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天會,發一次言,舉幾次手,吃一餐飯”,這是過去大多數人對鄉鎮人大的直觀印象。從全國范圍看,由于人員、組織機構和制度的缺失,鄉鎮人大一度處于法律地位弱化、權力虛化、會議流于形式的尷尬境地。
鄉鎮工作基礎是不是扎實,直接關系到整體人大工作的面貌和成效。近些年來,不少鄉鎮人大開始探索破題,積極尋求創新之路,激發鄉鎮人大的活力。如今,很多鄉鎮人大組織機構健全了,人員齊了,開會熱情高了,代表也忙起來了……
“流于形式”的人代會不見了
“除了換屆,鄉里的人代會可開可不開。”“把人代會與經濟工作會同時開,既有人大代表參加,又有村組干部出席。”“即便是開會了,也是要簡化程序,會期半天,大家最高興。”本該讓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權力的大會僅僅成了一種慣例。
據近年相關統計,在全國3萬多個鄉鎮人大中,1年舉行1次會議的占91.9 %,1年舉行兩次及兩次以上會議的約占7.2%,1年內沒有舉行會議的約占0.9%。
在議程安排上,有的鄉鎮為了省時省事省錢,明顯“縮水”,把黨務、經濟工作也一同納入,成了“大雜燴”。早前,四川省廣安市人大常委會的一份調研報告也印證了鄉鎮人代會成了“壓縮餅干”:各鄉鎮召開人代會用一天時間的占79%,用半天時間的占18%,且大多是“上午10 點開會,下午2 點結束,吃完飯就散伙”,被戲稱為“快餐人代會”。
會議內容也都是“規定動作”,給政府工作報告舉個手,給換屆選舉投個票,由于時間的縮水,部分代表甚至都沒有發言的機會。審議工作幾乎不進行;大多數鄉鎮人代會上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僅為2—3 件,人均不到0.1 件,有的甚至1 件建議也沒有。
開好人代會是鄉鎮人大發揮作用的關鍵。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2014年5月在浙江調研鄉鎮人大工作時強調:“要認真開好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需要,合理安排會期和會議次數,有針對性地確定會議議程,完善審議程序,充實會議內容,切實提高會議的質量和效率,全面有效行使鄉鎮人大的法定職權,更好地展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鎮村財務只有做到充分公開,才能做到干部清白,賬目清白,現在公開賬目過粗,今后要更細致。”“城鎮管理要重點整治車輛亂停放和違規占道經營,本來挺寬敞的街道,違規占道讓路人通行都難!”……這些直言不諱的建議,在重慶市南川區水江鎮的人代會上十分常見。
據悉,自2007年以來,水江鎮就堅持一年召開4次人代會,并將其稱為人代會“季會制”。年初的第一季度的會議,與多數人代會相同,主要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其余3次則是將鎮上大事提請會議審議,議后再決。
“以前一年舉一次手,現在鎮上大事都由人代會決定,代表越當越有意思了。”水江鎮一名鎮人大代表提起現在的人大工作,十分感慨。當了4屆水江鎮人大代表的龍現社區書記李仁平也說:“以往鎮里開人代會,一年一次,會期又短,主要是審議鎮政府工作報告。現在,街上的哪個路燈不亮了、哪條水管被挖爛了,在一年一次的人代會上根本提不上議事日程。”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來,全國許多鄉鎮已經落實了一年兩次人代會,會議時間也能固定在一天甚至一天半,會議的內容、議程都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人大工作從“二線”到“一線”
在一些人眼里,鄉鎮人大有個大牌子,實則是個空架子。以往,無人、無權、無錢、晉升難,鄉鎮人大的工作很難開展。在很多地方,鄉鎮人大主席是由黨委書記兼任的,副主席也經常兼任政府部門相關工作,也沒有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不少人包括鄉鎮人大的工作人員,都自認為到人大工作是提前退休,退居二線。
根據四川省廣安市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該市鄉鎮人大中,由鄉鎮黨委書記兼任人大主席的占97.6%,鄉鎮人大副主席絕大多數兼任信訪維穩、安全生產等重要工作,兼職工作最多達7 項。受制于時間精力,人大工作成為可有可無的“副業”,常常是“領導沒空管,秘書也不搭理”的局面。
同時,沒有經費也成了鄉鎮人大的老大難問題,一些地方鄉鎮人大工作經費沒有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鄉鎮人大每開展一項工作、每組織一次活動,都由鄉鎮人大主席臨時找鄉鎮長批經費。
“裝備齊全才能正常運轉”。如今,不少鄉鎮人大開始置辦“家產”,擺脫了過去“光桿司令”“專職不專”“沒有經費”的尷尬局面。
據悉,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甘肅已建成規范化的鄉鎮人大辦公室956個,占鄉鎮總數的86%。全省97%的鄉鎮都配備了專職人大主席,配備工作人員1300多人,其中專職工作人員578人。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還積極協調省財政廳下發了《關于鄉鎮人大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鄉鎮人代會及代表活動經費等全部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及時足額撥付,做到專款專用,并建立逐年增長機制。
