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李俊峰
摘 要:20世紀的藝術呈現多元化,材料與技法手段相結合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格局,表現方式更為自由,審美需求和藝術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變化,傳統繪畫也在不斷地自我發展和革新,許多從事坦培拉繪畫的藝術家對坦培拉繪畫的技法、材料、題材等進行探索,轉變了坦培拉繪畫作為傳統繪畫在當今藝術領域的尷尬狀態。坦培拉繪畫中引入綜合材料,在豐富繪畫材料技法、藝術表現力及對傳統繪畫的傳承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綜合材料;坦培拉繪畫;藝術表現力
20世紀以來,材料不再單單是藝術載體,成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現代繪畫語言。綜合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的應用,不僅將現代繪畫語言融入其中,又保持了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現代繪畫語言在坦培拉繪畫中的應用使藝術表現手法更為多樣,豐富了坦培拉繪畫的材料和技法,且拓展了坦培拉繪畫的表現空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使藝術作品具有時代感,創造性地繼承了傳統繪畫。
一、綜合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的應用
歐洲古代的坦培拉繪畫多為宗教題材,常在畫面上粘貼金箔或者銀箔,尤其是在圣母形象中常常出現。出生于19世紀的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在傳統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加入金箔,創作出具有色彩富麗、裝飾感強的藝術效果圖,使藝術作品別具一格。上世紀80年代,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科·克萊門特的作品中使用了印刷、水彩、油彩、蠟、麻布等多種材料、媒介手段進行藝術創作,運用坦培拉技法進行大尺寸的繪畫,用蛋清、色粉與膠混合,再用坦培拉繪畫層層罩染的方法進行創作,而底子則選用吸水性強的壁畫材料,他也曾嘗試用其他基底進行創作,如在亞麻布上運用坦培拉繪畫技法進行創作,通過這一古老的傳統技法和材料,創作出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現實的藝術作品。克萊門特對坦培拉技法進行了創造性使用,同時也與其他繪畫種類、材料相結合,使傳統繪畫的研究在現代作品中有所體現。
綜合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的運用打破了坦培拉繪畫單一的表現形式,產生了新的視覺樣式,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在表現語言上更加自由、風格更多樣化。隨著藝術觀念和材料媒介的多樣化, 在綜合材料的運用是架上繪畫的一個發展趨勢,將其運用于坦培拉繪畫的藝術創作中,使藝術作品具有了偶然性與創新性。
二、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中的藝術價值
(一)繪畫材料及技法的豐富
坦培拉繪畫發展至今,無論是在材料上,還是在繪畫主題、風格、技法上,使后人在繼承的同時還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與拓展。坦培拉繪畫的基底材料由早期的熟石灰、沙子變為大白粉、立德粉等材料,在膠的使用上也由手工制作逐步被成品膠代替,媒介劑加入植物油、三合油等油性媒介劑,產生水性坦培拉和油性坦培拉之分,在工具的使用上主要以毛筆、板刷等為主,逐步將材料做為藝術處理工具運用在創作中。步入20世紀的坦培拉繪畫除了在基底和媒介劑上發生變化外,其他畫種的繪畫材料與坦培拉繪畫相結合,形成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將坦培拉繪畫與蠟畫、水彩、油畫相結合,使藝術作品更具有綜合性,也成為綜合多種繪畫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代表人物。在2016年由我國張元、宛少軍策展的“周而復始——坦培拉繪畫多重詮釋研究展”中不僅將媒介劑的水油比例混合,調配到不同狀態探索新的視覺語言,且結合了油畫、丙烯、拼貼等多種繪畫語言多重詮釋坦培拉繪畫。
綜合材料引入到坦培拉繪畫中,其表現技法更具有廣泛性。在罩染、疊加、排線等常見的表現技法外,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的直接運用使坦培拉繪畫的藝術表現力具有無限可能,我國藝術家張元將綜合材料、油畫及坦培拉繪畫相結合,如《紅荷濕地》系列的藝術作品則將現成物直接運用到畫面中,荷花的形象及畫面傳達的意境是單單坦培拉繪畫所不能達到的。在坦培拉繪畫的肌理表現上,除了通過顏色、筆觸留下的痕跡外,還可用材料進行按壓、磨擦、噴灑等手段進行創作,例如日本畫家室越健美將多種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進行應用,用海綿、紙團等材料進行按壓形成不可復制的美感,將技法、材料與形式完美地結合,形成具有日本風情的裝飾風格。
(二)藝術表現力的拓展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以新視角、新方法、新觀念探尋拓展坦培拉繪畫的藝術表現力。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其材料的材質美、肌理美及被藝術家賦予的文化精神內涵是單一的繪畫技法所不能及的。綜合材料的物理屬性在坦培拉繪畫中得以體現,材質的多樣性使坦培拉繪畫具有了無限可能的藝術表現力,材料的種類眾多,其大小、形態、光澤、色彩、紋理、厚薄等材質屬性也各不相同,其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各不相同,不管是單種材料的使用還是通過不同材料之間的對比,可以形成更為多樣化的視覺美感,同時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材質美感和藝術風格,多種材料的組合使用能夠呈現出更具有視覺張力的藝術效果,藝術感染力也更加強烈。隨著藝術家對材料的不斷挖掘,材料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地創新,這樣的創新也增強了坦培拉繪畫的形式感。材料的直接介入,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如布面材料中的麻布則具有粗獷、樸實感,絲綢則具有高雅、飄逸感。
