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釗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支付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傳統支付模式無法實現的高效和便利。這個新興的支付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支付模式的不足,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可能會威脅到客戶的資金安全,增加違法犯罪的可能,甚至給金融系統帶來動蕩。我們不能因為其不足而抹殺這個新興事物的存在,因此,第三方支付如何趨利避害,發揚其優點,更好的為我們所服務,就成了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其中,沉淀資金的安全問題是第三方支付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沉淀資金的安全問題則分為三類:沉淀資金的存管安全、使用安全和利息安全。本文以《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為依托,從法律的角度分析沉淀資金的安全問題,通過對沉淀資金的性質、法律關系、作用等理論的分析,全面了解沉淀資金的運作,從而為建立沉淀資金的保障體系,建立安全的第三方支付系統提供法律參考,以保證第三方支付這個新興行業發揮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法律、監管
隨著網上購物的不斷普及,電子支付的不斷增多,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人們所熟知的Paypal、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等都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它們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人們生活更方便、更輕松。可以說,第三方支付解決了電子支付的基礎性問題:支付的信用的安全問題,使電子支付向前走了一大步。
但是,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也顯露出了不少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沉淀資金的法律監管問題。我們知道,我們在進行網上支付時是需要將自身的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的賬戶上,由其將資金劃撥給另一方,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出現資金的沉淀。個人的資金沉淀或許不算什么,但是如今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如此之大,以支付寶為例,其日交易量12億元,沉淀資金最低84億元,而每月的資金沉積量則高達千億。如此大的沉淀資金量,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些錢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手中是否安全,是否有法律來監管其行為,本文既是對其的研究。
一、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
1.概念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過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并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交易支持的平臺。第三方支付作為獨立的中介平臺,在網上交易的商家和用戶之間做一個信用的中轉,通過改造支付流程來約束雙方的行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彼此對雙方信用的猜疑,增加網上購物的可信度。
2.模式
第三方支付按照支付其支付流程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賬戶型支付模式、網關型支付模式和多種支付手段結合模式。
賬戶型支付模式是指第三方支付公司憑借其實力和信譽承擔買賣雙方中間擔保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網關型支付模式是沒有內部交易功能,只是銀行網關代理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模式;多種支付手段結合模式是指第三方電子支付公司利用電話支付、移動支付和網上支付等多種方式提供支付平臺的模式。
以下為三種模式的區別:
由于只有賬戶型支付模式才會產生沉淀資金,所以下文討論的第三方支付均為賬戶型支付模式。
3.現狀
根據2013年6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快速增長,業務量初具規模,處理第三方支付業務104.56億筆,金額6.8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處于蓄力發展階段,處理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務21.13億筆,金額1811.94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將接近14萬億人民幣。
(二)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
沉淀資金又稱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第三方支付在客戶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著延遲支付與清算的行為,從而導致支付平臺上存在著大量不參與流動的資金,即為第三方支付沉積資金。第三方支付沉積資金的產生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客戶將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賬戶但并沒有使用資金,只是為了下次的交易便利;另一種則是發生在實際的交易之中。
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隨著第三方支付而產生,其不同于一般的商業銀行的資金存放,有其特殊性,會有資金分散、定位模糊等問題,容易造成沉淀資金的安全問題。
(三)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安全分析
1.法律風險
(1)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法律關系不明確
第三方支付機構與付款、收款人法律關系是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最基本的法律問題,但這個問題法學界尚且存在爭議。現在主流的觀點主要有委托代理說、第三人代為履行說、債權轉讓說、服務合同關系說,其中最為主流的是委托代理說。委托代理說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是用戶的代理人。當付款人發出支付指令時,第三方支付機構以付款人的名義履行支付義務,待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到付款人付款確認通知時,通知銀行劃撥款項,銀行將資金從第三方支付機構賬戶劃撥至收款人賬戶時,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完成,付款人的支付義務也得以履行完畢。
(2)沉淀資金利息歸屬不明確
但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按照委托代理說的說法,用戶在第三方支付中的沉淀資金所產生利息的歸屬將產生問題。按照民法的一般理論,貨幣屬于特殊的物,其所有權隨占有的轉移而轉移。這看似用戶將自身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后其資金的所有權也轉移給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筆者并不贊同這一說法,筆者認為用戶的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并沒有發生資金所有權的轉移,筆者將在下文闡述自己的觀點。
