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
摘要:目前,城市化快速進程增加城市人口,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城市固體垃圾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焚燒法、堆肥法以及土地填埋法,在這些處理方法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最大的是填埋法。本文就城市垃圾填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關的治理方法。
關鍵詞:垃圾填埋;生態環境;問題;治理
垃圾是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的主要產物,如果沒能及時對其進行處理或是處置不合理必定造成環境的污染。在不同的國家,甚至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不僅垃圾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而且治理方式的選擇也有較大區別。不過,總體而言,以下三種垃圾處置方法應是比較有代表性:焚燒、堆肥以及填埋。其中,垃圾填埋是當前時期運用最多的處理方式,而此類方式對環境產生的污染也最嚴重,下面將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垃圾填埋方式由于處理量多和操作簡便的優勢已經成為了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但對垃圾進行填埋之后會形成很多有害氣體和滲濾液,對四周生態環境產生了非常大的污染,并會威脅和損害周圍人民群眾的健康。一般情況下,填埋方式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如下幾點。
1.1 填埋方式形成有害氣體
垃圾填埋就是把各種垃圾進行集中后,大部分有機垃圾就會經過微生物厭氧降解作用將垃圾轉換成氣態,但垃圾填埋形成的氣體通常為甲烷與二氧化碳氣體。此類氣體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不良影響一般有如下幾種:使溫室效應更加嚴重化。目前,已知的溫室氣體構成中,二氧化碳氣體、甲烷氣體和一氧化氮氣體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因此,垃圾填埋所形成的甲烷氣體和二氧化碳氣體會加重溫室效應;污染大氣。垃圾填埋形成的氣體很大程度污染了周圍的空氣質量,對周圍生活的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一定程度破壞了四周的植被。因填埋場形成的有害氣體對植被四周的氧氣有不小的損害,導致垃圾填埋場周圍的植被遭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最終造成四周植被生長緩慢,嚴重的還會導致植被不能正常的進行生長;對地下水產生的影響。有機垃圾通常具備揮發性,則難免會揮發到周圍的地下水中,進而很大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資源,對水資源周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
1.2 垃圾填埋形成的滲濾液的危害
垃圾填埋產生的滲濾液即使垃圾自身含有的水分或是其他水分,例如,降雨和融雪產生的水,消除垃圾和覆土的飽和持水量之外,經過垃圾層和覆土層后產生的高濃度廢水。具體來講,垃圾填埋的滲透液通常是因為降水,也是由于垃圾本身就存在的水分,還有就是垃圾遭到降解產生的水分。垃圾填埋產生的滲透液,一方面對周圍的水源產生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對周圍土壤和植被產生很大的破壞。另外,此類垃圾填埋滲透液所產生的污染和破壞非常持久,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通常很難得到有效的恢復。
1.3 垃圾填埋形成其他類型的不良影響
垃圾填埋不僅會造成以上兩類不良影響之外,還極易形成其他類型的影響:首先,垃圾填埋要占用一定范圍的土地;其次,極易形成沉降問題。因把垃圾進行填埋后,垃圾就會進行持續的降解,且進行填埋的過程中,為將垃圾均勻壓縮,因此,長期的穩定化之后,地面就會發生沉降問題,其不但很大程度對四周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還會提升生態環境的恢復難度;最后,進行垃圾填埋之后,因垃圾講解會產生甲烷等可燃氣體,或者垃圾中本身就存在易燃物和爆炸物,則會形成火災與爆炸風險。
二、垃圾填埋污染的治理方式
針對垃圾填埋對環境產生的各類不良影響,為保證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應用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對治理和恢復填埋場四周環境具備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為治理垃圾填埋污染的主要方式。
2.1 提升治理技術以減少垃圾滲濾液產生的污染
對于垃圾填埋場形成滲濾液產生的污染,需通過防滲處理工藝對滲濾液進行治理,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垃圾滲濾液產生的污染,其中處理技術的優化是垃圾滲濾液治理的主要部分。為了減少垃圾滲濾液量,把垃圾滲濾液進行回灌是相對科學的方式,此類方式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提升降解的速度,最終提升垃圾穩定化速度。另外,把滲濾液和生產生活污水實行整合治理同樣屬于一類切實有效的方式,但此類治理方式需滲濾液水質和生產生活污水的規模彼此對應,防止由于滲濾液并入形成的其他污染。由此可見,優化滲濾液治理技術對減輕污染有很大的作用。
