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鳥類中,烏鴉的名聲最差,被視為不祥之物。因此有“烏鴉叫,禍來到”的諺語。大家在交談中,當有人說的話帶有不祥之意時,別人就會批評他是“烏鴉嘴”。不過,歷史上烏鴉曾被封為“吉祥鳥”,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當年滿族某氏祖范察遇險,為逃避追捕,藏于一片大樹之下。追兵至,遠望樹叢中烏鴉群聚,以為樹下定無人驚擾,就尋別路而去,范察幸免于難。清朝愛新覺羅氏定都盛京(今遼寧沈陽市)后,念烏鴉的救祖之恩,封它為“吉祥鳥”,在后宮設有烏鴉糧,以供其食。遷都北京后,“盛京舊制”也帶到了北京,烏鴉照享“吉祥鳥”的待遇。
在民間,烏鴉被認為是“報喪之鳥”。其實,烏鴉并非不祥之鳥,“報喪”之謎也早已揭開。原來烏鴉愛吃動物的尸體、內臟等腐敗之物,其嗅覺又特別靈敏,能在很遠的距離嗅到尸體分解出來的氣味。在舊社會,因戰難、匪患、災荒、瘟疫頻發,哀鴻遍野、餓殍載道的慘狀時有發生。窮苦百姓死了,有時無人掩埋,拋尸荒郊野外,成群的烏鴉聞風趕來啄食。人們在這種不幸的時候,見到烏鴉出現,就會在腦子里產生“烏鴉叫,不吉利”的聯想。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碰見烏鴉有不祥之兆的緣故吧。 (文/蔡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