由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回避了這一問題,使得這一問題只能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之間約定解決。但是,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面前畢竟是弱勢群體,應該怎樣保護用戶的利益,這是法律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問題。
(3)監管法律不健全
由于第三方支付是一個新興的事物,立法時間不足,再加上我國還沒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法律監管體系,因此對監管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法律明顯不足。截止2013年底,我國只有四個邊緣性的法律法規和一個專門的辦法。
第三方支付有關沉淀資金的法律經過這幾年的不斷補充,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框架。但是,現存的法律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現存的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有關法律法規多為規章級別,不及法律的效力高,執行力與威懾力不足,容易被忽視甚至是違反;第二,是專門性的法律法規不足,專門針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法律法規只有一部,而且是去年才剛剛設立的規章,在規范與內容上還有很多的缺失,需要不斷的改進。
2.事實風險
(1)監管可操作性差
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加入,使得原來就較為困難的金融資金監管變得更為困難。第三方支付由于技術等一系列的原因更難對資金安全、流動性的監管,使得金融犯罪、賭博、詐騙、信通卡套現等更容易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發生,這同樣給用戶的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帶來風險。
(2)沉淀資金運用不充分
央行等機構出于對用戶資金的保護,規定第三方支付要將用戶的沉淀資金全部存放在銀行的專用賬戶上,并不允許用作他用。這本身是出于對用戶資金的保護,但是,由于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的原因,用戶存在銀行的沉淀資金實質上是在貶值的。如果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投資、金融創新,合理使用用戶在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沉淀資金,為用戶的資金增值,將更有利于用戶的資金安全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理發展。
二、國內外有關沉淀資金的監管現狀
(一)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監管的國外現狀
美國、歐盟的法律較為健全、第三方支付發展較早和較為迅速,對第三方支付監管的法律經驗較為豐富,因此以美國與歐盟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監管為例說明國外的現狀。
1.美國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監管
美國對第三方支付實行的是功能性監管,即將監管的重點放在交易的過程中,而不是從事第三方支付的機構。美國采取的是多元化的監管體系,分為聯邦層次和州層次兩個層次進行監管。但美國并沒有制定針對第三方支付的專門法律條例,只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尋找相關的監管依據,或針對已有法律進行增補。
首先,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認為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是負債,而不是聯邦銀行法中定義的存款,因此該機構不是銀行或其他類型的存款機構,不需要獲得銀行業務許可證。該機構只是貨幣轉賬企業或是貨幣服務企業。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同時指出各州監管部門可以依據本州法律,對第三方支付開展的業務作出自己的定位。
其次,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通過提供存款延伸保險實現對沉淀資金的監管。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需放在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保險的銀行無息賬戶中,每個用戶帳戶的保險上限為十萬美元。
還有,依據美國在9.11后頒布的《愛國者法案》,第三方支付作為貨幣服務企業,需要在美國財政部的金融犯罪執行網絡注冊,接受聯邦和州兩級反洗錢監管,及時匯報可疑交易,記錄和保存所有交易。
2.歐盟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監管
歐盟規定第三方支付只能是商業銀行貨幣或電子貨幣,這就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取得銀行業執照或電子貨幣公司執照才能開展業務。
該框架包括三個垂直指引,包括2001年《電子簽名共同框架指引》、《電子貨幣指引》和《電子貨幣機構指引》。第一個指引確認了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后兩個指引是要求非銀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取得與金融機構有關的營業執照,在中央銀行的賬戶留存大量資金并將電子貨幣的發行限定在傳統的信用機構和新型的受監管的電子貨幣機構。
(二)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監管的國內現狀
由于第三方支付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相關的法律并不多,這里筆者以《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為例說明我國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監管的現狀。
1.《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主要內容
(1)提出備付金銀行及其相關概念
《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在其總則中提出了備付金銀行的新概念,提出備付金銀行是"與支付機構簽訂協議、提供客戶備付金存管服務的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并將其區分為存管銀行和合作銀行。
(2)對備付金銀行的規定
按照《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對備付金銀行的規定是比較嚴格的,無論是存管銀行還是合作銀行,只要是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有關,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條件,并且是比較嚴格的法定條件。《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規定,備付金銀行總資產不得低于2000億元,如果是僅開立備付金匯繳賬戶的,銀行的總資產不得低于1000億元。這樣就可以排除大部分資金實力不夠充裕、實力不足的中小銀行,使得用戶的沉淀資金更加安全。當然,《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中還有其他的規定,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
(3)對賬戶與存款的規定
按照《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規定,備付金銀行賬戶分為三個部分:存管賬戶、收付賬戶、匯繳賬戶,其中支付機構在同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只能開立一個備付金存管賬戶。
2.《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進步
《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是我國第一部針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法律法規,其本身就是對這個領域法律的一種創新與發展。整部規章均圍繞著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這一基本的問題展開,圍繞著這個點進行具體的法律規范,其實用性大大提高了。