2.2 設立導排氣體系以降低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垃圾
填埋的時間對氣體形成量有直接的影響,填埋的時間更短,產生的氣體就更多,而垃圾填埋時間更多,產生的氣體就更少。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對四周的植被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需盡可能降低填埋垃圾產生的氣體,以確保周圍植被的正常生長,那么,建立導排氣體系就變得非常關鍵。
2.3 對已關閉的填埋場四周植被進行恢復
為切實減輕填埋場對四周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有效施行垃圾污染治理的長遠發展政策,對已關閉的填埋場四周植被進行恢復,保證周圍植被生長已經迫在眉睫。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不僅能夠緩解垃圾填埋產生的環境污染,還可以切實改善填埋場四周的環境。盡管當前能夠借助已經關閉的處理場提升農業、林業以及其他領域的發展,可進行再利用之前,恢復工作依然不可或缺。因此,應用此類治理方案就非常重要,對處理場四周的植被進行恢復,能夠改善周圍的生態,還可以獲得人們的理解與支持。在對垃圾填埋場周邊地區的植被進行恢復工作時,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開展:
(1)針對垃圾填埋場做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在對其做整體規劃的過程中可根據垃圾填埋場的實際情況來最終確定其開發用途。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一定不可以簡單隨意地對其進行規劃。
(2)進一步改良垃圾填埋場的最終覆蓋層。一般情況下,都會在已經關閉的垃圾填埋場的頂部蓋上一層最終覆蓋層。但是我們在對其周邊植被進行重建的過程中可以在對最終覆蓋層進行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基質改良。
(3)正確選擇樹種。由于垃圾填埋場難免還會有很多影響植被生長的不利因素存在,這就有必要對樹種進行篩選。一方面要考慮選擇的樹種能夠適應垃圾填埋場的氣體及污染,并且能夠很好地存活下來;另一方面選擇的樹種應該具有比較強的抗旱性。
(4)在垃圾填埋場首先種植草本植物,在種植一定時間后再種植喬灌木。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垃圾填埋場存在較多的氣體,為了使其樹種能夠免受氣體的侵蝕,最好在種植前在表層撒上一些木屑。
三 小結
垃圾填埋處理過程中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污染不僅是對生態環境方面的,還會對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垃圾填埋處理問題,采取多渠道、多手段來治理垃圾填埋處理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滿元,唐玉斌. 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途徑[J]. 城市問題,2006,07:76-80.
[2] 姚俊. 生活垃圾焚燒爐渣與生活垃圾混合填埋的重金溶出行為及生態風險研究[D].浙江大學,2011.
[3] 黃凱. 上海地區環境中多溴聯苯醚分布規律及其來源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
[4] 杭正芳. 鄰避設施的區位選擇與社會影響研究[D].西北大學,2013.
[5] 郭湧. 北京市周邊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景觀改造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12.
[6] 宋丹陽. 垃圾填埋地生態恢復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7] 陳鵬遠. 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途徑[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8:93-94.
[8] 邢介明,童琳,蘇紅玉,范曉平. 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途徑[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0:172.
[9] 薛強,趙穎,劉磊,陸海軍. 垃圾填埋場災變過程的溫度-滲流-應力-化學耦合效應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10:1970-1988.
[10] 劉媛媛. 垃圾填埋場棄地景觀再生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11] 王雅琳. 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后景觀化改造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2] 蘇浩然. 哈爾濱市廢棄垃圾填埋場可持續景觀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13] 涂培. 成都長安垃圾填埋場周邊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分析及評價[D].四川農業大學,2013.
[14] 李潔. 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途徑[J]. 信息化建設,2016,01:389.
[15] 王俊. 垃圾填埋場清單分析的關鍵技術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