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在現實生活中,關于幸福和不幸福要從兩個方面看,即我們的欲望與滿足欲望的能力之間是不是能夠平衡。
如果有了一個欲望,然后通過自己的能力或者外部提供的條件滿足這個欲望,你會有一種幸福感;當這個平衡被打破,你會感覺到痛苦。欲望本身在那里,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我們的能力,去奮斗,獲得更多的財富、能力,甚至權力。
欲望表現為一種奮斗,表現為一種資源獲取,表現為與外部環境的博弈。這樣就出現了很多故事,多數人想通過奮斗使自己達到一種幸福狀態,結果往往并不幸福。小到我們做生意,大到追求國家民族的復興,膨脹的欲望往往導致很多悲劇。
從做生意來看,比如有一個叫張海的人突然收購了健力寶。他從河南的一個小城市來,拜過“師父”修行傳道,后來又做過一些小生意,怎么突然會有3個億收購健力寶?他的解釋是自己炒股賺的錢。
接著,我們就看到健力寶開始不斷出鏡,一會兒健力寶足球隊員跟人打架,一會兒又出了新飲料叫“第五季”。但可悲的是,兩年以后,張海被曝光說其實沒錢,收購健力寶的錢都是一個叫祝維沙的人給的,而這個人是張海在早年傳道的時候認識的。
收購健力寶就是張海的欲望,但是他的欲望和能力發生了非常大的沖突。張海憑著一張巧嘴滿足了最開始的欲望,但他畢竟沒有財務能力,收購后又不懂管理,結果大量產品賣不掉,所有的研發、市場行為變成對現有資源的損耗,引發了更多的矛盾。最后他又想把健力寶轉手賣掉脫身,卻落了個打官司被抓起來的下場。
當能力和欲望差距太大的時候,即使再有雄心,也很快會讓你為這個欲望付出不容忽視的成本。
政治家也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伊拉克的薩達姆。薩達姆是中東的強人,當時他要稱霸中東,他的軍事力量已經上升為世界第七位。
但是他的欲望使他和周邊的關系產生了沖突,而他又沒有能力去緩解這些沖突:他侵占科威特,被美國人和聯軍徹底擊敗,兩伊戰爭打了10年,把整個國家的人均GDP從7000美元打到了1500美元。最后,他堅持跟美國正面沖突,在伊拉克本土開戰;美國人用40天摧毀了他的政權,俘虜了他;兩年之后,薩達姆被絞死。
英雄往往會夸大自己的能力,會把自己的目標、欲望道德化、意識形態化和神圣化,但這不能表明或換來能力瞬間的提高,所以,當能力和欲望之間產生沖突,面臨的挑戰、困難和壓力仍然是不可應付的。
很多人都在極力追求滿足欲望的手段,以為這樣就會更幸福,其實反倒是放大了自己的欲望。現實世界往往強調如何管理滿足欲望的手段、條件和外部環境,但有趣的是宗教,宗教只教人去管理自己內心的欲望。
首先,看你的欲望從哪里產生,這是因果。不去管果,想辦法把因做好,這是管理欲望產生的根源,讓你減少最初的原欲。之后,你就可以管理自己欲望的數量、欲望的方向、欲望的長短。
如果退一步,欲望沒有管好,他會讓你自我反省,把這個原因歸咎于自己對欲望的管理還不夠好,還要繼續管,而不是說欲望錯了。再復雜的宗教都是圍繞克制、管理、調整、協調你的欲望展開的,認為欲望是一切后世痛苦的源泉。如果欲望管理好了,一切幸福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