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六月的北方春蹤猶在,暑伏未至,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歲月》雜志的“散文專號”又如約與廣大讀者朋友們見面了。
在這一期的“名家”欄目里,來自甘南的藏族作家王小忠給我們帶來了他的新作《冰河封凍歐拉》。《冰河封凍歐拉》講的是作者在冬天去歐拉鄉采訪的所聞所感。一路西行,作者對牧民群體的生存處境進行了深層次的思索,草原沙化改變了牧民們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而他們對這種改變又無能為力。理想中的歐拉和現實中的歐拉之間巨大的反差,讓作者傷感不已。王小忠的文字內斂寧靜,對生命的敬畏貫穿在文本始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冰河封凍歐拉》的價值所在。
王族的散文多以動物為主,注重地域特點和地理氣息。《一個獵人的戒獵》也是如此。通過新疆老獵人達爾汗戒獵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敘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生存依靠,以及動物身上美好的靈性和它們為了維護這種靈性所遭受的不幸。作者試圖通過這樣的敘述讓讀者了解大自然深刻的生存法則。在王族冷靜的文字里,我們讀到的是一顆悲憫之心。
陳洪金的《煙霧彌漫的小鎮電影院》給了我們另一種體驗。簡陋破舊的小鎮電影院,低級色情的節目表演,小鎮人空虛的精神世界……平淡的筆調記述著平凡卑微的小人物的生存境況。這些樸實的文字,讀來讓人隱隱作痛。這何嘗不是整個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
“新星”欄目里兩位年輕作者的文字讓我們眼前一亮,鄉村夏夜的螢火蟲在袁道一的記憶里發出美麗的光芒,而謝寶光在火車上與美國青年Zach的對話,多年后仍會觸動他敏感的心。
北原、顧相棟、文河、薄暮、王飛、李廣生、劉云芳這期都為我們奉獻了原生態的好文字。這些文章或厚重,或輕靈,或質樸,或含蓄,雖風格不盡相同,但同樣值得一讀。
跟隨著上饒作家石紅許的腳步,去虹關古村尋一回徽墨,江南細雨中,對古典文化做一次深情凝望。《虹關何處落徽墨》敘述平和清淡,有一種溫潤之感。《螞蟻上樹的三條路徑》讓我們讀到了作者的心靈史。宋長征是鄉村的孩子,那些有趣的游戲在他的筆下充滿了靈性和詩意。心靈相通的東西,總會讓我們莞爾一笑。
喬洪濤的《桃》和閆語的《然而,很美》都是難得的佳作。前者用宏大的篇幅描繪了家鄉的萬畝桃林,讀罷只覺眼前桃色妖嬈;后者關于音樂的理解充分展示了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
這一期我們還新增了“微散文”欄目,選發了中國散文學會和《歲月》雜志社合辦的同題微散文征文“春天里”中的十二篇。文字雖然精短,但句里行間都透著美和靈氣。
鶯飛草長,初夏的大地,處處孕育著美好和希望!感謝作者朋友們對本期“散文專號”的支持,文學路上,《歲月》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