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本文是美國斯旺畫廊拍賣公司(Swann Galleries)攝影部總監戴利·卡普蘭(Daile Kaplan)女士為2008年出版的《簡明焦點攝影百科全書》(編者注:The Concise Focal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 From the First Photo on Paper to the Digital Revolution,該書中文版已由后浪出版公司于2013年引進,譯名為《攝影百科》)撰寫的文章,介紹攝影作品市場和交易。從本文成文至今已有八年,這八年也是中國的攝影收藏市場從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并且攝影收藏的概念已基本得到社會認同。不論對于已經有過攝影收藏經驗的讀者,還是對這個市場并不了解的讀者,本文中所提到涉及攝影作品市場和交易的內容仍具有知識普及價值。本文得到卡普蘭女士授權發表,標題和內容有部分刪減,二級標題為編者所加。
盡管出售個人作品已經是被公認的有經濟效益的事實,但仍然遠離藝術家的生活。另外,藝術品經紀人(Dealer)被普遍看作是分散“存置”(永不出售)藝術品的優雅紳士和悠閑淑女,這種看法后來被一代又一代人所承襲。話又說回來,制作、購買和銷售藝術品是樁大生意,一個攝影師/藝術家想要獲得公眾的賞識,需要具備商業精英的素質。
市場在哪里?
藝術市場由兩個不同但相關的部分構成,在以畫廊為代表的一級市場,畫廊主意在發現有藝術才華的新人,并以展覽培養藝術家。畫廊主會精心策劃,將藝術家的最新作品展覽于畫廊中,并印制精美的圖錄以有助于銷售作品。這種展覽面向私人收藏家、博物館策展人、批評家、藝術指導等重要主顧,他們不僅有機會觀賞到作品,而且能夠從中了解到更多的東西。收藏家都知道,畫廊經理往往都是如同熟練的銷售人員那樣受過訓練的藝術史專家。
畫廊將代理的藝術作品經銷給哪個主顧才是正確的呢?這往往頗費思量。作品有兩個不同的去處,永久收藏于藝術博物館,或者歸入著名的私人收藏家。隨著攝影畫廊在全世界不斷增加,同樣有大量尋求代理的藝術家。對畫廊來說,尋找適當商機的競爭頗為激烈,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是挑選藝術家。對立志成為一名優秀藝術家的攝影師而言,諸如《照片》(Photograph)和《藝術新聞》(ARTnews)等期刊出版物,是非常有用的工具。最好先研究所有的畫廊情況,了解其專業特色和已經與之合作的是哪些攝影師。《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雜志每年都發行有國際畫廊和博物館指南的專刊,提供有用的全方位信息。
除了接觸畫廊,欲開啟藝術市場大門的攝影師還有兩個選擇,一是作品獲選參加公開展覽,有可能成為優先收購的對象;另一個是選擇私人代理經紀人。藝術顧問機構也會協助私人收藏家做收藏,他們也經常為企業客戶服務,例如旅館、醫院和企業會購買藝術品用于裝飾。
二級市場是作品再次流通的市場,比如轉售市場和拍賣市場都歸于此類。社會名流、收藏家、策展人、經紀人和代理機構,經銷當代藝術家的照片作品,并招標出售經典攝影照片。專門的藝術品拍賣行,多設在全世界的國際大都市中心,包括紐約、洛杉磯、巴黎、倫敦、柏林、馬德里、斯德哥爾摩、羅馬、維也納、悉尼和東京等,每年至少在春季和秋季進行兩次公開拍售。從歷史上看,拍賣會上拍的物品大部分來自遺產。如今,拍賣行也會挖掘和依賴個人收藏品、公共機構出售的復制照片、經紀人經銷的庫存品,以及投機者“倒手”(快速轉賣)的尖端藝術家(cutting edge artist)作品。
畫廊是提供結識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場地,但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有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收藏者到拍賣會上選購。拍賣行舉行向公眾開放的引導性預覽活動,屆時參觀者有可能坐下來仔細檢查拍品的品質。買家總是傾向于選擇“藝術明星”(art stars)的作品,或者更愿意購買在畫廊圖錄里列名已久的藝術家/攝影家(artist–photographer)的作品。不過,典型的情景是當拍賣師宣布拍品起拍價之后,經過多個買家激烈競標的價位,往往會遠超過畫廊零售價格。如此,拍賣行現已成為市場波動的指標和新興“藝術經濟”的原動力。在藝術和商業媒體不斷重復“誰誰誰又用什么價格超過了誰誰誰上次的價格”的故事中,我們注意到媒體對優秀攝影作品高額成交價總是表現出高度關注,但藝術家并不直接受益于這些強勁的銷售數額。
照片市場興起
攝影在1839年被發明,而照片成為經營項目在1970年代才出現。瑪吉·尼克拉格(Marge Neikrug)、李·威特金(Lee Witkin)、湯姆·霍爾斯特德(Tom Halsted)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開張了第一個攝影畫廊。同時,專注于19世紀和20世紀照片的首批拍賣會在帕克·伯奈特(Parke Bernet)畫廊(該畫廊后被蘇富比拍賣行收購——編者注)、佳士得(Christies)和曼哈頓的斯旺畫廊拍賣公司(Swann Galleries)開拍。雖然拍賣生意起源于英國,但是照片拍賣市場是從美國紐約開始的,至今紐約還是照片拍賣市場的中心。那時,最高售價紀錄有安塞爾·亞當斯的照片《月升》,成交價超過3000美元,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創辦的《攝影作品》(Camera Work)雜志賣到200美元。1977年,《紐約時報》報道說,在一個雜物室里發現了卡爾頓·沃特金斯(Carleton Watkins)的一冊有100張照片的影集,在斯旺畫廊拍賣出驚人的10萬美元。隨后,公眾的目光開始聚焦于攝影拍賣這個領域,人們會認為,似乎任何一個操持照相機的人都可能大有斬獲。
