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摘要:T梁廣泛使用于我國的鐵路建設,其質量關系到國泰民安。本文首先分析了蜂窩麻面、氣泡、掉角等T型橋梁片預制施工的常見外觀質量問題的產生原因,本文接著探討了T梁預制施工質量提升措施。
關鍵詞:T梁預制;外觀;質量;控制;措施
T梁是我國用的最多的截面形式,制造簡單,肋內配筋可以做成剛勁的鋼筋骨架,間距4-6m的橫隔梁使得整體性很好,接頭也方便,但截面形狀不穩定,運輸安裝較為復雜;構件正好在橋板的跨中接頭,對板的受力不利。常用跨徑7.5-20m,預應力混凝土則為20-40m。
在T梁預制生產的過程中,各道工序控制分為:特殊過程、關鍵工序和一般工序。特殊過程及關鍵工序都能引起高度的重視和嚴格的控制。梁體外觀雖然屬于一般工序但也不能不重視,外觀質量也跟關鍵工序有直接關系。因為梁體外觀質量關系到梁體實際質量的直接體現,必須加以足夠重視。
為了保證梁體外觀質量,減少T梁體表面的麻面、氣泡和掉角等外觀缺陷,首先進行原因分析,再提出控制措施及解決方案。這樣,才得能夠從根本上使得梁體的外觀得以明顯改善。
1.外觀質量缺陷原因分析
1.1蜂窩麻面產生的原因
T梁蜂窩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T梁模板端部及側模接縫處有空隙,澆筑混凝土時出現漏漿現象;二是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不當或施工時未按照施工配合比進行計量;三是混凝土的拌和時間較短或運輸、澆筑過程中產生離析;三是混凝土振搗不夠密實,混凝土澆筑順序與作業指導書不一致、分層過厚等原因。
1.2氣泡產生的原因
T梁產生氣泡的主要原因與外加劑的選用、振搗設備及振搗時間、配合比設計、梁體澆筑部位有關。
1.3掉角產生的原因
T梁硬傷掉角主要出現在端部及翼緣板兩側位置。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3.1端部掉角產生的原因:
(1)脫模劑涂刷不均勻、不到位,混凝土與模板沒有有效隔離;
(2)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澆筑不到位,端部有部分氣泡;
(3)模板端部螺栓松開過早;
(4)拆模的過程中,個別工作人員使用大錘敲打,振動過大,對端部混凝土造成破壞。
(5)鍋包底部有棱角,拆模時容易帶掉混凝土,造成棱角掉角。
1.3.2翼緣板掉角產生的原因:
起移T梁的過程中,吊裝孔對位不夠準確,中心線與模板中心線偏移,起吊不垂直,造成翼緣板掉角。
2.加強和改進外觀質量的控制措施
通過對蜂窩麻面、氣泡、掉角等T型橋梁片預制施工的常見外觀質量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客觀分析,可以在具體施工中通過以下控制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T梁外觀質量。
2.1蜂窩麻面的控制措施
2.1.1模板安裝完成后要認真檢查,發現有空隙用膠條在模板外側堵塞空隙。側模與端模之間有空隙時,要及時采用玻璃膠封堵空隙,防止混凝土澆筑時漏漿。
2.1.2混凝土在拌和機內攪拌均勻后再出料,避免運輸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的離析。如果在運輸過程中發現混凝土離析,要立即重新拌和均勻,然后再入模。
2.1.3混凝土要嚴格按照試驗室提供出的施工配合比進行配料和計量,按工藝順序投料,并且要保證總攪拌時間在1.5~2min。施工中,要嚴格過程控制,即:混凝土灌注時,必須通過噴霧或通蒸汽等措施使模板溫度控制在5~35℃。在炎熱季節澆筑混凝土時,盡可能安排在傍晚而避開炎熱的白天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拌和物入模前含氣量控制在3~4%,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在5~30℃,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梁體混凝土連續灌筑,一次成型,采用斜向(30-50°)分段(4m/段)、水平分層(30cm/層),從一端向另一端連續推移的方式進行。當混凝土灌筑至距另一端6-8m時,則從另一端開始反向灌筑,然后合攏。梁體混凝土灌筑的間斷時限為2h。每片梁的澆筑時間不超過3.5h。先馬蒂角一下部位,再腹板,最后澆筑頂板,盡量減少外觀缺陷。
