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祥
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中國首部慈善法于3月6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9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是我國慈善事業第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法律;是慈善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部立法;慈善法施行形成依法行善、以法促善的良性發展氛圍,標志著我國進入一個依法治“善”的新時代。這部法律對于做好慈善工作,開展慈善活動;對于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對于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對于弘揚傳統美德,踐行核心價值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從慈善法頒布以來,長治市各級慈善組織及慈善工作者,遵照各級民政部門和上級慈善總會要求,“心”熱起來了,“身”動起來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遵循,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基本目標,以守住“慈善合法性底線”為基本原則,堅持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積極解決當前慈善扶貧攻堅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進學習貫徹落實慈善法活動的深入開展, 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助力慈善事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一
慈善法第三條、第五條和第八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特別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 這告訴人們,慈善法以法律形式將開展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確定下來,把慈心善舉、樂善好施,崇德向善、積善成德,大愛人間、善行天下等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樣,慈善事業履行職能,提升公信力和影響力,就必須以“精準”為中心,以“扶貧”為重,突出“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兩條善治原則,千方百計落實“以法治思維引領、用法治方式推進”的工作方針。長治市市縣兩級慈善組織成立10多年來,突出扶貧濟困重點,改善貧困群眾民生,依法治善,依章行善,推動了一系列慈善品牌項目的開展。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累計募集善款善物4.66億元,發放善款善物4.607億元,幫扶貧窮群眾33.5萬人次。實踐證明,只有以合法性為出發點,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助力慈善扶貧,才有利于廣泛匯聚社會幫扶資源,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效對接;才有利于與社會救助工作緊密銜接,與政府社會救助工作緊密銜接,合力助推脫貧攻堅;同時,也才有利于向社會昭示黨和國家縮小收入差距的不懈努力。
二
慈善法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行善要講究“規矩”, 捐贈要遵循法律。慈善事業在“依法運行、依法管理、依法監督”中扶貧施救,運用慈善法的法律規定,在法治軌道上,以法治思維統領精準扶貧全局,以法治方式推進扶貧具體開發。據有關資料顯示,長治市為完成“十三五”脫貧攻堅目標,確保每年4.3萬人減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辦好三件事情:一是要深刻認識慈善捐贈財產的新內涵,包括貨幣、實物、房屋、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這樣就突破了傳統捐贈模式,即“貨幣+實物”, 實現慈善捐贈財產多樣化,為扶貧攻堅開發和利用慈善資源,搭建了一個平臺,同時為提高法治思維能力,著手學習與知識產權、股權、證券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要深刻認識慈善信托新概念,慈善信托屬于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置,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李本公指出,“慈善信托很可能會成為新形勢下,發展慈善事業的新增長點。慈善信托對我們來說完全陌生,需要從頭學起。”為提高依法治善新水平,開拓慈善扶貧新領域,要把對慈善信托的學習、研究和試行列為重要日程;三是要深刻認識慈善組織的新定義,是指以面對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可以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這樣定性不僅進一步厘清了它們之間的權力和義務,而且厘清了慈善組織與社會組織三種形式的關系,依據非營利的屬性,在法律框架下有效提高法治扶貧理念和依法治貧能力,推動慈善扶貧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三
推進慈善事業精準扶貧,需要慈善法統領和指導,同時也需要以慈善法法治方式規范、創新和發展慈善扶貧的各項具體舉措的有效實施,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樣才能在慈善扶貧攻堅中,不斷提高法治扶貧理念和依法治貧能力,形成辦善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扶貧工作氛圍。我們長治慈善人就是要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慈善法過程中,千方百計把“以法治思維引領慈善扶貧、用法治方式推進慈善扶貧”的法律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履行“扶貧濟困、道德關懷、公共服務”三大職能;著力做好“慈善創業、慈善創新、慈善創優”三件大事;全力加快培育和推廣“五個一批” 慈善公益品牌項目:即在發展生產脫貧中的產業扶貧項目;在易地搬遷脫貧中的公益扶貧項目;在生態補償脫貧中的生態扶貧項目;在發展教育脫貧中的助教扶貧項目;在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中的救助扶貧項目。通過按照法律邏輯和法律價值觀的思維模式,依法行善、依法治善,全力為市委市政府關于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兩個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法治支撐。
弘揚慈善文化,傳播“大慈善”理念。慈善法對慈善內涵、慈善內容及慈善活動,作了精確的界定,不僅有傳統的扶貧濟困、救災助醫等內容,把“優撫”也包括進來;而且把《公益事業捐贈法》的有關內容也全部納入其中;還有明確規定包括“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從法治意識上,從法治方式上,從具體操作上,法律開放性的、廣義性的界定,把慈善和公益基本等同起來,形成了“大慈善” 理念,擴大了慈善內涵,拓寬了業務領域,從而為慈善事業扶貧攻堅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堅持信息公開,營造“大空間”格局。慈善法第八章專設“信息公開”共8條。踐行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體現操作水平,不僅對信息公開的內容、規程、時限提出明確要求,而且對開展的公開募捐、慈善信托等慈善活動,要求更嚴格、更具體、更“大空間”,體現了法治體系的規范,體現了法治方式的運用,體現了操作具體的水平,以滿足社會民眾對于慈善事業的知情權,從而激勵社會民眾在放心的前提下,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慈善扶貧工作。
重視項目協,拓寬“大合作”領域。“協議書”是契約文書的一種,是協作雙方或多方為實現一定共同利益,簽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記錄性應用文。慈善法在法律規定中,多次強調賦予法律作用的“協議”, 這種法治方式的具體的“協議書”,在慈善事業進入全面法治時代,和章程一樣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是成為慈善行為合法性的要件,而且也成為法律糾紛的關鍵法律證據。為此,要高度重視慈善項目協議的調查研究、文書起草、要點核實和審議推敲;“合作”是聯合行動的一種方式,是法治方式的具體運用和體現。隨著慈善法的施行,基于慈善目的,慈善信托需要合作,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和個人也需要合作等等, 只要合法正規,只要有資源有能力,就要積極拓寬合作領域,就要積極拓寬“大合作”對象群體,就要積極幫助他們實現其慈善理念。
在學習貫徹落實慈善法熱潮中,在傳達“中華慈善總會學習貫徹慈善法培訓”會議精神深入中,長治市市縣兩級慈善組織認真研究和探討慈善法出臺我國慈善事業進入依法治理的新時期新特點;認真研究和探討法律的立法精髓、基本內容和要求;認真研究和探討新形勢下依法行善、依法創新的重要舉措,遵守法律邏輯、遵守法律規則、遵守法律程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助力慈善事業扶貧攻堅,為全面推進長治慈善走進法治新時代做出積極貢獻、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