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城鎮化建設發展現狀
目前,浙江的城鎮化已經從飛速發展進入穩步推進時期,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第一,城鎮化率提高迅速。浙江的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4.5%提升到2011年的62.3%,浙江目前的發展水平雖然離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有一定距離,但已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水平。
第二,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浙江沒有縣級市, 2011年有22個縣級市,1978年浙江市轄區僅有10個,2011年為32個,鄉鎮數量在逐步下降,街道數量在增多,不少地市的規模擴張力度逐年增強。
第三,城鎮化的質量提升顯著。社會和諧度高,浙江中等收入群體龐大,基尼系數全國最低,分配較為均等,高等教育普及率4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3.2%,處于較低水平,在衛生和保障方面,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18個,參加社保人數占全省從業人數的86.09%。城市功能優化,"十一五"末,浙江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6.7平方米,排水長的度26367公里,城鎮居民每千人互聯網用戶數898.4人,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優化,對城鎮化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浙江城鎮化建設經驗總結
(一)民營經濟的強大與發展,為城鎮化注入源動力
浙江省是民營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截止2011年10月,包括個體工商戶在內的各類中小企業數量突破3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1%,浙江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民營經濟,在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起來最重要的推動作用。
1.鄉鎮民營企業飛速發展為城鎮化積累充足資金。鄉鎮民企的壯大帶來了龐大的稅收收入、快捷普遍的民間融資,為城鎮化建設需要的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
2.鄉鎮民企的產業集聚使的人口不斷聚集,擴大了城鎮的規模,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收入較高而遷入城鎮成為新城鎮居民,部門外來職工因長期穩定工作而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居住權,成為了沒有戶籍但具有城鎮人口性質的人群,推動了城鎮各項功能的優化和完善。
3.鄉鎮民企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城鎮化的實質就是農業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過程。鄉鎮民企的發展帶動了商業、通訊業、餐飲業等一系列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也催生了對金融、法律、財務等各類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2015年浙江第三產業比重位居全國前列。
(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是加快實現城鎮化的重要基礎
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浙江在加快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高度重視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著手,切實確保"人"的城鎮化。
1.城鄉規劃一體化
完善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一體的供排水、公交、生態建設與保護等專項規劃,2008年年底,全省11市58個縣(市)完成了城鄉一體的區域總體規劃的編制,90個縣(市、區)都完成了村莊布局規劃。
2.城鄉勞動就業一體化
在35個縣開展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等"五統一"就業試點,對農村新生勞動力、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農民、轉移轉業漁民和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僅2009年就業培訓130萬人。
3.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2009年浙江省出臺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實施意見,推動城市醫院向農村社區醫療機構提供支援工作,建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城市醫院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和對口支援機制。
4.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開展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試點,全面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并在全國率先開通網絡圖書館,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設備配置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近年來,浙江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經費投入不斷增加。目前,全省共有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97家,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全省各公共圖書館的平均館舍面積近6千平方米,人均藏書量0.75冊,2010年人均購書經費達2.18元,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從2008年開始,"兩館一站"專項資金增加到每年5800萬元。
5.加強新農村建設,轉變農民生活方式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環境建設,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通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鄉村康莊工程"、"欠發達地區下山脫貧致富工程"、"百億幫扶致富"、"百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東海明珠工作"等十大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并專門制定出了《浙江省美麗鄉村行動計劃(2011-2015年)》,提出努力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三)維護失地農民的利益是加快實現城鎮化的關鍵所在
浙江在城鎮化過程中十分注重對失地農民的利益維護,從就業、安置、社會保障、補償機制等各個方面為失地農民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如嘉興的"兩分兩換"模式,即農民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傳分開;鼓勵以承包地"換股、換租、換保障",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不少地方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資產量化使農民變股東,失地農民可以帶股帶資進城,不少農民也因為城鎮化獲得了百萬、甚至千萬的賠償收入,農民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配合保障了城鎮化的順利進行。
(四)行政改革推動,加強中心鎮培育,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浙江省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優化城市圈或城市經濟圈的空間結構,推行擴權強縣、強鎮擴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中心鎮的培育,使其成為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小城市。2011年末,全省中心鎮個數達到184個,平均每個中心鎮行政區域面積120.7平方公里,平均鎮常住人口7.67萬人,平均鎮區面積8.3平方公里,中心鎮的培育,既減輕了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又帶動了周邊農村的發展,成為城鎮化發展的新節點。
(五)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提高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水平
浙江城鎮化發展充分尊重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發展規律,積極發揮基層組織和群眾的創造性,呈現了因地制宜發展的發展模式。
1.產業集聚促成的城鎮化。當一個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經濟產業集群,具備了一定規模之后,逐步形成了城鎮化。如紹興諸暨店口鎮,全國知名的五金管業產業基地;溫州樂清柳巖鎮,全國低電壓器制造中心。
2.大型城市發展需要帶動的城鎮化。大型城市因為發展需要將行政區域周邊的郊區化為城市,逐步實現城鎮化。如2011年杭州市將下屬的縣級市蕭山市撤市設區,蕭山新區的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日益配套完善,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已經實現了一體化。
3.以專業市場為依托發展形成的城鎮化。浙江擁有年成交金額超億元的市場達633個,紹興中國輕紡城、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海寧皮革城都是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這些市場的所在地義烏市、紹興市、海寧市都依托專業市場發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4.以旅游開放和古跡保護而催生的城鎮化。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旅游資源,帶動景區和周邊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浙江旅游總量占全國首位,是名符其實的旅游大省,"十一五"期間浙江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了一大批優質城鎮的發展,如以杭州市主中心,建立市、區、鎮三級旅游中心地體系,將老余杭的徑山、富陽的龍門鎮、臨安的太湖源、桐廬的瑤琳等鄉鎮建成"旅游強鎮",并建成了西湖區梅家塢、富陽白鶴、桐廬畬寨、建德漁村、臨安白沙等大一批旅游特色村。
5.因交通樞紐位置導致的城鎮化。如寧波市是浙東交通樞紐,注重陸、海、空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曾經的"海濡之地"北侖區已經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東地區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現代化濱海新城區。
作者簡介:
盧俊(1982-),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