2.1.4施工方法
a、采用專用ZV型混凝土修補膠進行修補,配合比為:水泥:白水泥:粉煤灰:中砂:ZV型修補膠=1:0.1~0.2:0.2:2:適量。
B首先要徹底鑿除缺陷部位及其周圍不密實或其它質量不好的混凝土,鑿成規則形狀。具體施工方法是:采用錘擊鋼釬一點一點鑿,注意不要把混凝土擊打崩裂。如果在光滑面上補澆新混凝土時,須將原混凝土鑿毛,鑿毛時要注意保護好鋼筋及鐵件,鑿修封端混凝土時,必須嚴加注意錨頭,千萬不可以碰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絕對禁止損傷預應力鋼絞線。
c若缺陷在有管道的部位,鑿好后先穿入鋼絞線束,并在鋼絞線束的四面臨空段包裹互相搭接的兩截薄鐵皮作為鐵皮套管,然后采取細砂水泥漿堵塞好裹管的裹縫以及裹管與老混凝土管口接觸處,最后才灌注細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漿。
d將修補混凝土與梁體混凝土修飾平整,不得出現凸凹不平等現象,亦不得擴大補丁面積。
e施工時,根據混凝土表面的顏色不同調整白水泥用量,先試調,調配好后再使用。
2.2氣泡的控制措施
2.2.1將鋼筋放入模板前,模板必須打磨光滑,脫模劑不可漏刷也不能太粘以免滯留或粘水和氣泡。
2.2.2加料時,每層鋪設厚度控制在30cm以內,以利于氣泡充分排出。
2.2.3混凝土震動棒的震動間距、時間掌握適當,振搗的順序不當也易產生氣泡,使氣泡向構件中間涌。振搗時震動棒要快插慢拔,上下抽動,促使砂漿移向模板,有利于減少氣泡數量與大小。
2.2.4氣泡修補施工方法
a、采用ZV型混凝土修補專用膠進行修補,配合比為:水泥:白水泥:粉煤灰:ZV型修補膠=1:0.1~0.2:0.2:適量。
b、根據砼表面顏色不同,調整白水泥用量。然后攪拌均勻待用。
c、用手指或批灰刀的刀尖將調好的砂漿填充氣泡,填充時不得污染氣泡周邊、不得擴大補丁面積,然后使用批灰刀將氣泡內填充的混凝土與梁面混凝土修飾平整,不得出現凸凹不平現象。
d、終凝后使用配制好的干水泥均勻擦拭砼表面。施工時,根據砼表面顏色不同,調整白水泥用量,先試調,調配好后再使用。
2.3控制硬傷掉角的措施
2.3.1控制措施:
鋼筋骨架入模前,要求脫模劑必須全面均勻涂刷;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振搗,禁止出現漏振、過振、振搗不到位現象;
必須根據拆模通知單進行拆模,禁止過早松動連接螺栓及拆模;
禁止在拆模過程中使用大錘敲打T梁梁體,加以配置千斤頂等拆模工具;
對于鍋包底部的棱角采取加倒角、滿焊后打磨,爭取達到鍋包底部圓滑;
起移梁過程中,必須按照要求對稱中心線,同步、垂直、緩慢起吊。
2.3.2掉角修補施工方法:
a、采用ZV型混凝土修補專用膠進行修補,配合比為:
水泥:白水泥:粉煤灰:中砂:細石:ZV型修補膠=1:0.1~0.2:0.2:2:0.6:適量。
b、修補前,根據實際情況安裝臨時性模型板控制新混凝土或砂漿成形。臨時模板結構不作具體要求,以方便灌滿搗實為原則,人工振搗使用小搗固鏟即可。
c、修補混凝土成型后要求表面平整、不得出現凸凹不平現象,與原梁體混凝土良好順接。
d、施工時,根據砼表面顏色不同調整白水泥用量,先試調,調配好后再使用。
e、終凝后使用干水泥均勻擦拭砼表面。施工時,根據砼表面顏色不同,調整白水泥用量,先試調,調配好后再使用。
3.結語
綜上所述,蜂窩麻面、氣泡、掉角等T梁預制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外觀質量缺陷,是可以在預制生產過程中避免或者大量減少的。關鍵是要"對癥下藥"地按照上述具體方法進行嚴格的過程控制,這樣,T梁的外觀質量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