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龍 劉滿震
【摘 要】 目的 觀察超微針刀聯合園利針對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超微針刀聯合園利針治療,對照組運用傳統毫針配合電針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微針刀聯合園利針能有效治療肩周炎,且操作簡單。
【關鍵詞】 超微針刀;園利針;肩周炎;療效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肩關節周圍疼痛、關節僵硬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此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五十歲左右人群,又名“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等[1]。女性多于男性,單側多于雙側,體力勞動者多見。筆者于2014年7月-2015年11月期間,以超微針刀聯合園利針治療肩周炎患者80例,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來我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超微針刀聯合園利針的治療方法,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51.16±2.91)歲;對照組采用傳統毫針配合電針治療,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53.64±1.1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1)病因是筋骨的慢性勞損或外傷致氣血不足,又復感受風寒濕邪;(2)在50歲左右多發,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病,發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3)肩周疼痛,夜晚加重,誘因為陰冷天氣及多雨季節的變化或勞累后,肩關節活動功能出現障礙;(4)肩周圍均有壓痛,有肌肉萎縮,外展功能受限明顯;(5)X線檢查基本沒有陽性特征,久病者可見骨質疏松。
1.3 治療方法
1.3.1 觀察組治療方法
①超微針刀治療
患者取側臥位,患肩在上,醫師根據患者受限動作決定治療點[3],上舉動作受限治療部位在肱骨大結節、肩胛骨內上角;搭肩動作受限治療部位在喙突、肱骨大結節;后伸摸背動作受限治療部位在盂下結節、肱骨大結節、肱骨小結節、喙突。在相應治療部位找到痛性結節并用超微針刀(規格為0.4*25mm)輕輕切開,進刀深度為0.5~1cm,痛性結節消失或變小后出針,每次治療時間約1~2分鐘,出針后用干棉球按壓針眼1~2分鐘。隔日治療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
②圓利針療法
患者取側臥位,患肩在上,醫師根據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的情況,判定受損肌肉,進行常規皮膚碘伏消毒,戴好無菌手套。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圓利針(規格為0.5*50mm),將針尖穿過病變肌腹,行合谷刺,深度以針尖穿過肌肉或肌腱韌帶上的附著點為宜,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下感松弛后出針。用干棉球按壓針眼1~2分鐘,隔天治療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與超微針刀兩種治療方法交替治療。
1.3.2 對照組治療方法
取壓痛敏感的肌筋為施針部位,每點進針后直達骨面,出現脹感后再次提插,加重脹滯感,然后留針30分鐘,患者出現較強針感后接上電針儀,采用疏密波以患者耐受為度。每天治療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肩關節疼痛完全消失,VAS值為0,肩關節外展上舉活動度大小180°,并且不受寒濕天氣的影響,勞累后亦無反復,局部筋結壓痛輕微,加力后壓痛仍能耐受。有效:疼痛明顯減輕,受涼或勞累后仍加重,休息后能明顯減輕,局部筋結壓痛尚能耐受。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受涼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恢復緩慢但不徹底,日常生活仍受影響,局部筋結壓痛仍敏感。
1.5 統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治療5個月后進行效果評定,所有數據采用 SPSS20.0版本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見表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5%。
3 討論
肩周炎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肩部軟組織的退變:如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退變使肩周組織充血、水腫、肥厚,組織缺乏彈性,而限制了盂肱關節的活動。②肩部創傷:如肩部骨折、脫位及軟組織損傷,一方面肩部軟組織損傷出血,另一方面由于治療的需要,又必須做較長時間的肩部固定,使肩部組織產生炎癥,形成粘連。③長期勞損:可造成肩部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又可加速其退變。④內分泌紊亂:此類病人大多發生于更年期,由于內分泌紊亂,可引起肩周組織充血、腫脹,加重病變的進展。⑤感受風寒:寒冷的刺激亦可加劇肩周的無菌性炎癥過程。肩周炎的發生是以上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醫則認為肩周炎是由于感受風、寒、濕邪為主,造成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功能障礙,故稱之為“露肩風”或“漏肩風”。臨床上通常采用推拿、針灸、口服配合外用藥物等多種治療方法,效果卻不盡人意。
本研究中使用超微針刀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松解肩關節周圍病變部位結節的效果,通過松解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的起止點等關鍵治療點,達到“松則不痛”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超微針刀刀口只有0.4mm,相比較其他普通針刀而言,也減輕了患者治療時的痛苦。另外,在此基礎上配合圓利針進行治療,將圓利針粗大的針體刺入痛點,對肌肉、韌帶、筋膜形成一個擠壓,通過降低軟組織肌張力,恢復肌細胞的內部平衡,減輕組織內壓,改善局部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肌肉痙攣,達到較好止痛的效果;同時也是將機械能轉化成熱能的過程,熱能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協同達到止痛和修復軟組織損傷的目的[4]。
綜上所述,超微針刀配合圓利針治療肩周炎,具有安全、簡便、費用低等優點,并且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 1 ] 中華中醫藥學會.肩關節周圍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2):73-75.
[ 2 ] 朱文峰.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68-769.
[ 3 ] 胡超偉.超微針刀療法[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04.
[ 4 ] 劉睿智,婁必丹.圓利針阿是穴合谷刺配合體針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