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宇
4月11日,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一樁“民告官”案件中,貴州省副省長陳鳴明作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據悉,這是全國首例副省長出庭應訴的行政案件。
消息一出,讓“民告官”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在過去的司法實踐中,“民告官”案件容易觸動一些官員的敏感神經,而一些群眾又把起訴政府視為走投無路的最后一步。因為在法治意識尚不成熟的社會中,無論是為官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沒把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行政糾紛當成一件“好事”。
在一些人的意識中,“衙門”是敲鳴冤鼓的,告“衙門”會被當成“刁民”。在這種意識主導下,官民矛盾找不到減壓閥,哪怕原本很簡單的矛盾也被人為地復雜化、板結化。副省長出庭應訴,無疑對化解這種板結起到了作用。
從2015年新行政訴訟法和立案登記制同步實施以后,進一步保障“民告官”的訴權,到河南在全國采用“異地管轄異地審判”,群眾勝訴率大幅提高,再到媒體報道各地出庭應訴的官員級別越來越高,我們可以感受到,“民告官”在一步步地向前推進。
副省長出庭應訴,無疑是對新行政訴訟法的踐行,值得點贊。因為只有出庭應訴的官員越來越多,再大的官員也可以坐上被告席,人們才能更真切地體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真實地感受到法律的神圣至上。
當然,也有一些否定的聲音,認為這只是一種作秀。另外,“民告官”案件中“民”一方敗訴率相對較高也是一直以來的一大詬病。
應該看到,法治進步要想實現質的突破,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形式上的突破多了,必然會逐漸促進內容的跟進;“量變”不斷積累,必然會引起“質變”。況且這種形式并非是一文不值,它彰顯了從“權本位”到“法本位”,“官本位”到“民本位”的正義回歸,也是法治的一大進步。
目前,不少地方“民告官”案件在快速增長,北京、廣東等地的案件受理率、結案率都有大幅上升,而為了防止地方的行政干預,跨區域管轄改革試點也在逐步推開。
我們期待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成為一種常態。一方面可以敦促政府部門更好地依法行政,克制住權力的任性沖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每一個公民建立起信奉法律、尊重法律、依法維權的觀念??傊?,只有真正激活行政應訴問責制,倒逼行政首長依法出庭應訴,倒逼出法治政府的新氣象,官員出庭應訴才不會一再成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