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



摘 要:地鐵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形成的一種綠色、環保、節約的快捷公交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已不間斷的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地鐵,注定是承載著人類文明印記駛向未來的特殊專列。公共藝術事關每個人的生活,城市空間的意義是因人的活動而產生的,對公共藝術的規劃一定要從環境整體的和諧型角度出發,藝術品位置的考慮是必須嚴謹的,否則不僅不能美化環境,反倒成了新的視覺垃圾。公共藝術不是完全獨立的作品,也不是非要保持一定距離觀賞的作品,而是要求公眾對作品具有的可及性、參與性,它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關鍵詞:地鐵 藝術品 空間環境藝術 人性化 公共交通
中圖分類號:U2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c)-0000-00
1 地鐵&藝術
地鐵不是一件孤立的藝術品,它和擺放在博物館、美術館里的雕塑與畫作大不相同,地鐵在我們的城市里,在我們的生活中,甚至逐漸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首先要滿足功能的要求,然后還要跟上時代的審美要求。這使它看起來正應和了環境美學或藝術哲學的某些經驗。
“在人類創造事業中,藝術品好像是偶然的產物;我們很容易認為藝術品的產生是由于興之所至,即無規則,亦無理由;的確,藝術家創作的時候只憑他個人的幻想,群眾贊許的時候也只憑一時的興趣;藝術家的創造和群眾的認同都是自發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陣風一樣變化莫測。雖然如此,藝術的制作與欣賞也像風一樣有許多確切的條件和固定的規律。”借助環境美學中“介入模式”的審美思考,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品的從屬性,第一,意見藝術品總是屬于作者的全部作品,他的風格見諸于他所有的作品。第二,藝術家本身也不是孤立的,有一個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總體。例如莎士比亞,初看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奇跡,但在他的周圍,我們發現十來個優秀的劇作家,如韋伯斯特、福特、馬辛杰等,都用同樣的風格,同樣的思想感情寫作。第三,這個藝術家族本身還包括在一個更廣大的總體內,就是在它周圍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會。因為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對于群眾和藝術家是相同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了幾個世紀只聽見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復雜而吾無窮無盡的聲響,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聲一樣,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
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或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或那種藝術的出現。那么,我們就以藝術之都巴黎的地鐵為例,來看看地鐵藝術的成長和發展如何陪伴了巴黎城市一個世紀之久。
今天,巴黎地鐵被評為“世界上最藝術的地鐵”對巴黎地鐵藝術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就是百年來巴黎地鐵藝術發展不
同時期的“縱向時間線索”,以及地鐵站點和地面環境之間緊密聯系的“橫向地域線索”,即眾多站點藝術風格研究的線索。這兩個方面折射出拿破侖時期開始對藝術革新與思想解放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以及巴黎人共同的藝術價值取向,貫穿在現代城市精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巴黎地上景觀極盡雍容華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但在地下,法國人卻相當低調地打造著一座座小型化的地鐵站臺,通過巧妙的個性化設計與布置,在迥異的風格中追溯著時光的軌跡,隱約透出城市濃厚的文化底蘊來。乘坐巴黎地鐵,就像穿行在一個藝術的長廊里。對于久居巴黎的人而言,地鐵已經超越了交通工具的概念,成為展示巴黎城市風貌和民眾生活百態的最佳場所。
