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徐大爺夫婦生活較為困難,他們的女兒多年前因病去世,兒子也因為患病長期臥床失去了贍養和照護老人的能力,因此老夫妻倆向孫子提出給付贍養費的要求,但孫子均以父親在世為理由拒絕了徐大爺夫婦,無奈之下徐大爺向法院提出了訴訟。法院進行調解,老人的要求獲得了支持。
代際撫養與贍養,不僅是一種血緣關系,更是一種責任的固化。祖輩們已然老矣,再也沒有精力和能力照顧自己,加上沒有生活來源而陷入困境,面臨著老無所養的現實性難題。而具有第一贍養義務的兒輩們,卻因為死亡和疾病,不但無法去贍養自己的父輩,反倒還成為家庭的負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順位的孫輩們,就必須擔負起贍養父輩和祖輩的責任,這既是一種道德要求,也是一種法律規范。
養老是國家責任、社會責任還是家庭責任,其間有著明確的責任邊界,不能混淆也不能替代。家庭責任是底線,起著主體性的作用,受著道德與法律的雙重約束。而國家和社會責任卻相對有限,其履行多少,應當履行多少,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和條件的限制,即便國家在某個時期作出了某種承諾,但因為條件難以滿足,很難達到公眾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因為其他責任的難以到位,而放棄底線責任,否則養老問題就真的找不到解決的出路。
一個人不回家探望父母,或者對自己的親生父親棄之不理,卻往往能獲得“子女不易”的輿論聲援,這種基于自我利益的附和與支持,在挑戰倫理道德底線的同時,也造成了家庭責任的基礎淪陷。
故而,相比于如何贍養的技術來說,“要不要贍養”的責任認同,才是當下最亟待解決的認識問題,也是破解道德困局的首要指向。(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