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如某說麗江是純美的南方少女,那么平遙就是粗糲的北方漢子。盡管有經年累月洶涌而至的客流沖擊,平遙卻依然保存看濃郁的晉商文化氣息,深宅灰墻、市褸落日、社火鑼鼓、淳樸民風,從這點上來說,平遙就是一條真漢子!有人說它不如南方古城那般溫婉動人,更不及它們有靈箋,但你來了,漫步在古城里,打開它綿長的歷史畫卷,很多個不經意的細枝末節,便會讓你看到它正泛看暗色的光。
漫步古城,品味古樸情懷
平遙舊稱“古陶”,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不僅是我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也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古城墻把平遙縣城分成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的街道、鋪面、樓市保留了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為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筑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漫步古城,得知古城由縱橫交錯的4大街、8小街、72條蚰蜒巷構成。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每一個鋪面都結實高大,且檐下繪有彩畫,房梁上刻有彩雕,鋪面的后面則是民宅,這些民宅全都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四合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會看到建有磚雕照壁,檐下的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院內緊湊的布局令人聯想到一種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古城中的牌坊透著晉中古色,安靜地立在街市中。古城里彌漫著一種灰色,帶著青磚灰瓦的氣息,合著居民悠閑的生活節奏,走在古城里,整個人的精神都松弛下來。這里的一切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看起來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香古色的風貌,正是這種古樸的味道,讓人感到特別舒適安逸。
租了輛自行車來到雙林寺,它離古城有10公里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雙林寺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寺內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寺內的西側主要是廟院,沿著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圣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有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干佛殿、菩薩殿;后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寺內的東側則是禪院、經房等。從外面看,雙林寺頗似一座小城堡。有人說,雙林寺是彩塑藝術的寶庫,確實,寺內的彩塑造像至少有2000余尊。
古城以磚木結構和窯洞式為主,這些兩進、三進、四進的四合院軸線明確、房舍對稱、單坡屋面、外觀封閉、左右互通、縱深相連,并配有書院、花園、曬場、偏院等,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建筑外觀講究,飾以秀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彩繪、照壁,城內的3000多處民居遠遠超出了住宅的實用意義,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見證。
古城最有名的商家就是中國最早的銀行——日升昌票號。日升昌占地1400平方米,擁有建筑21座。走進柜臺,看到稱銀兩的天平,可以想象其當年營業場景,進門對面墻上懸掛著詩文牌匾,這些詩文便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密押制度,即用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而且這些代碼不斷變更,不是局內人,很難識其真面目。
在平遙最值得一看的建筑要數平遙縣衙,它占地26萬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完善于明清代??h衙入口是懸山式建筑,寬三間,進深兩間,東西置八字影壁兩座,東次間放一面“喊冤鼓”,衙門對面建獨立照壁一座,上浮雕“貪吞八寶”圖,警示官吏莫要貪腐。兩邊為賦役房,是收取賦役錢糧的地方。正門是儀門,為禮儀之門,平時關閉,走旁邊的“人門”和“鬼門”。普通人可走兩門,但提審犯人必走“鬼門”。中院是大堂,是知縣的辦公室,上書“明鏡高懸”,設文房四寶、驚堂木、印盒。大堂東側的耳房是錢糧庫,相當于現在的財政局和糧食局。贊政亭是知縣聽取鄉紳、退休官員對治縣意見的地方,也就是參政議政之地。另外,還設有分管民政、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等事務的知縣直管機構??梢哉f,平遙縣衙是中國封建文化的見證。
聽弦子書,找尋獨屬平遙的靈氣
去平遙的路途中,就有同事說同屬著名的歷史名城,平遙的厚財少文使它缺少了麗江古城的靈氣??晌以谄竭b古城閑逛時卻有不同的感覺,每每被不期而遏的古橋、古塔、古寺、古廟等留住腳步時,那些古玉古銅、古陶古瓷、古字古畫似乎都在默默地散發著“文”的氣息。之所以游客有此一嘆,可能與當地導游的宣傳有關。先后為我們服務的兩個地陪,津津樂道的都是歷史上的晉商們大展拳腳的人生樂章,很難從她們大同小異的講解中,領略到這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蘊含的厚重文化。迫不得已,我很不禮貌地打斷了一個小姑娘,向她詢問弦子書,見我知道弦子書,小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弦子書不在‘平遙三寶之內,我就沒準備了。”看來,想在平遙聽一段舊時的弦子書,還得靠自己的雙腿去發掘。
其實,平遙的弦子書又叫平遙盲書,俗稱瞎子說書,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是一種漢族說唱藝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了。
據記載最早的說書藝人,是清代末年平遙襄垣鄉曹壁村的文明昌、王家莊鄉蔣家堡村的常元祿、抗戰時期東泉鎮西戈山村的裴廣禮,而當今享有盛名的說書藝人是裴芙春(裴廣禮之子)??恐约旱碾p腿,我終于有幸欣賞到這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棟從窗戶到欄桿、從斗拱到屋檐都緩緩流淌著古意的舊院落,我和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很榮幸地聽到了一位民間老藝人演奏的一段弦子書。只見這位年過七旬的老者把兩塊檀木板綁在左小腿上,又把小鈸綁于右膝蓋后就開始演唱,他右手既要彈撥三弦又要敲擊小鈸,而左腿則不停地上下起落帶動腿上的檀木板打出節拍,猶如一個小小的樂隊在伴奏,也似今天的架子鼓手在操作。當地人說這是最原始的唱法,改進后的更悅耳些??晌沂冀K覺得還是這種唱法最妙,這是一種不加任何修飾、點綴的原生態戲目,無論老者的唱腔,還是那檀木板敲擊出來的節拍,都頗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天籟之音。
據了解,弦子書的唱腔最早吸收了晉東南琴書中的一些韻味和晉中民歌小調的風味,是二者糅合而成的新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藝人們在樂器上逐漸增加了四弦琴、二胡和低胡等,在唱腔上,不斷吸納地方戲曲、秧歌和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現代元素,使其旋律變得更加流暢,板式也形成了平板、散板、剁板和念唱板等,唱腔自由靈活、方言韻白,地方色彩濃厚。
弦子書需要靜心聆聽,它的美在于櫛風沐雨后的寵辱不驚,在于抬眼低眉間的楚楚動人。雖然弦子書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文化水平、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著鮮明的地方痕跡,但我分明感到這是一種悉心、會意、美妙、超脫的音樂。我甚至覺得聽那位老者唱弦子書,宛如當面聽瞎子阿炳演奏《二泉映月》一樣,能讓我從中聽出演奏者對人生的追憶和心靈的純潔向往。
弦子書吸引我的另一個方面是演奏者在唱書的過程中不停地做運動,不知不覺中就把陶冶性情、松弛身心與養生保健等合而為一,這不正是現代人想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