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文 辛寶 史傳道 李佩
【摘 要】 山藥作為藥食同源的植物,具有多種保健養生功效,本文結合山藥在藥物制劑及食療保健中的廣泛應用做一綜述,旨在為山藥深度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山藥;藥用價值;食療價值
1 前言
山藥又稱淮山、玉芋、薯蕷等,肉質潔白,脆爽多汁,具有較高的營養、醫藥和經濟價值。山藥作為第一批藥食同源的植物,多作蔬菜食用,也可作藥材。山藥除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素外,在功效成分研究上也發現,山藥皂苷、多糖、尿囊素、糖蛋白、類黃酮、山藥素、淀粉酶、多巴胺、膽堿等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藥理功能,其中認為山藥多糖是主要的功效成分,在臨床、醫藥及食品方面均得到廣泛的應用。
古籍《神農本草經》中將山藥列為上品。中醫上認為山藥性平味甘,歸肺、脾、腎經,有補脾養胃,固腎益精等功效,還可補氣補虛、除寒熱邪氣,常吃山藥可使人充滿活力,延年益壽。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山藥具有調節免疫、降糖降脂、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等多種功效[1]。近年來,因山藥特殊的保健功能及口感,在食品工業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山藥酸奶、山藥片、山藥制作的各種零食、特別是山藥保健飲料,可達到幾十種,這些山藥制品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2 山藥在藥物制劑的應用
山藥作為藥食同源型植物,在食療及藥用上,效果理想。高永喜[2]采用山藥參芪等26味中藥制成降糖丸對4135例糖尿病患者治療一療程后,Ⅰ型糖尿病患者總有效率為91.1%,Ⅱ型糖尿病總有效率為90.6%,患者的三酰甘油、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可見該降糖丸對改善“三高”人群療效理想。高永喜又采用山藥參芪等9味中藥制成山藥參芪丸(現已申請專利),并以造模糖尿病的大鼠作為試驗對象,同前降糖丸一樣,降糖降脂降壓效果顯著,且大鼠的毒性試驗都未發現不良反應。以上2種降糖制劑均以山藥為主藥,可見其在改善血糖方面效果明確。除降糖效果明顯外,山藥用于治療腹瀉,特別是小兒腹瀉,應用較多。盛福軍等人[3]驗證山藥薏仁湯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將84例小兒腹瀉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則采取常規西藥與山藥薏仁湯聯合治療,觀察組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見山藥薏仁湯是治療小兒腹瀉的安全有效藥物。邊發根[4]對126例腹瀉的嬰幼兒加服山藥前仁散,效果理想,適合臨床應用。楊方才[5]采用山藥薏苡湯結合西藥治療小兒腹瀉,發現湯劑結合西藥的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不加湯劑純西藥的對照組。王慶穩等[6]研究黃芪山藥飲對氣虛體質小鼠的抗疲勞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以山藥為主的藥劑在治療腫瘤患者手術后納呆、消化性潰瘍、慢性腎盂腎炎等疾病的臨床運用上,效果理想,臨床上推崇使用。
3 食療保健中應用
山藥的食療方面,多將山藥添加食品中,制成山藥粥類最為常見,從而發揮其食療作用。田建華等人[7]將山藥、蓮子添加至食物中,考察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影響,食療四周發現,其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膽固醇均顯著低于食療前。王瑞琴等人[8]采用干制的山藥及大棗共研成細粉制成,給與168例患腹瀉的嬰幼兒,劑量根據年齡做調整,結果顯示:經治療后,僅1例患者無效,其它均痊愈。鄭曉輝等人[9]對脾胃虛弱證的人群采用山藥粥食療3個月,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0%,食療后體內免疫球蛋白G及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等指標明顯高于食療前,可見山藥粥對于脾胃虛弱證的亞健康人群能取到明顯改善的作用。李賀三[10]發現山藥蓮子粥對于脾虛帶下癥患者療效滿意。除此之外,山藥粥在治療小兒的腹瀉、成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胃下垂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方良,梁瀟,張鳳銀.佛掌山藥與鐵棍山藥的營養成分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5):21678-21703.
[2] 高永喜,王麗.山藥參芪丸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華療養醫學,2009,18(12):1139-1141.
[3]盛福軍.山藥薏仁湯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6):77.
[4] 邊發根.山藥前仁散治療嬰幼兒腹瀉126例[J].新中醫.2009,41(6):87-88.
[5] 楊方才.山藥薏苡湯治療小兒腹瀉61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4):368.
[6] 王慶穩.黃芪山藥飲對氣虛體質小鼠抗疲勞、抗氧化影響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年
[7] 田建華,胡建民,周菲,等.食物中添加山藥、蓮子對46例2型糖尿病的影響[J].陜西中醫,2005,26(3):198-200.
[8] 王瑞琴,韓子云.山藥大棗粉治療小兒泄瀉16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1,9(12):58.
[9] 鄭曉輝,簡振堯.山藥粥對脾胃虛弱證的食療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9):204-205.
[10] 李賀三.山藥蓮子粥治療脾虛帶下癥58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2(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