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洪飛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專利制度也愈發完善。據統計,平均一項專利的發明會創造約兩百五十萬的經濟效益,專利也成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應當注意的是,對于權利權的法律保護雖然在不斷完善,但仍有地方處于空白。我國的專利法起步較晚,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這一部分相對混亂。專利侵權的研究有利于我國的司法進步和對專利權人的權益保護,對專利法的發展也具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專利權 法律責任 專利訴訟
引言:專利侵權的情況在現今生活中屢見不鮮,對于專利的保護和責任承擔成為我國司法實踐的重要課題。專利權的司法保護就其本質而言就是通過人民法院來保護專利權而進行的訴訟活動。筆者通過對專利侵權法律責任承擔問題的探究,對此問題做出幾點建議以促進我國的司法建設。
一、專利權
(一)概念
專利權一詞來源于拉丁語,其意思為公開的信件或者是公共的文獻?,F在被理解為特定的發明創造被發明人在一定的期限內依照法律的授權和保護對其享受獨占的權利。
(二)效力
法律在授予發明創造人獨占實施權和實用新型權利權之后,除了法律另有的規定外,未經權利人許可,熱河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對其專利進行實施。不得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進行制造、使用其專利技術或產品。
二、對于專利侵權的判斷
(一)專利權的法律保護范圍
對于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問題關系著發明權利人的切身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關系,決定保護范圍的大小對于專利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對于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三種解釋原則
專利權發展至今,各國對于其保護范圍有不同規定,大體上形成了三種解釋規則:
1)周邊限定論。專利保護范圍應當完全由權利要求來確定,不得進行擴展可延伸,必須嚴格按照權利要求書中的文字進行解釋,不允許作任何的擴大解釋。這一原則限制了對專利權保護的范圍,易造成權利人的損失。
2)中心限定原則。此原則是將權利要求書的內容作為整個解釋的核心原則,可以向外作一定幅度的擴展,相對于周邊限定論而言,使專利權保護范圍得到了較大的擴展。但同時會使專利權邊界相對模糊,專利人對專利的保護范圍不確定。
3)主題內容限定原則。實際上是兩個原則的折中。
2、我國專利法對此范圍的界定
我國《專利法》第59條第1款對權利權的保護范圍做了規定①,要求對權利內容進行詳細的解釋。所以解釋的過程就是保護范圍確立的過程。2010年施行的司法解釋確立了其解釋的原則②。
我國《專利法》在對于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采用了折中原則③。
(二)我國法律對專利侵權的判斷的原則
一般而言,符合權利侵權的要件即可成立專利侵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侵犯專利權案件應用法律解釋》第7條的規定④我國對于專利侵權的判斷形成了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覆蓋原則。在此原則中,要求侵權內容全部相同,使用全部相同的技術特征,以防止對其他權利人的發明創造造成權利侵害。
2、等同侵權原則。等同侵權原則是指要求侵權的內容是等同的,所使用的技術特征與侵權專利是等同的。
3、禁止反悔原則。此原則要求對于專利的取得和公布一旦確定不得反悔。
三、解決專利侵權的途徑
(一)當事人協商解決
這是民事糾紛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但同時也會埋下禍根。當事人協商本身包含的一種妥協和忍讓,作為一種自決方式廣泛存在于民事糾紛中。
(二)向法院起訴
1、停止侵權。這是保護專利權的立竿見影的措施,最有效的一個保護措施。通過停止侵權的判決防止損失的繼續擴大。
2、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作為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存在于專利侵權中。作為當事人作為關系的一個內容,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
(1)專利侵權賠償的構成要件
1)應當具有充分的損害事實,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后果,使得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遭到了侵害。這里的利益應當包括應當利益和即將得到的利益。
2)因果關系的存在。對于損害事實的結果必須與專利侵權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3)侵權人對于這一結果的發生必須要有主觀上的故意。
(2)專利侵權賠償額的計算標準
對于計算標準,各國各有不同,我國《專利法》第65條⑤對此問題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對于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應當按照權利人由于侵權而受到的實際上的損失來確定具體賠償數額,實際損失不能確定或者難以確定的,可以根據侵權者因為侵權行為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來進行賠償;侵權人獲得的利益不能或者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這里的合理開支必須有充分和正當的理由進行說明。
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于這個問題大致上分為三種損失賠償的方式:
A 根據專利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實際經濟損失作為損失賠償額
B 根據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全部利潤作為損失賠償額。
C 以不低于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合理數額作損失賠償額。
3、消除影響
(三)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或者調解
這一解決方式與民事糾紛中的有關部門相似,專利工作部門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作居中調解,是解決侵權糾紛的有效方式。
四、對完善我國專利侵權賠償制度提出的幾點建議
(1)侵權損害賠償額應當因侵權人主觀過錯不同而具體分析。
以往的傳統民法理論將損害賠償的范圍取決于受害人的損失,而不論行為人在主觀上的過錯。不論是故意海曙過失,都對經濟損失賠償負全部的責任。但是專利侵權不同于傳統的民事侵權行為,它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主要是因為專利侵權人一般是通過效仿已經公開的專利文獻實施侵權的,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傷及專利權人的人身和有形的財產。所以適用傳統的民法理論是不適當的。
(2)應當借鑒某些國家的做法增加經濟懲罰性制裁措施以遏制專利侵權行為。
對于專利侵權案件,英美法系國家允許適用懲罰性賠償原則,經濟懲罰成為其重要的手段;而大陸法系的國家雖然仍在適用傳統民法理論中的完全補償原則,但是近些年來也借鑒英美法系中的懲罰性賠償原則對某些領域開始改變以往的做法,采取較為寬容的懲罰性賠償。
我國在這一問題上可以借鑒英美法系的做法,適當增加經濟性賠償,以遏制專利侵權的發生。
五、小結
專利侵權的法律承擔是專利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問題的處理關系到專利權人的切身利益。通過法律的手段來遏制這一違法行為,也有利于促進市場的正常的運行和經濟的健康發展。筆者通過對侵犯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構成要件以及解決措施和賠償范圍做了一定分析,進而提出幾點建議,以促進對于此問題的探究來加快我國的司法進程。
注釋:①《專利法》第59條第1款: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內容為準。
②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審理侵犯專利權案件應用法律解釋》是審理專利權案件最新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該司法解釋時遵頊的基本原則之一為:"嚴格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準確確定權利權保護范圍,充分尊重權利要求的公示性和劃界作用,防止不適當地擴張專利權保護范圍、壓縮創新空間、損害創新能力和公共利益。"
③第五十九條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
④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侵犯專利權案件應用法律解釋》第7條:人民法院判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審查權利人主張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倍速侵權技術方案包含與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同或者等同的技術特征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落入權利權的保護范圍;被蘇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與權力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比,缺少權利要求記載的一個以上的技術特征,或者有一個以上技術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沒有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參考文獻:
[1]《專利權的法律保護與案例解讀》張興全,邵興全主編,法律出版社。
[2]《專利法》馮曉青 劉友華著,法律出版社
[3]《專利侵權懲罰賠償性研究》 王佳,摘自于《天津商業大學》
[4]《知識產權法》 曾憲義, 王利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專利法》(2009年10月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