同時,領導干部的晉升機制也有了改變。2013年開始,甘肅隴南各縣區委把鄉鎮人大主席與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一并考慮配備,人大主席與鄉鎮長和縣直部門重要崗位可以雙向交流。在甘肅康縣,提拔選任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還必須有鄉鎮人大主席工作崗位經歷。目前康縣在任鄉鎮人大主席平均年齡只有32歲,知識化、年輕化充分激發了這一崗位的內生動力。
康縣王壩鎮80后鎮長李銳,2014年10月剛從人大主席崗位被選任當鎮長。在擔任人大主席兩年半的時間里,李銳把所有的村都跑遍了。李銳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能跟群眾多接觸。他經常跟代表一起走訪選民,近距離地傾聽群眾心聲。“群眾有什么意見建議,我們把這些帶回來,政府再落實,老百姓很滿意。”李銳說。
現在,在甘肅的基層鄉鎮人大已經形成這樣一種局面,鄉人大主席沒有干好,組織不認可,群眾不滿意,就調任不了更重要的崗位。
“到人大工作不是一種照顧,更不是退休前的過渡。只有充分調動基層人大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基層民主才能發揮好建設好。”隴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興林說,現在,人大工作絕不是“二線”,鄉鎮人大主席已經成了黨政一把手的“后備隊”。
裝備齊全,人員充足,制度保障,鄉鎮人大工作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履職行權也底氣十足。
據悉,2013年,重慶市梁平縣新盛鎮投資1000余萬元,在全鎮范圍內啟動了土地整治項目。與以往不同的是,新盛鎮這一重點項目的推進,除了鎮政府進行安排部署外,還多了一個監督者的“身影”——鎮人大主席團。
“縣里做出的土地總體規劃與實際有不相符的地方,怎么辦?”土地整治項目一開始,新盛鎮萬爐村就有村民提出這樣的疑問。類似生產便道、灌溉溝渠規劃不合理的情況,在新盛鎮的土地規劃中多達40余處。
對于這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新盛鎮人大主席團作為重點項目監督者,立即組織人大代表進行實地查勘,并提出了建議。梁平縣人大在辦理該代表建議時,要求縣國土房管局立即派工作小組到現場調查,并對需要調整的規劃進行調整,加快了該項目的實施進度。
“看著監督,站著監督,不如深入一線干著監督。”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鄉鎮人大的“一線”身影,正逐漸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代表“忙”了起來
統計顯示,我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共有250多萬人,占各級人大代表總數的95%,其中鄉鎮人大代表就有194萬多名,占全國各級人大代表總數的73%左右。人大代表是鄉鎮人大這片沃土實實在在的開荒者,充分發揮好鄉鎮人大代表作用,直接關系到基層人大工作的有效開展。
“那時候,一年就開一次會,舉幾次手。”“剛當代表那會兒,我都反映誰家牛把別家地踩了,誰家羊啃了別人家的樹……”過去,許多人大代表只是“掛名”,選舉的時候積極,當選代表之后卻沒了聲音,或者是不知道該如何發聲。而選民選了代表,卻不知道怎么找到代表。
現在,這種情況得到了改善,許多鄉鎮的人大代表都“忙乎”了起來。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上,“人大代表之家”早已遍地開花。在這里,鄂溫克族自治旗巴鎮的人大代表集體學習法律法規,懂得了怎樣當好人大代表、如何聯系選民;在這里,額爾古納河俄羅斯民族鄉的人大代表們認真開展“代表接待日”活動,把代表之家變成群眾之家。
近年來,在江蘇省人大的持續推動下,“一個載體、兩項制度”建設已經實現了全覆蓋,成為江蘇省基層人大工作的一個品牌。“一個載體”就是在鄉鎮乃至社區設立人大代表之家或者代表工作站;“兩項制度”就是組織代表接待選民和向選民報告履職情況。
全國各地鄉鎮紛紛建立“人大代表聯絡站”“代表聯絡網上平臺”,推行人大代表接待選民和上門走訪等制度,聯系選民“全天候”“門到門”。同時,不少地區的鄉鎮還積極開展專項視察、主題監督活動、座談會等,讓代表在閉會期間也“閑”不下來。
“現在各村垃圾污染比較嚴重,鎮上有沒有辦法?”“陳廣平代表,按照住房建筑面積收取供暖費是否合適?現在煤炭價格下降了,為什么供暖費不跟著煤炭價格往下降呢?”2015年11月28日,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中街辦事處“人大代表之家”開展的人大代表述職會上,選民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們通過自己關心的問題來評判代表一年的工作。
如今,各地鄉鎮除了履職平臺建設和活動開展,實現代表活動經常化、制度化,代表履職到底怎么樣,也交由選民來評判。代表述職與選民測評相結合,這是不少地方推行的做法。
“剛開始述職時,代表們沒有什么可說的,需要憋半天。現在不需要,因為都做了實事。”不少代表感嘆,過去人大代表只要“開開會”但現在卻“完全不行了”。
有了平臺、有了活動、有了監督機制,人大代表的履職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有問題先找代表反映”逐漸成為了許多選民的選擇。
憲法和法律決定了鄉鎮人大的職責和使命。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所言:“鄉鎮人大工作歸根到底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立地,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反映老百姓的呼聲,解決老百姓的困難,促進老百姓安居樂業。”
可見,在廣袤的大地之上,鄉鎮人大工作是一片“沃土”,生機勃勃,在新形勢和新機遇下,將續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