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銘
科舉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參加科舉已經日漸成為知識分子重要的仕途門徑。唐代進士科科舉考試主要是考經學和雜文。雜文即文學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考雜文對于他來說應該是優勢。而且唐代科舉不實行糊名,也就是說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對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李白詩名遠揚,社會名望大,也是個優勢,那么為什么李白不參加科舉呢?
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沒資格。
關于李白的家世,目前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其家族為何流落到西域碎葉,李白是不是有外族血統,都是眾說紛紜的。這些問題暫且不去追究,單說李白家以何為業這一點。在李白小時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經從西域碎葉遷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農業不發達,最發達的是商業。而且古時重農抑商,商人往往被視為游手好閑者,被士大夫瞧不起,加之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父親督促其讀書云云,因此學者們認為李家是以商為業。另外,李白家境不錯,那時有錢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極大了。
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估計就是受到這個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親,皆不得入仕。這樣李白便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他后來當翰林待詔,還是皇帝特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