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琴 張秋道 孫立新
摘要:自1978年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后,獨生子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家庭結構的變化和信息的快速發展等方面的不同影響,當代獨生子女逐步顯現出受挫能力差、溝通技巧差、依賴性強等問題,尤其孤獨感更為突出。
關鍵字:獨生子女、孤獨感、信息發展、家庭結構
自1978年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后,青少年人口結構開始向獨生子女轉變。2007年初,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的獨生子女數量已達到9000萬。" 由于經濟增長、家庭結構和信息發展等多方面的不同影響,不可避免的使獨生子女在成長中遭遇一些問題。"獨生子女"的"獨生"就意味著現在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家里只有爸爸媽媽,或者再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但卻沒有同代的玩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推進,中國于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進入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以電腦、網絡、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成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假期里,爸爸媽媽都要上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顯然不是合適的玩伴;小區里即使有同年齡的孩子,家長也并不放心。一些孩子也表示,雖然想參加社區活動,但活動方式單一,無法提起興趣。獨生子女中很多孩子寧愿在網上和網友聊天,也不愿意和現實中的同學聊天。由以上社會環境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造就了獨生子女經常會感到自己沒有親密的朋友可以與之交談,沒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興的事,感到與世隔絕,內心充滿孤單、寂寞,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獨生子女的孤獨感。
一、社會因素
1.信息時代
調查發現,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中國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同時顯示,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 。隨著信息技術的繼續發展,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其思維變得更加獨立,喜歡獨立的觀察、認識和思考問題,獨立判斷的能力越來越強;他們批判事物的標準更為多元,尊重利益多樣化,尊重個性,不強求整齊劃一;他們養成了批判精神,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徑,注重事實,敢于質疑,反對不加思考接受強加的說教,渴望話語權等。
獨身子女家庭條件相對更加優越,他們接觸的信息更繁雜,視野更開闊,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與父母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有所差異,接受的信息有所差異,形成的想法有所差異,導致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不融合,與父母之間意見分歧,最終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最后他們會感動孤獨,不被理解。
2.物質環境
在安全無虞和物質殷實的環境里,人們大多不愿接受各種清規戒律的束縛,不輕信、不盲從形形色色的權威,張揚個性和獨立思考的求異傾向日益普遍 。尤其是獨生子女中個性張揚、標新立異的青少年屢見不鮮。
二、家庭因素
1. 精神留守
許多研究顯示,子女所獲得的任何愛與教育都無法與父母的愛與教育相比,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永遠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在現實生活中,受社會生活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由于父母工作太忙或缺乏照顧孩子的經驗,許多年輕父母都將孩子交給祖輩撫養。而祖輩人生的坎坷經歷,會造成他們對孫輩們的偏愛,這種偏愛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溺愛。這種祖輩撫養功能擴大的現象,導致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變成新型的"精神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只能與家里老人溝通,而老人的思想意識一般都比較守舊、傳統,亦相對固執,導致孩子與老人溝通障礙,孩子的語言越來越少,內心缺少安全感,最終不愿與人溝通,封閉內心世界,形成孤僻的性格,加重孤獨感。德國的兒科醫生科特爾(NeTeZ.E)結合臨床研究經驗,在1906年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獨生子女研究的論著《獨生子女及其教育》,指出了獨生子女的問題行為原因在于家庭的溺愛及獨生子女的孤獨,將獨生子女視為有性格缺陷的特殊人群。
2.教育期望高
家長們普遍認同,對學生的教育投資占據家庭消費的大頭,而且只要認為合適,基本上不計成本。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普遍很高,為了讓孩子在市場經濟法則的競爭中取得成功,一些家長不惜動用所有社會關系,花費巨資為孩子擇校。但是,由于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質,他們的興趣、潛能未必與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有些孩子的發展方向甚至與父母的期望相違背。這種過高的期望會讓獨生子女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3.嚴密監控
一個家庭、多個照顧者、一個孩子,往往意味著孩子會得到深度照顧與監護,意味著孩子單獨活動或自由的與其它孩子共同活動的空間與時間會被擠壓。這種擠壓與被擠壓,造成了孩子與照顧者的緊張與沖突,也容易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滿、沮喪與憤怒。例如,有個男孩自以為可以獨立的上學、放學,因為從家到學校只要走10分鐘的路程;但是,為了孩子的安全,祖母堅持陪伴他上下學,這讓孩子很無奈。對孩子過分的關系、呵護,使孩子沒有經歷過任何的挫折和困難,實際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導致嚴重的人格障礙。
4.家庭結構
人的每一個舉動,都能從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影子。父母、家庭、生活環境,那些看似只是"人生道具"的星星點點,卻常常對人的一生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觀念的變化,導致中國近年來離婚數量增加。2015年6月10日,國家民政部發布《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4年依法辦理離婚363.7萬對,比上年增長3.9%。父母離異是孩子心靈健康的殺手,孩子對于父母離婚會感到極度失落,也會表現極度拒絕的態度,因此會產生自卑感,看問題絕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我國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關系到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和家庭的幸福,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獨生子女的一切問題,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教育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獨生子女能否健康的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肩負著重大的責任,這三方面應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努力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