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樂于助人等行為自古以來就被提倡和贊揚,究其根本,這些行為的本質就是慈善。慈善行為是最能體現道德精神的一種人類特有的利他行為。如果要解釋什么是慈善倫理,就必須先理解為何慈善是倫理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對慈善倫理下定義。
“人性中任何性質在它的本身和它的結果兩方面都最為引人注目,就是我們所有的同情別人的那種傾向?!毙葜冋J為“同情是人性中一個很強有力的原則?!比伺c人的交往中,共同的生理器官使人們產生了相似的情感體驗,也就是悲天憫人,感同身受的情感。對不幸者產生的同情是慈善形成的基礎,同情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感情,同時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交往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性感覺,屬于倫理范疇。同情,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是行善必備的內在情感的內驅力,具備同情才能使人們心里產生行善的意識,并且付諸行動實施善行??吹饺跽呱硐菘嚯y,遭遇不幸時,同情心使人自然而然地產生聯想,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與煎熬,從而自愿地伸出援手。
原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崔乃夫認為:“慈善就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就是人幫人的活動。即一部分人幫助另一部分人,反過來又是那一部分人幫助這一部分人的活動。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進行表述,我們說慈善就是公眾以捐贈款物、志愿服務等形式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自愿行為?!贝壬剖墙⒃谕樾纳系淖栽阜瞰I的一種道德行為,在行善的過程中,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利他性,利他性是慈善最基本的價值屬性,人們要有充分的道德自覺和道德意識,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利他精神的引導下完成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二是自愿性,慈善行為的實施必須是施助者和受助者雙方的自愿,施助者源于內心對他人的同情,發(fā)自內心地想去幫助他人的道德沖動,是自愿的而非強制性的。從受助者方面來說,接受救助也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利誘被強迫的接受,對于救助也可以選擇不接受,也就是受助者有接受救助的權利也有拒絕救助的自由。三是無償性,慈善行為本身就包含著無償奉獻、不求回報的倫理要求。為了積累財富,獲得榮譽的目的而去行善,讓受助者感恩戴德的行為背離了慈善利他的本質要求。
從慈善的功用來看,慈善所弘揚的是無私奉獻的倫理精神,人們在這種精神的熏陶指引下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在今天這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重利輕義的情形比比皆是,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逐漸消失,這就迫切的需要提升個人的道德素質。而這種道德培育并不能全靠書本上的知識來獲得,而是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提升。在慈善活動中,施助者在真實的情境中,受到同情心的推動喚起道德良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更加了解自身的價值,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就不會專注于個人的利益,而是以社會集體利益為重,促使他的人格得到升華,發(fā)揮最大的人生價值。慈善不僅有教化育人的倫理作用,還有著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倫理功能?!霸谑袌鼋洕?,社會財富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市場分配,再次分配是政府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道德分配,而道德分配主要是通過慈善實現的”。中國泱泱大國人口眾多,社會弱勢群體相對來說數量也很龐大,由于政府的資源有限,對于大部分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等問題也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慈善發(fā)揮其道德作用來進行調節(jié)。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可以解決弱勢群體迫切需要解決的生存生活問題,使弱勢群體感受人間溫暖,也使施助者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提升了道德品質,不僅弘揚了“仁愛”精神,更加有效地緩解了貧富階層的矛盾,保障了社會和諧穩(wěn)定。
據此,從慈善的形成過程、形式和功用分析,慈善的本質是倫理的,是建立在同情、憐憫、博愛等道德基礎之上的一種自愿無償的互助互愛行為。慈善倫理就是要研究如何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使人們更加積極自覺地參與到慈善活動中,在慈善行動中如何調節(jié)施助者和受助者的各方面關系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慈善行為會對社會倫理、社會風氣、社會教化等產生什么影響。慈善倫理就是對慈善行為的道德價值生成,施助者的道德選擇和價值目標以及對慈善活動評價的價值標準的研究。
慈善倫理是在慈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思想理念,運用倫理學知識可以從觀念、制度、行為三個層面來理解慈善倫理。
觀念層面是慈善倫理的深層,主要研究在慈善行為中的道德促進因素、產生的共同遵循的慈善倫理意識、人們的情感狀態(tài)和預期的效果等。慈善倫理觀念就是要求人們樹立起積極自愿無償的慈善理念,提倡無私奉獻、關愛他人的慈善精神,讓人們的快樂幸福感同救助他人的慈善活動聯系起來。制度層面是要從制度上對慈善行為進行鼓勵和規(guī)范。目前我國關于慈善的管理還不健全,尚未形成能夠鼓勵監(jiān)管慈善行為、慈善事業(yè)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要結合本國實際建立能夠指導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能夠管理慈善機構內部運行的機制,能夠鼓勵促進人們積極行善的道德宣傳等,才能保障慈善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行為層面簡單來說就是在慈善行為中對施助者和受助者行為的規(guī)范要求。在行善的過程中,施助者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施舍者的地位,要明確慈善行為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道德行為。受助者在接受救助的時候也要不卑不亢,不能一味地卑微地接受幫助,要自立自強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就要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一個富有愛心人人向善的社會必然依靠優(yōu)良的慈善倫理精神指引,優(yōu)良的慈善倫理精神又會指導建立相應的慈善制度,促使人們積極地參與慈善行動中,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慈善成就,在慈善實踐中又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完善、優(yōu)化慈善倫理理念和慈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