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市正式發布《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十條政策》,提出全市每4~10平方公里,將建一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一批融合居家養老社會化邊界的典型樣板初具雛形。
如今,各省份掀起全面推進居家養老的熱潮,許多城市成立了以社區為依托的日間照料中心。今年起,北京市、南京市等城市開始試點在城區建設集日間照料、醫療護理、無障礙出行、情感慰藉及老年營養餐上門配送等服務為一體的養老驛站。雖然大部分老人都比較歡迎這種模式,同時居家養老機構也能夠獲得一部分政府補貼,但能否盈利仍是這種養老模式能否蓬勃發展的最大難題。
零距離服務最打動人心
家住北京朝陽區的李女士,家人兩周前剛剛為她慶祝了85歲的生日。老伴兒去世后,她一直跟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雖然李女士耳不聾眼不花,但隨著年歲增高,原本能自己應付的一頓午飯,如今需要兒媳在午間趕回來準備,生怕她燙著、碰著。最近,李女士的生活發生了一點變化。就像送小孩上幼兒園一樣,每天早晨把她送到附近的一家養老驛站。那里不僅有小飯桌提供三餐,有床位可以休息,還能理發、按摩,和老伙伴一起觀看老電影,早晨7點多到,晚上5點多接回,子女們終于放心了。
作為第一批建成的驛站式養老服務機構,這家位于三里屯太古廣場附近的養老驛站依托過去的幸福夕陽托老中心建設而成,約500平方米的空間里集合了老年活動室、老年餐廳、老年洗浴室、娛樂觀影廳、時尚體驗區等功能,擁有23張床位,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日間照料、短期托養、臨時入住、小飯桌、助浴、醫療護理、理發、按摩服務等,同時也提供送餐、無障礙出行、康復保健、情感慰藉、法律咨詢等上門服務項目。
2016年,北京市打算建設150個像這樣的驛站式養老機構,每個驛站都培育并擁有1~2個老年人普遍歡迎、有輻射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據透露,為解決場地難尋、場租昂貴、建設成本高的問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由各區政府通過資源整合、置換、新建、購買、租賃等方式無償提供服務設施,委托社會力量低償運營。養老驛站與之前每個街鄉的養老照料中心相比,在管理和服務方面更加精細和具體,更加強調的是零距離和個性化服務。
經營難難在市場定位
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超3成的養老機構目前都處于虧損狀態。居家養老仍是個相對年輕的概念,但盈利困難的烏云還是毫無意外地籠罩到了這類機構上。
陜西省民政廳通過官網發布了《西安市城鎮居家養老服務狀況調研報告》,報告顯示,8成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建立了老年活動室,近一半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建立了老年餐桌。可是在190家老年餐桌中,有83家老年餐桌在正常運營,不能正常運營的有107家。有的日間照料室自開辦以來,按要求配上床、被褥等設施,但是沒有老人住過,被褥上落滿了灰塵,只是個擺設。
深圳市也曾出現養老院床位供不應求,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一客難求的尷尬。據了解,深圳市內多家日照中心每月運營費用普遍達7萬元,而收入卻為不足3000元的會員費。通過提供康復訓練場地、器材、棋牌等休閑娛樂項目收取使用、維護費用僅僅能維持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大相徑庭,嚴重挫傷了機構管理的積極性。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分析,養老機構首先市場定位要準確,服務的是哪部分的老年人群,為這些老年人群提供的養老服務是什么。如果服務僅僅就是早來晚走,提供一些基礎的服務,那并不一定就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社區養老需頂層設計
在居家養老的整個鏈條中,究竟社區該做什么,街道該做什么,上一級政府又該做什么?北京市開展了放權的探索。
一年前,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這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居家養老的重要領域和難點進行界定。比如,條例規定:市和區、縣人民政府除要制定年度規劃、標準、財政預算、補貼制度外,還要承擔人才培養等任務;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除組織、指導社區養老服務外,還要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網絡服務平臺提供緊急呼叫、健康咨詢等適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服務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則要對老年人開展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優先就診、優先出診等服務。
在不久前,北京市又出臺了《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養老驛站是老人家門口的“服務管家”,在服務老人的同時,可為困境兒童、殘疾人提供服務。此外,養老服務驛站由專業的法人機構運營,不會交由居委會負責管理。養老服務驛站在發揮養老服務功能的同時,需將困境兒童、殘疾人納入重點服務對象,實行綜合服務。
遺憾的是,像這樣細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機制,還僅限于地方,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長達10余年的摸索中,依舊欠缺國家級標準。
對于中國現行的養老政策體系,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曾指出,社區養老政策散見于各部門的政策文件中,缺少全局性、前瞻性、系統性的頂層設計,導致絕大部分政策處于“救火隊”狀態。目前,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主要依靠民政、衛生、老齡等少數幾個部門推動,政策涉及范圍小,實施力度弱,部門之間協作與配合不密切。
更有專家指出,國家要通盤考慮整個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包括老年人的結構、家庭結構、不能自理的人口比例,包括老年人心血管、糖尿病、骨關節病等慢性病患者比率及康復護理問題。家庭養老的社會化和互助化、居家養老的社區化和公寓化以及機構養老的專業化和層級化是養老方式變革的方向所在。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