巴黎早期的地鐵站的出入口都采用了埃克托·吉瑪的新藝術樣式進行裝飾,最常見的是用玻璃天棚外加一塊擋雨板,如阿貝斯站、王妃門站和夏特雷站等。用生鐵澆鑄的植物模型,入口處上方或懸掛在雨棚下的銘牌用大小不均的巴黎奧斯曼字體(Paris haussmannien)書寫著“METROPOLITAIN”(附圖一).直到今日,86個埃克托·吉瑪制造的出入口扔站在街道上。1904年以后,車站出入口不再采用吉瑪樣式,僅安裝普通的金屬欄桿,外加一根金屬華柱,上有 玻璃瓷銘牌,以紅底白字書寫“METRO”,1930年開始,欄桿上方加裝了地鐵線路圖。1970年代,位于大型集市和郊區的新車站的欄桿采用不銹鋼制做,華柱被簡化為一根金屬桿,上端的地鐵標示也簡化為一個黃色的“M”,夜晚可發光(附圖二),四周用金屬圈圍繞。在大部分巴黎街頭看見的“M”就是地鐵,簡單明了。
地鐵站廳大都依照臨近的著名景點進行裝修和裝飾,讓不懂法語的游客即便不看站牌也能夠知道到了哪里。如羅浮宮站(附圖三)就效仿羅浮宮博物館,月臺上陳列著許多博物館的復制藝術品;巴士底站臺上巨大的彩繪壁畫訴說的正式發過大革命的激戰場面,金戈鐵馬、氣勢磅礴;羅丹博物館所在的瓦雷訥站(附圖四)則佇立著等同于羅丹原作的巴爾扎克雕像……就連站點的名字都很有直觀的歷史感,像羅斯福、拉法耶特、圣丹尼斯……這樣的名字在地鐵圖上比比皆是,讓人最直接地感受到巴黎的過去。很難想象還有哪里像巴黎這樣,走走停停都是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和一幕幕驚天動地的往事。
不同的地鐵入口樣式和標志,代表了不同的建造事情,城市的擴展與發展和這些地鐵入口的建造時間一一呼應。
2 地鐵藝術的內涵
地鐵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形成的一種綠色、環保、節約的快捷公交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已不間斷的注入了文化的內涵。地鐵,注定是承載著人類文明印記駛向未來的特殊專列。
1863年,地鐵首次在倫敦建成通車,無論她有多慢、多么丑陋和遭人厭棄,但是她承載了工業革命來臨時期人們對科技,對城市、對文化、對歷史,甚至對未來、對工業之美的思考,而這些就像幼小的嬰孩搖搖晃晃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一樣重要,她和那個時期的很多發明一起,為今天的人類社會帶來了科技之美與繁榮。
世界各地,不同的線路、不同的站點全面展現了各個城市不同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當時當地的技術成就、藝術風格甚至是人們對未來的無限期待與夢想。
1970年代地鐵時代的來臨,已經深刻影響到世界大城市的發展,甚至有可能會在將來對其起決定性作用。
3 日臻成熟的中國地鐵藝術
無論從工程、技術、藝術等各個角度來看,1965年7月1日開工建設的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都是一個起步和學習的過程。狹小的站廳、簡單的裝修和標識系統,銘記著我們國家的那一段艱難歲月,然而,這個一窮二白的時期的“浩大工程”也透漏出了一個民族自強復興的偉大夢想。
50年過去了,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擁有地鐵,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紛紛迎來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地鐵文化和藝術,中國的地鐵建設日臻成熟。
4 地鐵環境空間藝術設計的總體思路
典型的城市地鐵空間坐落在地下20-80米的深處,是一個寬度僅為20-30米,長度達到100-200米的悠長體型。這樣幽暗、單調、封閉、狹長,甚至是繁忙擁擠的地下交通空間,弊端很多,違背了人們對室內良好空間環境的諸多期待。要充分發揮地鐵快捷、綠色、高效等公交優勢,又要有效消除不利的空間環境感受,地鐵室內環境設計的優劣往往在這方面起決定性作用。
4.1 優化物理條件
為克服地鐵空間環境的不良特征,地鐵環境設計需努力做到地下地上化、室內室外化,設施藝術化、乘客文明化、照明陽光化。給予空間各項物理環境條件足夠的優良的指標,增加室內生態化設計,建設模擬陽光直射的燈光系統,盡量引進自然光照明,其中能直接反射到地下的采光設計最佳。
4.2 遵從人性設計
公共交通設施的人性化設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充斥著各種問題,從乘客的安全到如何保持地面整潔等等,之所以如此復雜除了是因為要考慮條條框框的規則,還需要同時提升人們在地鐵里流轉的舒適度。
人們感受到的地鐵環境往往是冷冰的或者是工業化的,地鐵設計者應該聚焦地鐵使用者的感受,在地下深處模仿戶外的自然光,通過信息 可見度最大化、燈光系統或地板指引行進方向,采用可以減少污垢的曲面設計,保持標牌區域方向不變,保障救助站,座椅,工具,緊急停止等標識清晰可辯,減少銳角,增加防噪處理等人性化設計,為地鐵乘客帶來溫暖感和親切感。