如今,我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對攝影藝術的評價頗高,不過攝影并非總是如此被重視的媒介。攝影在1970年代便倍受批評和嘲笑,但當時還處于萌芽群體狀態的攝影師、經紀人、策展人、收藏家沒被嚇倒。如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瑪麗亞·莫里斯·韓伯格(Maria Morris Hambourg)、韋斯頓·涅夫(Weston Naef)等策展人,以其努力加深人們對攝影媒介作為一種獨特藝術形式的理解。他們策劃了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尤金·阿杰
(Eugene Atget)和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
litz)等優秀攝影家的展覽,以表明攝影表達是易于理解和值得尊重的。如光圈(Aperture)、雙棕櫚(Twin Palms)、艾布拉姆斯(Abrams)和金翅雀(Bulfinch)等出版社,也精心印制華美的攝影畫冊、攝影史和收藏指南等專著,很快就像照片那樣為熱衷攝影文獻的收藏家們所購藏。
1984年,當時的美國蓋蒂博物館(The Getty Museum)通過精心策劃,從私人手中購買了一批重要的攝影藏品,價格高達2500萬美元!這對于重新定義攝影的地位具有里程碑意義。隨后20年間,攝影作品的價格不斷攀升,曼·雷(Man Ray)的《玻璃眼淚》(Glass Tears)是20世紀攝影的一件經典名作,據說私下的交易價超過了5年前的100萬美元;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和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的杰作售價達50萬美元,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等人的作品售價都已不菲。在當代藝術家作品勢頭強勁之外,19世紀攝影師的經典照片在拍賣市場也表現不俗,古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Gray)拍攝于1859年的海景題材蛋白照片在2002年售價達到871739美元,而一張約瑟夫-菲力巴特·吉爾勞特·德·普蘭杰(Joseph-Philbeit Girault de Prangey)于1842年拍攝的達蓋爾法銀版照片(內容為希臘雅典娜神廟建筑,7×9英寸),在2003年賣出979721美元的高價。
蓋蒂博物館進入攝影市場的故事非常迷人。如今,該博物館備下數百萬美元用以收購典藏的藝術品、策劃大型專題展覽和印制華麗精美的圖錄書籍。
參與到交易中來
藝術鑒賞的行家們認識到,藝術品的價值與美感在市場運作上并無定規。而認識到新起之秀和創新趨勢,乃是收藏界和藝術市場領域里至關重要的能力。有遠見的照片收藏家山姆·瓦格斯塔夫(Sam Wagstaff),曾預見到年輕攝影師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藝術與市場潛力,他在此前便認定攝影是一個獨特的平民化媒介,人人都可以拍出與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的名作《季節工母親》差別不大的照片。他的收藏后來成為了蓋蒂博物館照片收藏的部分奠基藏品的一部分。
如果不認識某些藝術贊助人或者著名的畫廊主,一個藝術家個人又如何參與作品的交易呢?參加展銷會是一個選擇。由世界范圍數十個畫廊聯合舉辦的美術或攝影展銷會(fair),是聯絡藝術品交易的集市。比如,國際攝影藝術經紀人協會(AIPAD)每年在紐約主辦的AIPAD攝影展銷會便是關注藝術品交易市場和影像收藏的朋友們每年不能錯過的大展,觀眾不僅能看到各個畫廊展示的代理作品,并有機會遇見藝術家本人。
類似的年度國際照片展銷博覽會,在美國舉行的還有洛杉磯國際照片展銷會(Photo LA),舊金山國際照片展銷會(Photo SF),紐約軍械庫國際藝術展銷會(Armory Show),圣塔菲國際藝術展銷會(Site Santa Fe),邁阿密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Miami)和芝加哥國際藝術展銷會(Chicago Art Fair);美國以外的有巴黎照片展銷會(Photo Paris)、倫敦照片展銷會(Photo London),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等。另外, 對于那些野心不大的攝影師來說,有些適宜于平民方式的拍賣(由非盈利組織舉辦的銷售)活動,也能提供很好的商業機會,參與這一類的拍賣活動,能讓那些經常期待看到精彩新影像的收藏家和策展人看見自己所拍攝的照片。
當今天的攝影市場正處于日益細分而機會環生的轉變階段。傳統攝影畫廊尚未確定數碼影像的角色,數碼影像還只是古董照片和攝影大師作品交易之余的輔助商品;當代風格的畫廊,則側重于選擇觀念攝影類的藝術照片;數碼技術,與制造圖像相關聯的觀念,媒介的外延,攝影的自我革新等,也都隨之演化。攝影,曾經并不是主流的藝術形式,但現今已經逐漸占據了市場的前沿和中心舞臺。這才不過僅僅30年,最好的光景還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