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摘 要: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的年代。士族開始興起,將書畫藝術提升為體現自我意識的理想形式。其中繪畫方面最有名的是東晉的顧愷之,而《洛神賦圖》是畫家揚名立萬的作品。結合社會環境、歷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賦圖》的形式結構和表現方式,去挖崛該繪畫作品所蘊含的深層之美。
關鍵詞:顧愷之;洛神賦;繪畫;形式
魏晉南北朝,是朝代更迭頻繁的動蕩年代,經濟文化變革最為劇烈,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思想意識的動蕩演化,繪畫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對傳統繪畫題材有所突破和拓展,漢代流行的經史,列女、神話等題材受到青睞,以文學作品為題材的繪畫也趨活躍[1]。《洛神賦圖》就是顧愷之根據著名文學家曹植的作品《洛神賦》有感而發創作的傳世精品。顧愷之以長卷的形式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把文學上的想象,用具體而形象化的方法轉變成了繪畫上的形象。畫家高超的技藝和對人物內在心里的深層把握使該作品成為中國繪畫的瑰寶之一。
一、藝術創作背景
(一)繪畫創作的源泉——洛神賦
沒有曹植的《洛神賦》,就沒有顧愷之《洛神賦圖》的誕生。曹植占據曹氏三絕中的“才絕”,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令他名揚萬世,被謝靈運稱贊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2]。”曹植雖才學滿腹卻郁郁不得志,痛苦掙扎的地渡過一生,其兄曹丕捷足先登為王,并占有了其愛慕的甄氏。甄氏死后曹植回封地途中路過洛水時有感而發,于是揮筆將悲思之情盡情宣泄出來,促成了千古絕唱。文章中蘊藏著情真意切的心緒,那種澎湃浩蕩的感情,被后世的顧愷之形象地表達出來,文章所暗含的因不得志的抑郁之情也在畫上被精確地表達出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一出,遂如崔顥之題詠黃鶴樓,后人只能望其項背,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說傳頌的的名畫[3]。
(二)繪畫創作的背景
漢末魏晉以來是中國歷史上多種思想和文化交織、碰撞與迸發的時代,也是人開始自我覺醒的時代。顧愷之的繪畫就形成于這種背景,創造出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繪畫藝術作品。
1.士族興起,玄學盛行
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斗爭尤其激烈,為了明哲保身,士族開始學會緘默,并逐漸將原先無所顧忌品評人物政治的“清議”,變為玄幻虛無的“清淡”[4]。曹魏時期流行起來的玄學,崇尚天真自然,為文人士大夫找到了精神寄托。文人莫不談玄,而西晉的竹林七賢則將玄學推向了極致,他們以遠離官場、淡薄名利而被后人傳誦,其隱逸的生活態度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魏晉時期,佛教因依附盛行的清淡玄學而被士大夫們欣賞,也經常成了當時他們繪畫的題材。繪畫技法在繼承漢代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的藝術實踐而有了大幅度提高,外來藝術的引入也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魏晉的士族制度使高門士族享有很多等級特權,家學淵博與文化藝術素養深厚,使士族豪門成為中古時代的精神貴族[5]。士族倡導的玄學滲入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從而引導藝術的深層變革。東晉時期的繪畫和書法創作十分活躍,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中開始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積極投入到藝術創作,用自身的藝術覺醒改變了過去匠人從藝的傳統,提升了繪畫藝術的地位,推進著藝術水平的提高。
二、繪畫分析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發展,秦漢時期繪畫著重于反映現實生活,并開始形成獨特的民族風格,魏晉繼承了漢代藝術傳統并努力創作出給觀者美感的繪畫作品。東晉的顧愷之是第一位尚有畫跡可考的著名畫家,他創作的《女史箴圖》與《洛神賦卷》是我國古代繪畫史上最早的卷軸畫代表。
(一)畫家簡介
顧愷之,字長壽,東晉無錫人,出身官宦世家,家學淵博。少年時期就已博學多才,20多歲就為江寧寺廟作壁畫,“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6]。”曾在善畫道釋與人物風情的“畫圣”衛協學習,擅長吟詩作賦和書法藝術,但是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其繪畫藝術。當朝名仕謝安曾評論其繪畫藝術“蒼生以來,未之有也”[7]歷代評論家都對顧愷之的藝術予以高度評價,南齊的謝赫稱其畫為“格體精微,筆無妄下”。而唐代的張彥遠更是贊其畫曰:“顧愷之筆跡,緊勁連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由此可見,顧愷之在繪畫史上成就非凡,他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將繪畫藝術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繪畫形式表達
1.繪畫場景
畫卷高27厘米,寬度卻是近6米的長卷,畫面通過反復出現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貼切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戀慕和倆人互生情愫后卻因人神之道殊而被迫分離的悵惘之情。本畫卷分別將曹植筆下的奇遇洛神、洛神美妙、人神相會、不忍別離和悵然若罔的故事情節以連續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人物被背景山水神獸有效地連接起來。眾多的人物并不覺得繁雜,相反整幅畫卷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地表現出跌宕的故事情節,令人流連忘返。