坦培拉繪畫的筆觸、罩染等表現技法產生的痕跡形成肌理美感,再與材料的肌理美相結合,產生新的視覺藝術語言。藝術創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實驗性,這種實驗性決定了創作過程中會出現偶發性效果,從而產生不可復制的肌理美,這樣的偶發性因素使肌理產生抽象或意象的藝術效果,可以使審美主體產生聯想,也給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表現的空間。綜合材料通過藝術處理后出現的肌理層面或自身的肌理美,在增強藝術表現力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坦培拉繪畫的表現空間,豐富了坦培拉繪畫的繪畫語言及形式美。
(三)精神性的新體現
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在藝術作品精神性的表達上不再局限于題材內容或筆觸痕跡,材料也成為精神表達的一種語言形式。材料除了具有實用功能以外,藝術家賦予材料以文化、人文和精神內涵,而藝術家利用綜合材料本身具有的材質美感、圖案美、工藝美完成坦培拉繪畫作品外,同時也將個人情感、精神內容、個人觀念融入其中,成為情感、觀念、地域文化的藝術載體。藝術家往往對材料的屬性進行深入探索發掘后進行運用,同時在材料的選用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將個人的生活經歷或者思想觀念融入到藝術作品中,使藝術作品更具有人的主動性。因此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不僅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而且材料的使用成為情感體驗和精神傳達的紐帶。藝術家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不同的材料會產生不同藝術效果和不同的內心感受,審美主體對藝術作品產生聯想和思索,材料的這種“移情作用”帶給了人們精神盛宴。由于藝術家選取的材料不同,從而產生細膩沉靜、粗獷豪放或是清新自然的內心感受,與人們越是接近、熟悉的材料越是令人感到親切或是產生聯想共鳴。藝術家將材料的情感屬性與坦培拉繪畫協調統一,材料的美感及精神語言發揮得恰到好處,情感觀念得到了生命的表現。藝術家的藝術風格、題材、材料的選擇與藝術家的個人經歷、社會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時代性。綜合材料在藝術創作中的精神屬性豐富了坦培拉繪畫的文化表達,拓展了精神表達的藝術載體。
三、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的意義
20世紀以來綜合材料在藝術創作中廣泛使用,藝術觀念的改變使材料成為繪畫元素。綜合材料被藝術家介入到繪畫中,使繪畫的表現空間更加寬廣,擴展了繪畫的表現領域,因此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拓展了坦培拉繪畫的藝術表現力,且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坦培拉繪畫。綜合材料介入到坦培拉繪畫中并不是對傳統繪畫的否定,而是對坦培拉繪畫語言的繼承和進一步拓展。在對坦培拉繪畫的繼承上要在坦培拉繪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繼承坦培拉繪畫藝術魅力的同時,將綜合材料介入坦培拉繪畫,不僅具有創新美,還更具有時代感。
材料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是社會生產的物質材料,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因此材料反映著社會的狀況與特征。綜合材料在坦培拉繪畫中的應用將材料代表的科技、文化、觀念的象征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從而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材料的應用使坦培拉繪畫更具生活化,拉近人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比如報紙、雜志是人們獲取信息的讀物,這樣的紙類生活用品常常以拼貼的表現形式出現。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材料具有了一定的“移情作用”,觀賞者會聯想到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事件或感情,從而使每位觀眾參與到藝術中,拉近人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拉近生活與藝術的距離。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坦培拉不再單純地表現宗教、日常生活等題材,而與現代意識、當下社會相連,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情感或是藝術思想,在表現手段上也不再只是單純地使用坦培拉技法,而是在不斷地革新,將多種工具、材料運用到繪畫中,材料的使用也并不是取代坦培拉繪畫,而是為坦培拉繪畫所服務。綜合材料的介入使坦培拉繪畫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同時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是材料和古典技法的創造性結合。在當下藝術領域下,我們要以新的視角認識和學習傳統繪畫,用新的藝術觀念繼承和拓展坦培拉繪畫。
參考文獻:
[1]周長江主編.油畫工作室報告——解讀材料[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2]車健全.現代繪畫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3]劉孔喜.坦培拉繪畫技法與教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4]胡偉.繪畫材料的表現藝術[M].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5]朱宏.“綜合材料”在繪畫變革中的藝術表現[J].藝術廣角.2008.
作者簡介:
張靜,齊齊哈爾大學2014級美術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繪畫材料研究。
李俊峰,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綜合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