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16年高考正式鋪開。高考制度在我國已歷65個春秋。透過不同年代的考試作文題,我們能感受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歲月滄桑。
初試啼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年高校招生是由各大院校自主命題的,1950年改為由各大行政區統一命題,其中華北、東北和華東三個大區聯合命題。在此基礎上,1951年教育部嘗試跨行政區的各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這也是高考制度的雛形。這一年的語文作文題首次采用了兩個題目,考生二選一。一個是《一年來我在課外努力地工作》。這個題目在今天看來是非常別致的,因為現在的考生往往是高中生,寫課外工作很可能局限于做學校義工或者社會志愿者,幫助家務或者孝敬老人之類,但是在1951年,參加高考的相當一部分考生是從軍隊、機關中抽調進高中進行文化補習和培訓的干部,這些人都有相當長時間的工作經歷,這個題目明顯是考慮到了這一點。從這一年起,高考作文題“力爭讓每一個考生有話可說”的原則逐步確立了。另一個作文題目是《論增產節約的好處》,則彰顯了新中國成立伊始,雖百廢待興卻朝氣蓬勃的氣象,此時是抗美援朝激烈進行之際,前方志愿軍浴血奮戰,后方努力生產,鞍鋼增產節約的模范工人孟泰已聞名全國,一場全國范圍的增產節約運動正在醞釀之中,作文題目也體現了這一點。
新中國的這種萬象更新的氣象,在1952年高考作文題里得到了加強。這一年是教育部發文,確立了全國統一高考正式施行。這一年高考題一為《記一件新人新事》,一為《我投入祖國懷抱》。這一年里,我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同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里,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新中國的“新”已經不局限于某個器物某個事件的新鮮,而是整個國家制度的“新”、整個社會面貌的“新”,《記一件新人新事》正是整個時代風貌的反映。而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到1951年底,正是中國海外留學生回國的黃金時代,朱光亞、梁思禮等后來赫赫有名的一大批杰出人才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歸國人才的阻撓也在逐步升級,從1950年到1952年,美國在麥卡錫主義盛行之下,對我計劃歸國人員進行了包括人身監視在內的各種強制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投入祖國懷抱》這個題目不僅與時事聯系,本身也是一個宣言。
1953年,隨著朝鮮戰局的穩固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恢復,高考也逐步完善起來,相應的政治審查、考生體檢等內容也首次進入高考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高考作文依舊保持了雙題目,《寫一個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革命”一詞首次在高考作文命題中出現,而命題依舊保持著一個顧及培訓干部,一個顧及應屆考生的模式。
到1953年為止,通過前幾年的試驗和實施,我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已經基本確立起來了,高考作文題從誕生開始就顯示出強烈的與時代進程緊密相連的特征,緊扣時事的風格會延續下去,不過隨著高考制度的正規化,高考語文題也將發生變化。
風雨前行
從1954年開始,隨著地方及軍隊干部委培任務的陸續完成,高考制度開始演變為主要面對應屆高中畢業生的考試,在這種情況下,高考作文題從雙命題變成了單一命題。
1954年的高考作文題是《我的報考志愿是怎樣決定的》,這個題目對比前三年的題目,從激情澎湃的社會變革視角切換為與考生現實相關的題目。這是因為,前三年的高考實踐,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突出體現在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特點沒有充分體現,對考生的個人志愿沒有充分關注,導致對新生的統一分配較多,結果是一些考生在高考被錄取后由于不符合自己的志愿,選擇不去學校報到,或者報到后私自離校,造成了高校教育資源的浪費。這個作文題目既有對現實的關切,同時本身也不失為對考生志愿的一次審視。
在隨后的幾年中,《我準備怎樣做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1955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6年)和《我的母親》(1957年),則充分體現了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國計民生穩定發展的主題,同時這類命題作文的寬度選擇大大增加,比如《母親》一題,人人都能寫母親,但是寫好母親乃是大不易,這實際是隨著報考人數的增加,錄取率下降,高考作文題的難度相應做了適當提高。
到1958年,隨著“大躍進”的風潮,高考作文題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這一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史無前例的三選一:《當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布的時候》《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件事》《記整風運動中的一件事》,幾乎囊括了1958年接連發生的幾件大事,這也源自于高考作文題貼近時事的傳統。隨后1959年的高考作文題是《記一段有意義的生活》,1960年高考作文題目是《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大躍進中的新事物》二選一。這三年的作文題一方面緊扣時事,另一方面相對比較簡單,考生們也比較好寫,這也是這幾年錄取率相較前幾年有所回升、高考作文篩選力度減輕的體現。
1961年的作文題目是《我學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輩的事跡鼓舞著我》二選一,前一個題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后一個題目則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從這一年開始,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學生結束了高中教育,正式參加高考,當年的革命同志已經成為后來者眼中的先輩。1962年高考作文題目是《說不怕鬼》《雨后》兩選一。1963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唱國際歌時所想起的》《“五一”勞動節日記》,1964年高考作文題目《讀報有感——關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高考作文題目《談革命與學習》《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二選一,這幾年的高考作文題,所含的政治要素逐漸提升,而且命題視野不僅關注國內發展,還開始關注國際事務(抗美援越)。
另一方面,高考作文也在進行各種命題探索,有了第一次材料作文(1964年),也有了“信”這種應用文寫作的考察(1965年)。
不過隨著1966年高考中斷,這一切戛然而止。11年后,高考作文將再度啟程。(未完待續)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