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霞
近兩年,我國化纖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作為行業重點企業,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吉林化纖”)砥礪前行,加速自主創新,推進科技進步,引領和開拓新的消費市場,拓展產業聯盟。堅持管理與技術結合、創新與市場結合、資本與產業結合的發展理念,以“三資、三產、三效、三率”為工作主線,圍繞緊縮調整,發揮核心業務優勢,增強流動性,堅持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并重,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進,力爭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
圍繞“三化”路線,開發“三高”新品
在“夯實主業,加快升級,適度轉型”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吉林化纖加大了技術創新的力度,加快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集約化方向發展,制定了技術創新戰略,依托市場、結合生產實際研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的“三高”產品,并推動其產業化;按國際標準提升機電水平,為生產與研發提供高技術的裝備保障;通過管理機制的不斷創新,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技術創新工作的有效開展,達到提升產品檔次、降低成本的目的,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在2013年9月接掌帥印后,吉林化纖董事長宋德武提出了“整合優化、提高效率、內拓外聯、雙輪驅動”的工作新思路,將產品開發的重點鎖定在“三化”路線上,即:傳統產品優質化,規模產品差別化,新產品產業鏈一體化。針對目前集團的三大類主力產品,宋德武提出以功能性、高性能、綠色發展可循環性為產品開發重點,技術能力與產業鏈整合能力并行。
在“市場缺位,我們的定位”思想的指導下,吉林化纖通過調研發現用戶的潛在需求,將研發方向定位在市場缺乏而又被用戶所期待的產品上,成效顯著,先后成功開發出了一系列新產品,比如:
(1)大有光腈綸
通過對腈綸工藝配方的優化調整,對現有工藝設備進行優化改造,采用特殊的工藝成形條件,使大有光腈綸的品質不斷提升,光澤度,手感、強度不斷提高。
(2)高強度腈綸
成功開發了高強度腈綸,斷裂強度高于普通腈綸20%以上,纖維具有更好的彈性及滑爽性,結合市場對不同纖維切長的需求,及時設計切斷刀盤,滿足市場需求。
(3)混纖腈綸
混纖腈綸的成功研發不僅為下游生產節約大量的制造成本,而且達到下游混纖加工過程中難以達到的手感,深受用戶的認可。
(4)醋青纖維
國內首創的改性腈綸品種醋青纖維是吉林化纖自主研發和注冊的品牌,它突破了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共混的技術瓶頸,既保持了天然纖維的懸垂性和親膚性,又有較好的尺寸穩定性、保暖性和抗靜電性,目前已在襪子、床品、牛仔等領域進行應用開發。
(5)超柔、超亮型腈綸
超柔、超亮腈綸的成功開發,為吉林化纖的銷售品種拓寬了渠道,使效益達到最大化,為國內差別化腈綸又增添了一個新品種,打破了此類產品長期以來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進一步提高了國產腈綸的國際影響力。
緊跟市場,科技護航
市場是產品創新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最終落腳點,創新產品要經過市場(客戶)來檢驗。要想了解市場的動向,首先必須掌握信息跳動的脈搏,要想使自已的產品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并根據國內外用戶的要求及時開發新產品,改進新工藝,這些都有賴于掌握準確的經濟信息。在采訪中,宋德武一直強調前期的市場調研以及后期與終端市場的緊密對接之于纖維生產企業的重要性。
多年來,吉林化纖堅持以市場銷售為導向,及時了解用戶要求,為其技術創新工作指方向、立目標。其新產品研發主要以“優質、低耗、創新、滿足客戶需求”為追求目標,緊跟市場發展需要,與用戶密切協作,不斷推出優質的創新產品,客戶廣布于國內20多個省、市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腈綸生產基地、竹漿纖維生產基地、碳纖維原絲生產基地,以及全國唯一的保健功能紡織品原料基地。
企業之間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吉林化纖對技術創新體系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充實,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及小型實驗線等科研平臺,組建了多層次、跨地區、開放及綜合型的技術創新體系,成為為企業提供化纖漿粕、粘膠纖維、腈綸、碳纖維與紗線等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檢測服務的技術平臺,并可完成企業技術創新工程中的基礎研究和試驗等工作。為進一步完成產品研發和小試、中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依據,加大高性能、差別化與功能化產品的開發力度,推動一系列屬國內空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的迅速產業化,完成產業技術升級,進而完成最終產品的更新換代,從而為公司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化纖行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搭建平臺,聯合開發
產業聯盟是企業間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能在某一領域形成較大的合力和影響力,不但能為成員企業帶來新的客戶、市場和信息,也有助于企業專注于自身核心業務的開拓,幫助聯盟內企業以較低的風險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調配,是企業優勢互補、擴展發展空間、提高產業或行業競爭力、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形式,對產業發展、企業成長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天竹聯盟”可謂開創了中國化纖新產品開發的新思路,成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代表案例。聯盟以“竹”為媒,經過多年的運營和發展,已成長為行業內新型纖維產品應用推廣、上下游集成創新的優質平臺,而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對供給側的不斷優化調整,即打通了從生產-消費、原料-終端這兩個關鍵環節,以經營模式的創新完成了全產業鏈的深度對接,特別是對終端品牌的跟蹤服務甚至是“定制服務”,以實現從單一的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
隨著消費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聯盟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談及未來的重點任務時,該聯盟副會長、吉林化纖副總經理岳福升透露,一是從源頭整合好產業鏈,控制好原料的使用;二是繼續提供完善的服務,引導消費市場,做好與終端品牌的對接與合作;三是重視產品的研發工作,堅持走優質化路線,改善產品質量和結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做更多差別化調整和功能性研發與拓展,同時注意應用領域的拓展。
產品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需要耐得住寂寞,容得下失敗。用宋德武的話說:“需要有一種匠人精神?!睂τ诩徔棶a業鏈上游的企業來說,唯有不斷自我優化、改進,堅持品質、開放共享,才能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