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
一位老友退下來后,經過幾年老年大學書法班的刻苦學習,書藝大為提高,畢業時的一幅書法作品在班上得了最高分。不久,這幅作品還在省老年協會舉辦的書畫展覽中獲金獎。他想得到社會上對這幅作品優劣的評判,便將其作品放在鬧市區,請行人過目,認為哪個字是寫的不行的就在下面打叉。當晚,他沮喪地發現,幾乎每個字底下都有叉。他把這個郁悶的結果告訴了我,并說:“我到底是半途出家,書法基礎差,也許是人……老……了……”看他一副很不自信的模樣,我讓他重新書寫了一遍同上次相同的字給我。翌日下午,我繼續將它擺放在鬧市區同一位置,請路人在認為寫的好的字下面打鉤,結果與上次完全相反。當我將這一消息登門告知,他瞪大一雙疑惑不解的眼睛看著我。我對他肯定地說,你的作品的確不錯,錯在你沒有自信心。
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包括那些已有成就的老年人,常常抱怨:“我老了,不中用了,干什么都不行嘍!只能在家里吃閑飯了”,“就這樣了,對付著活吧”。更有甚者,由于不適應退休后的生活,失去了當年的自信和風范。人到老年,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偶然、難測、不順及挫折。世事難料,怨天尤人是荒唐,求神拜佛是愚昧,依靠他人是外因。靠自己調理心態,保持自信、樂觀向上才是關鍵。
人生有老,光環不可能始終籠罩在自己的頭上,老年人應善于在這個生命階段認識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定準人生的坐標。要深知,老年是一本耐讀的書,書頁里蘊涵著春秋人生,流淌著理性的清泉,有一種“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的灑脫,從夕陽身上可得到一份美麗的享受;要明白,老年是一種成熟,沒有什么誘惑能撼動老年的根脈。坦然地面對人生歲暮,是歷盡酸甜苦辣之后的淡定,參透悲歡離合之后的從容,徹悟成敗榮辱之后的豁達,洞明是非曲直之后的聰慧。今天相比昨天是老了,可相比明天,今天永遠是年輕的一天。認真對待生命賜予我們的每一天,珍惜每個年輕的今天,我們的幸福感必然與日俱增;要堅信,老是一種歲月的積淀,如同河底的細沙,任憑水面驚濤拍岸,它都是沉穩、從容的。走路從容,步履沉靜;看人從容,笑容可掬;遇事從容,態度平和。只有樹立“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百里”的信心,暮年一定會重放光彩,更加輝煌。
當然要真正樹立自信心,就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它。首先,相信自己。有時候欣賞別人不如欣賞自己,相信自己愛自己,把自己作為手心的寶,才會贏得別人的賞識,才會感到日子的飽滿和幸福,暮年生活才會更加出彩。其次,積極進取。曾活了102歲的國民黨元老張群,他在晚年不僅氣色俱佳,而且記憶力驚人,每與友人交談,對數十年前的事,常能如數家珍,點滴不漏。特別是對四川一些掌故、詩詞也能倒背如流。張群得以享天年,很重要的一點要歸功于他有一套養生長壽觀。退出政壇后,他擯棄了一般老年人常有的混吃等死思想,在90歲高齡時,還堅持看書讀報,吸收新知識,深入社會,博采信息,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還參加些體育活動。由于張群與時俱進,努力學習,認真探索,不斷進取,敢于創新,故能青春永駐,歲歲平安。人老并不可怕,怕的是人老心也老。心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總想自己的老,越想就會越消沉。最后,知足樂觀。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面對孤獨、失獨、空巢、老漂、寂寞和疾病,如何永葆快樂的心情,對于身心健康影響極大。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聃曾云:“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會養生的人能夠化“門前冷落車馬稀”、“人走茶涼”的悲觀為“停車坐愛楓林晚”的獨特意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人性的達觀境界。做到這些,便是進入到養生的佳境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常思一二。”要看得開、放得開、想得開,才能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更加充實快樂。
最后還要有點“不服老”精神。研究發現,如果老年人認為自己比其他同齡人身手敏捷、有活力,而不是老朽、不中用,那么他們比其他同齡人更容易從疾病中恢復。心理專家認為,老年人對待老化的態度會逐漸變得積極;“不服老”的精神讓他們更加自信,勇于面對各種難題,使他們更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