4.3 突出特色特征
真正將地鐵空間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范疇的是美國的約翰·卡爾莫迪, 雷蒙德·斯特林,在《地下建筑空間設計》一書中,他們提出了“地鐵專屬空間序列”的空間概念,將地鐵空間提升到了一個專屬空間的層面上,并把地鐵空間與楊·蓋爾和蘆原義信的空間理論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目前,世界各地地鐵文化藝術特征已經成為城市的標志。
地鐵是當下社會中提升城市形象,發展城市經濟,傳承地域文化最有力的工具,同時,也是美化城市環境,提升生活品質,表現人性關懷的重要因素。
5 城市地鐵空間的藝術主體
5.1 地鐵站域空間環境景觀
地鐵站域環境空間按功能分區,可分為人流集散中心區、景觀綠化區、機動車停車區、車道和上下客停靠去等公共性區域及適于具體地段特殊景觀節點,人流集散中心區往往以地鐵出入口廣場形式出現。地鐵站區域是一個大的城市設計系統,可為城市及站域景觀系統相呼應,小則與地鐵地下空間環境系統相銜接。
5.2 地鐵出入口空間的建筑單體景觀
地鐵出入口建筑一般都設置在城市聚集區域,如商業中心,交通樞紐、歷史文化、旅游觀光、居住辦公、廣場公園、大型聚會場地等區域,既有城市的具體形態環境,又承載深厚的歷史文化、地域風俗,是所有設計者深思熟慮、精心臆造、發揮創作才能的重點載體。
建筑師吉馬爾做的車站入口由可以互換的標準鐵件組合,鑄成一些自然主義元素的形式。鐵件在他手中已經柔化得像 充滿生命的物體,金屬的結構形成了蜿蜒的構架,為建筑劃分了整體的節奏,同時也創造出了獨有的纖細、緊湊和輕盈的視覺感受,表現了工業美與自然美相融合的時代思想。
英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參與設計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地鐵系統,其指導設計的原則是將問題簡化到它的實質,在車站和出入口的內部設計中,他主張車站不再強調裝修的作用,而是強調了保持車站的混凝土結構,這一方面表現出建筑師對技術和工藝一貫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畢爾巴鄂城市很強的技術傳統,從而為地鐵站建筑注入了新的意義。
該站出入口被設計成了鋼拱夾著弧形透明的玻璃罩子,呈圓管狀突出到街道地面上,就像從地下脫殼的蛹殼一樣,翹首在鬧市的街邊。如此獨一無二的設計風格為當地人所稱道。
5.3 地鐵內部空間環境景觀
從空間界面上劃分,城市地鐵內部空間劃分為頂、壁、地三種界面。地鐵系統的有著非常復雜及流行性極強等特征,要求地鐵內部環境處理要簡明、明快,并能結合地鐵空間結構進行因地制宜、富于變化的設計。
地鐵的頂界面需要和所在區域的功能、地面的情況、人流行為等結合在一起考慮,可以起到一定空間導引和空間限定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車站建筑室內的空間形態。高度可結合空間的功能和燈具的選擇進行高度錯落的變化,同時注意滿足光線反射、限定空間、引導方向的需求。
6 世界地鐵環境藝術
國外關于城市地鐵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是隨著城市地鐵交通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莫斯科地鐵空間系統構思新穎,大氣磅礴,富有藝術特色,猶如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一般,給人以美的享受,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各國游者;巴黎地鐵空間系統的環境設計結合了二十世紀初新藝術運動風格,以獨特的形式為人們所稱道;斯德哥爾摩地鐵空間系統,百位業余藝術家用自己的風格和藝術構思點亮了每一處站臺空間;里斯本地鐵歷史并不長,規模不大,但地鐵空間藝術設計卻不失精彩的一面,壁畫瓷磚藝術是主要的格調,在地鐵空間領域里,享有極高的聲譽。
7 總結
各國地鐵車站環境藝術手法多種多樣,題材也很豐富,車站所處地區若有獨到的歷史、文化元素,則車站一般反映這個地區的文化或歷史背景,其他車站則大多會采用現在派藝術和抽象藝術,通過大膽的造型和色彩給乘客一個視覺沖擊。無論手法如何,相同的目的都是要配合車站裝修、渲染地鐵文化氣氛,強調地鐵公共交通建筑的識別性,突出每個車站的特色,提升每個車站的環境品質。
參考文獻
[1] 室內空間構造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楊冰.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 地下建筑設計 地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