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金先生是云南師范大學版畫專業的主刀手。他是一位有著珂勒惠支情結,有擔當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濃厚的人文氣息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為人明凈率直,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與文藝氣息,超脫世俗的心靈狀態。
關鍵詞:金泳向;超脫;人文藝術;情懷
金泳向先生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普洱市,1986年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版畫專業,現為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代表作有《高原陽光》《晌午之禱》《城市記憶系列》《天之格》《地之格》等。曾榮獲“和美西藏”展覽金獎,第七屆“民族百花”全國美展銀獎與云南省文化藝術創作基金獎等。曾參加過多次全國性展覽以及“和美西藏”德國、澳大利亞、悉尼等國際展覽。
金先生具有濃厚的懷舊情結,為人明凈率直,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與文藝氣息,超脫世俗的心靈狀態。“春光斜陽曬,小憩正南居。蘭沁書末倦,開軒臥閑思。春風送香氣,遠山末近了。欲取丹青遼,恨無知己識。感此懷古人,冥想勞才情。(引用金先生本人文字)”——一位愛花與書的藝術家一定是內心平和溫暖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的。
金先生是云南師范大學版畫專業的主刀手。他是一位有著珂勒惠支情結,有擔當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濃厚的人文氣息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這與他作為一位大學教授不無關系。前期從表現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和平常生活的情景到藏族題材,他所創作的題材和視野都非常開闊,風格偏向傳統寫實;后期他逐漸走進自己的內心,主張藝術要尊重內心所感,風格逐漸趨向當代的抽象風格,“敬天愛人,返璞歸真”是他的座右銘。
《高原陽光之一》屬于金先生目前最有成就的作品,它獲得了“和美西藏”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采用金先生傳統的絕版木刻的表達方式,色彩濃烈炙熱,刀法極度細膩,人物表情生動自然。“西藏是大美之地、大愛之地,西藏像是一面心靈之境,走近她也仿佛就看見自己的內心(引用金先生文字)”。以藏族佛教形象為畫面主導,這一張張布滿滄桑的臉被燦爛的陽光映射得格外精神,體現了藏民淳樸熱情的精神性格,以及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情景。
在這一時期,金先生最注重傳統的表現方法,畫面除了考究的刀法,同時注重畫面的空間、結構與光影的突出強烈,在人物刻畫上也極力寫實。把一個版畫藝術家深厚的功力體現得淋漓盡致。當藝術表達方式達到一個時期的巔峰狀態便開始尋求新的出口,金先生的藝術風格也在歲月的沉淀中慢慢升華。
《春天的愛尼》系列是金先生開始追求改變的作品,表現的是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生長在以少數民族為特色的云南,雖屬漢族,但他對少數民族情意深重。畫的是幾位身著民族服裝的愛尼族少女,面帶微笑,青春洋溢,把屬于她們的美好時光自信的表露。這樣純樸的美是少數民族少女所特有的氣質,體現了新時代少數民族與各民族的和諧情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些形象只是大多數人中的極少數,但可以成為代表中國最傳統質樸的文化語言。
畫中的線面關系加強,開始強調線條的表達效果,弱化了人物表情與細節,可以看出從傳統向當代發展的跡象。
金先生曾經是“思茅版畫群體”中的一員,1999年6 月,云南師范大學恢復重建藝術學院,他就從小城到了省城昆明。與其他藝術家相比,他離開思茅(即普洱)之后就沒有了什么思茅特征,他的作品從表現的主題而言,有的是昆明情結。在他回到昆明的那些年,正是昆明舊城拆遷改造的“大躍進”的年月。他親眼目睹了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園被冷冰冰的水泥鋼筋和防盜門所取代的過程。他參與到了呼吁保護舊城的工作,只是滾滾的洪流并沒有阻擋“故鄉”被摧殘的命運。
“城市記憶”系列是金先生2010年開始創作的,它是2006年時的“故鄉”昆明。距今已有八年,卻已經像遙遠的過去。這些房子還能夠存活多久,依然是一個讓人憂心的事情。那些血色的黃昏,淡淡的灰色基調勾起了幽怨的“鄉愁”。
這批作品延續了金先生畫面飽滿充實的特點,重點在于顏色的對比度在逐漸減弱,刻意提煉出清晰的線條,當代意味更加強烈。
《夫妻像》是金先生2006年至2008年間在北京的油畫系列作品。從這個時期開始,金先生的畫風開始轉向當代,這屬于他轉型期的情致之作,那時的金先生從昆明龍泉路畫到北京環鐵、草場地、黑橋版畫工房。所畫是自己和夫人的結婚照,畫面將兩人定格在了風華正茂的年代,與在歷經歲月沖刷后稍顯滄桑的容貌與疲倦的身軀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讓人強烈地感覺到這張結婚照里所存留的時代信息是多么豐富與鮮明。人與歷史的境遇,歷史不知道,人也未必知道,回溯歷史,從影像中尋找歷史存留在人身上的印跡,對金先生以及觀者來說應該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簡潔的黑白色調和概括的五官與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或許是那代人的一段情節,是對人與社會的一種反思。
作品《天之格》與《地之格》是金先生轉型最徹底的作品,由最初的傳統絕版木刻轉向抽象的當代風格,回到最擅長的黑白木刻中。金先生爐火純青的刀法造就了他任何風格的版畫都能完美駕馭的能力。無數根單純的橫與豎的線構成畫面,其中“天”有三萬多格,“地”有一萬多格,就這樣一格一格日積月累,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其中有無數天是重復而“無聊”的“白格”,但總會有不尋常的成就抑或是挫折來構成人生獨特的“黑格”。“天圓地方”中蘊涵著道家哲理,道法自然,是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人生如格:變與不變旨在格象之中;象有數:可察應變、無變之可能。格局之中,命運釋然。
畫面在理性中蘊含著感性因素,褪去了色彩、光影、形象的束縛,完全進入了金先生的內心世界。
《印象普者黑》系列是金先生2015年的最新作品,創作于至普者黑寫生期間。他用簡潔的黑白木刻與狂放的刀痕生動地描繪了普者黑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風格。在畫面中,他將單純的風景與自己的內心完美地結合,畫中的人物可以是他自己也可以是任何人,風景的美好不在于景本身而在于看風景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他的心境是看到美景后的美好、激動與奔放。
用大塊黑白形成強烈對比,制造大量留白,將刀痕精簡凝練,看似不經意實則精心布置……飛舞的刀法里蘊含著多年豐富的技巧,船上的人稍顯樸拙,而正是這幾刀體現了金先生追求的返璞歸真之藝術追求。
金先生屬于人文藝術與人文教育的捍衛者,他執著的藝術追求與超脫的境界不斷推動著他的藝術作品達到新的高度。“我的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是靠近內心的那部分,無關他人也不計較得失,只要每一秒每一次呼吸中感受到真實自我的存在,我就心滿意足了;更多的時候,那是一種既不訴諸視覺,也不訴諸大腦,是一種與內心的愿望平行一致的狀態,一種單純的、抽象的、可以感受得到的快樂。”(引用金先生本人語言)金先生的藝術作品是他的真正感受在內心沉淀之后的情感表達,與照片相比,其情感更加真實,意味深遠,也更動人,它們的藝術魅力跨越了一切障礙。
作者簡介:
朱思怡,云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版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