首先,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進行了法律上的首次定義,將其定義為備付金,并對其進行了解釋。其次,首次提出備付金銀行的概念,并將其劃分為了存管銀行與合作銀行,并對備付金的賬戶進行了劃分,使得沉淀資金在實際領域有了具體的法律操作方法,改變了以前只見規定而沒有具體做法的模式。
最后,《辦法》規定了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要對客戶的留存資金繳納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這是一種全新的說法,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并不是金融機構,按照原有法律規定是不用繳納風險準備金的。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特殊服務,為了用戶的資金安全和金融風險的控制,理應與金融機構一樣繳納風險準備金,這是合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可謂是開創了我國法律的一個先河。
3.《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不足
就《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與我國之前法律法規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管理來說,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缺陷需要改進。
首先,《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只是一部規章,并不是一部成文法律,從法律效力來說就有所不足。雖說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問題是一個較新的問題,先設立一部規章進行嘗試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問題是一個有關金融安全與用戶資金安全的重大問題,其有很強的緊迫性,因盡快設立一部具有成文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規較好。
然后,《辦法》中沿用征求意見稿中的"備付金"的說法,似乎與沉淀資金的性質有所不符,建議沿用大眾的"沉淀資金"的說法。
最后,《辦法》中刪去沉淀資金利息歸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說法,轉而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間自行協商解決。刪去這個說法的初衷是好的,這樣使得用戶資金的合法利息至少沒有受到損害。筆者同樣不贊成將全部沉淀資金利息歸用戶的說法,畢竟第三方支付機構幫用戶保障了其的、資金安全,同時提供了快捷的支付業務,有權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如果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間自行協商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出現第三方支付機構因其強大的實力使得用戶的合理收益受損。筆者在這里建議立法者能制定一個合法合理的利息分配方案,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都能獲得合理的利益。
三、對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風險監管的建議
(一)理清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法律關系
正如上文所說,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法律關系存在著委托代理說、第三人代為履行說、債權轉讓說、服務合同關系說等法律學說。筆者較為贊同委托代理說的觀點。但是,第三方支付與用戶的法律關系不僅僅是普通的委托代理關系,它實質上包括了委托、保管合同與擔保三重關系。
1.委托關系
委托關系其實較好理解,第三方支付機構對于用戶在賬戶上的沉淀資金,當且僅當用戶發出指令后,第三方支付機構才能對用戶的沉淀資金進行用戶所設定的操作。在此過程中,用戶就是委托人,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就是受托人,第三方支付機構根據用戶的指令為用戶辦事,最后結果歸責于用戶。這種關系無論是否約定報酬都是存在的。
2.保管關系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有關規定,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在用戶使用之前,都是保管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里。根據理解,用戶的資金只是暫時保管在第三方支付賬戶,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征得用戶同意之前不得動用用戶的資金,在用戶需要時就得全額返還資金。
根據保管合同的定義,保管合同是指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合同。參考以上定義可知,在用戶與第三方機構之間是存在著保管合同的關系的。
3.擔保關系
第三方支付機構除了代為收付款、代為保管用戶資金以外,還存在著用自身信用提供信用擔保的服務,而且應該說,這才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所提供的最有價值的服務。以第三方支付的交易為例,買家將資金存入第三方支付賬戶后并確認付款后,賣家雖然沒有直接收到買方的資金,但由于有第三方支付的信用擔保,賣方依然有信心將貨物發出,待買方確認收貨后,第三方支付機構再將資金劃入買方的賬戶上。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支付機構所實現的就是對買方付款行為的信用擔保,同時也是對賣方正常發貨并保證貨物質量的擔保。如果有一方不履行其義務,另一方都能從第三方支付機構處得到補償。
所以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法律關系一共存在著委托、保管合同與擔保三重關系。明晰了第三方支付與用戶的法律關系后,我們就可以分辨出第三方支付與用戶各自所要承擔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在出現問題后可以明確各自的責任,也為解決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其他問題打好基礎。
(二)明確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與利息的歸屬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第三方支付對沉淀資金是如何操作的。首先,上文已經確定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三種法律關系,即委托、保管合同與擔保三重關系。由于委托、擔保與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與利息的歸屬關系不大,這里主要是以保管合同的關系來論述這個問題。
按照《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對于用戶的沉淀資金是要在符合資格的銀行設立專門的備付金存管賬戶來存取用戶的資金。并且按照辦法第四條的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擅自動用用戶的沉淀資金。這樣,我們就可以排除《合同法》第387條的規定,因為第387條的立法本意是為了防止保管人將托管人的資金與自身資金混淆,為了方便保管人更好的保管資金而設立的規定。而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沉淀資金保管關系中,法律已經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事先設定專門的存管賬戶來保管資金,不存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自身資金與用戶資金混淆的行為,因此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用戶的沉淀資金保管關系不適用《合同法》第387條的規定。所以,第三方支付機構對于用戶的資金僅僅是暫時代為保管,并不存在著占有關系,其所有權依然屬于用戶所有。
