個人長期遵守或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道德人格、道德個性。個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構成。
一、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有關道德的科學知識、個人經驗與理論道德行為的前提。在這里所說的道德認知實際上是白修德的職業道德認知。記者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報道客觀事實,還原真相給大眾。有了職業道德的認知,才促使白修德奔赴前線。在到達河南后,白修德被前線情況所震撼,他意識到只有讓外界知道情勢如此嚴峻才能挽救災區無數生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災區實情告訴世人。洛陽電報局是他歸途中經過的第一個電報局,他立即就將電稿發出給了《時代周刊》。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即引發道德行為的感情、動機、動力。在影片中,白修德的職業道德情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河南災民悲天憫人的情懷。白修德目睹了河南災區的慘狀,看到中原大地餓殍遍野、尸骨成堆,他的良心收到了促動,作為一個記者應有的正義感,他冒著敵人的炮火忍饑挨餓,形象地寫出了這場災荒的報道,并竭盡全力為災民提供幫助。2、對國民政府不作為的質疑。當時的國際形勢是日寇步步緊逼,陜北盤踞著逐漸坐大的敵對武裝,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場,戰后世界格局與中國國際地位……與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災情未免來得不是時候。其實蔣委員長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他拒絕聽到關于河南任何壞消息,“災是有的,但沒那么嚴重。”直到白修德把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拿出來,蔣委員長才不得不承認災難的存在,才開始杯水車薪的救援。3、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在日本侵略者用飛機轟炸災民的時候,白修德憤怒地掏出手槍,朝向日本的轟炸機開槍。他發泄著對日本侵略者濫殺無辜的不滿,以及對戰爭的憤恨與無奈。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引發道德行為的全部心理過程。道德意志的形成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做出倫理行為的決定。二個是執行倫理行為的決定。在白修德回到重慶時的一系列做法體現了他的道德意志,為了公布河南災區的真實情況,尋求民國政府的救援,他先后找到了四川省主席、立法院院長孫科、宋子文、于右任、美國駐華大使高斯等,經過重重障礙最后在宋慶齡的幫助下,終于見到了蔣介石。最后使蔣介石迫于壓力不得不發放物資,采取救災措施。白修德奔走重慶呼吁救援,符合道德體系中社會公德的內容。
1.記者要服從新聞專業主義指引。新聞專業主義是指媒體和從業人員對新聞事業的態度和職業信念。同時,新聞專業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對新聞媒體的角色認同與制度安排。白修德作為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他服從于新聞專業主義指引,踐行作為新聞記者的責任與義務,奔赴災區,發掘真相,報道真相。在災難事件中,搶新聞是記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職業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職業道德,就是要有人文關懷。
2.記者的使命是踐行社會責任。在災難事件發生時,搶新聞是記者的本能,但首先得把職業道德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職業道德,就是要有人文關懷。白修德在影片中充分展現了一個新聞記者所具有的責任感。首先,他對新聞有著極強的敏感性,他在奔赴河南之前,就察覺到事情沒那么簡單。第二,他表現出對受難災民和貧苦大眾的同情心。看到災民為了生存而掙扎時,而國民政府卻沒有絲毫的救助,他對災民的苦難有著深刻的同情。第三,白修德有著高尚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
結語
一名新聞工作者是否優秀,取決于他的專業知識,更取決于他的職業道德水平。通過影片《1942》中白修德的記者形象發現,新聞報道不僅僅是提供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通過采訪報道在受眾和遭受災難的人們之間建立一條感情的紐帶。在這一點上,白修德做得很好,表現出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所以,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職業道德水平,不僅求我們尊重生命,更是要求我們踐行社會責任感,為公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