開篇描繪的是曹植看到洛神的情景,畫家首先采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以重要人物與侍從之間明顯的體型差異去突出主體人物。曹植形體偉岸,氣宇軒昂,而周圍的侍從被刻意畫得形體消瘦,神情木訥,很少有面目表情和形體動作上的描繪。這樣的對比可以鮮明地看出曹植豐富的面部表情,從而去體會其復雜的內心世界。曹植見到儀態美妙的洛神后驚喜萬分,唯恐驚擾到令他愛慕的洛神,伸手攔住身邊的侍從。曹植神情專注又不免驚訝,內心激動難平又要克制自己去要維持外表上矜持。畫家通過高度的藝術想象力描繪了正在天上騰云駕霧的龍形神獸,借此來說明此時神靈現身萬物翻騰的情景。
畫家通幅都以仰視的視角構圖去描繪洛神,洛神身后的衣帶空中飛舞飄動,腳下翻騰的河水,遠處依稀可見的群山,頭上漂浮的云朵和天空盡頭遮掩在積云后住有神鳥的太陽。將一個瞬間的運動場景成功地表現在畫面上,畫家描繪的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曼妙的形體被依附在身上的復雜衣紋透露出來。顧愷之把曹植筆下形容洛神美艷的美景都盡數描繪在此段場景中,筆下的荷花屹立在湍流的河水中,風姿綽約間接地襯托出洛神的明艷高雅。
2.傳神論的深意表達
畫家更注重的是用眼神的傳達,去表現女神被人看到急于返回,又忍不住回望岸邊的曹植。畫家意識到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近處明顯的具體又細致的描繪,而遠處的幾抹單筆就已把遠處的景色向后推進,這不得不說是畫家高超的處理手法。繪畫場景中針對人物的形貌只做簡單的描繪,因為當時社會風氣認為人物氣質才是評判的首要標準,所以洛神即使再美也沒過分強調。顧愷之的繪畫注重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描繪。他針對人物畫第一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要求,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這一繪畫理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要求畫家在表現現實生活的時候必須在準確描繪人物外貌特征的同時,深入揭示人物內部最主要的心理面貌。該繪畫中人物形象的美丑和細部特征并不是要描繪的重點,首先要專注于曹植與洛神眼神的描繪,從而表達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著重刻畫了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及與之對應的面部表情,并通過微小的細節去襯托人物的個性。
在整個《洛神賦圖》中,構圖安排結合眼神對視的連接作用,成功地區分出不同的故事情節。在構圖處理上,主要依靠畫面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位置的巧妙處理,來顯示人物的情思。[8]通過著力刻畫曹植與洛神之間的眼神對視,來對應人物之間變化的情感關系,表現人物心理的特征。在人神相會的場景中,曹植卸下腰佩似乎要急切地交予洛神手中,又需要克制不去違背男女之間的禮教,內心的迫切和希冀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洛神輕揮來回應,人物之間高雅脫俗的氣質表露無疑。
3.繪畫形式
此幅繪畫主要用線造型,對衣紋線條的處理尤為精彩,用筆細勁古樸、線條流暢,所表現出的衣紋圓潤流暢。線條連綿不絕,猶如春蠶吐絲,繪畫筆跡周密,力道遒勁。作畫時中鋒用筆,線條在不斷的變化中富有強烈節奏感。這種簡捷、自由的造型語言在視覺功能上給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在表現不同的事物時,用筆力度及變化有明顯的區別,用較為輕柔的線條表現波光淋漓的河面,用稠密的線條去表現龍舟破浪而行,水面變化有序,剛柔并濟的線條使占有巨大篇幅的水面富有變化,不覺無趣。畫奔騰的群馬時,細勁古樸的線條自由變化,尤其是對于馬蹄的描繪更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技藝,一筆而下的線條關節處曲折用力,深刻地表現出了駿馬孔武有力的體型結構。
繪畫設色厚重艷麗,延續了曹植文章華麗的風格,顏色也依據不同的場景配備了不同的色彩。洛神的衣飾華美,顏色艷麗,反襯洛神的雍容華貴,色彩明快,對比強烈。畫卷前卷,因表現的劇情較為輕松,設色相對明快,顏色多采用清淡的色彩,即使山水用色也較為淡雅。設色最富麗、顏色最熾烈當屬眾神出現的場景,表現出熱鬧非凡的景象。之后因痛惜離別,設色凝重古樸,大幅的青灰設色烘托依依惜別,回首相望的場景更加凄涼,讓人心寒。而洛神走后,仿佛留下一片灰暗,黑灰色占據較多,顏色顯得沉重寒冷,即使少量的艷色也被壓制在暗淡的背景中了。繪畫通過冷暖色的對比和明度的變化去渲染場景,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增加了繪畫的美感,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堵迳褓x圖》保留了較多的古代壁畫的造型和設色方式,鋪陳敘述故事的構圖方式也和漢代畫像石的布局相似。但顧愷之的繪畫方式改變了古代的古拙呆滯,引領后世向著較為輕松活潑的方式發展[9]。
三、結論
顧愷之通過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成功地把曹植的《洛神賦》轉化為視覺藝術,再現了這段令人惋惜的愛情故事。顧愷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于探索,發展了繪畫線條表現形式。他在藝術上的獨創性,把繪畫藝術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使漢代繪畫藝術注重外形轉而去追求精神內在。
參考文獻:
[1]薄松年.中國繪畫史[M].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52.
[2][7]晉書顧愷之傳
[3]劉伊丹.宋模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J].中華遺產,2004,(02).
[4]劉利.魏晉南北朝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
[5]洪再辛.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101.
[6]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8]蔣娜.從洛神賦到洛神賦圖的審美轉化[J].大理學院學報,2207,(01).
[9]李雷.淺析顧愷之《洛神賦圖》[J].設計,2014,(06).
作者單位:
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