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人大轉變監督理念,創新監督方式,但監督質量不高依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今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探索建立人大監督工作后評估制度”,不覺讓人眼前一亮。
人大監督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并非能一蹴而就。要實現監督的目的、達到監督的理想效果,既需要監督者的責任、擔當和勇氣,更需要相關制度來支撐、保障和落實。但如今制度設計缺位,人大監督質量的好與壞、優與劣,既沒有評價的標準,也沒有責任的追究,在此種情況下,容易催生監督的“形式主義”和“應付心態”,以致監督了什么、采取了何種監督方式等表象工作成為監督的重點,而監督實效的價值追求卻常常被遺忘。
“監督工作后評估”,顧名思義就是每開展一項監督工作之后,組織人員進行評價和論證。推行這一制度,一方面,延伸了監督的廣度,使事前、事中、事后監督“一條龍”,監督鏈節環環相扣、“不斷層”;另一方面,增強了監督的力度,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評價所監督事項取得的成績和實際效果,避免“籠而統之、大而化之、虛而論之”,有利于提高監督的針對性和精準度。這種嘗試,理應成為人大監督的方向。
來源:《人民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