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歸屬后,對于其利息的歸屬就比較容易解釋了。從法律上來說,利息是用戶沉淀資金所產生的孳息。根據民法的規定,孳息應屬于資金所有者所有。也就是說,利息應屬于用戶所有。同時,《合同法》第377條的規定也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這一觀點。
但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要將沉淀資金的利息分配到每一個用戶,其難度是很大的。首先,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是金融機構,用戶的資金不像活期存款那樣直接產生利息,需要第三方支付機構對用戶的資金進行運作,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如果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動用用戶的資金進行投資,一旦用戶的資金虧損,將難以分清各自的責任。其次,如果將用戶的資金存入銀行并按活期存款計算利息,就會有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奪存款的現象,這又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非金融機構地位不符。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兩種觀點作為參考:
1.建立沉淀資金保險體系
這一模式主要參考的是美國聯邦存款保險體系,即將用戶存入銀行的資金所產生的利息為用戶的資金購買一定額度的保險,以防止用戶的資金有遭受風險的可能。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由于利息并沒有直接到達用戶的手中,這樣避免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被說成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爭搶存款,也符合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個非金融機構的地位。第二,用戶資金的利息最終用于對用戶有利的事情上,也符合了"取之于用戶,用之于用戶"的原則。
2.自負盈虧的用戶資金增值模式
這一模式主要是參考了余額寶的運作模式,即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用戶的資金用于投資,但需要用戶的同意,并需要用戶自負盈虧。
首先,第三方支付機構對用戶資金的投資必須是經過用戶同意,并需要告知用戶需要自負盈虧。法律可以明確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告知用戶協議書中用黑體字標明這一點,并像購買基金一樣對用戶的風險意識進行評估,對風險意識低的用戶進行提示甚至限制其購買的份額。
其次,用戶的資金需分為可投資資金與不可投資資金,兩者分開結算,只有可投資資金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投資,而份額則由用戶來自行決定。用戶可以自由轉換兩者資金的比例,但可投資資金需預留一部分的保證金,保證金在每日的結算前不允許轉換,以避免用戶為了逃避虧損而將資金全部轉出第三方支付賬戶。
最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的投資必須是安全且低風險的,這一點可以參考美國養老金的投資策略。美國的養老金廣泛投資于股票、債券、貨幣市場、房地產等領域,但很少出現虧損情況。究其原因,是美國的養老金投資有著嚴格的評級,對所有將要投資的計劃都會由專門的機構進行評級,只有達到嚴格標準的投資計劃才能獲得通過并進行投資。我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對用戶資金的投資計劃也必須經過專門機構的核準才能通過,并需要進行備案和每天的結算。
四、結語
第三方支付這幾年間在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第三方支付的不斷發展,對沉淀資金的監管問題便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立法來規范和完善。幸好,隨著《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的實施,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問題有了一個法律的開始,它填補了專門在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監管方面的法律空白,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的性質,確立了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存儲銀行的準入條件,加強了對沉淀資金的管理,為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在我國在線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監管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所規范的內容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它沒有規定沉淀資金利息的分配問題,比如它并沒有確立沉淀資金的核對校驗機制,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與完善。我國的立法應不斷完善對沉淀資金的理論研究,參考國外對沉淀資金監管的經驗,發展出一套更完善的監管體系,以促進我國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紅輝.中國電子支付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2]吳偉光.網絡與電子商務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祝凌曦、陸本江.電子商務安全與支付[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陶廣峰、張宇潤.金融創新與制度創新[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5]高富平、尹臘梅.電子商務法律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阿拉木斯.網絡交易法律事務(上、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魏振瀛.民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李航.證券投資網絡化對我國法律---以余額寶為例[J].法制博覽,2014(1)
[9]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
[10]楊彪、李冀申.第三方支付的宏觀經濟風險及宏觀審慎監管[J].財經科學,2012.4
[11]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3)[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1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3]張春燕.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及利息之法律權屬初探---以支付寶為樣本[J].河北法學,2011(3)
[14]朱瑪.第三方支付機構沉淀資金的權屬爭議及法律監管[J].西南金融.2013(12)
[15]王春麗、王森堅.互聯網金融理財的法律規制---以阿里余額寶為視角[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3(5)
[16]吳艷飛.在線第三方支付監管法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上海.復旦大學.2011
[17]李倩.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風險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18]韓壯飛.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河南.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