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慈善文化,需要回歸圣賢教化

2016-05-14 18:38:40陸鏡生
慈善 2016年5期
關鍵詞:教育

陸鏡生

對人類而言,物質文化的發展也許是一個“文明化”過程。然而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掠奪和破壞,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頻仍,實質上是一個赤裸裸的“野蠻化”過程。人類物質文化的所謂“進步”讓人類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人的貪欲持續狂熱,高科技高速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人的瘋狂賺錢和瘋狂消費,人在不斷地物化和異化。“野蠻化”的過程反過來造成了人類自身的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學校教育很發達,但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原因到底是什么?回答是,缺失了圣賢文化。歷史啟示我們,只有圣賢教育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安定、和平。英國的史學大師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說,“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據1988年4月14日《堪培拉時報》報道,1988年西方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合,提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自漢武帝始,中國的教育和治國采用儒家學說。漢明帝時,佛教傳到中國。由于佛陀教育跟孔孟教育是立足于同一個基礎——孝道,所以得到中國朝野的普遍歡迎。帝王親自主持佛陀教育,同宰相主管的孔孟教育并行不悖。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說:“我認為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圣哲。”宋明時期,出現了“理學”,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時期。理學家“援佛入儒”和“援道入佛”,進行了儒學的創新,中華文化在精神上實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匯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匯通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最高成就。儒釋道的經典是關系中華民族的命脈的大學問,它穿透歷史,是融合到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價值觀。它的超越時空的魅力歷久彌新。

儒釋道的教育是圣賢教育。什么是圣賢?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通達因緣果報的事理,可稱圣賢。什么是圣賢教育?圣賢教我們,著重在“開悟”,求覺悟。覺悟就是以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啟發人的正智。儒釋道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儒家和道家講,萬物與我是一體。佛家講得更深入。佛教講“生佛不二”,宇宙眾生跟佛是一體,宇宙眾生跟我不二,我跟眾生是一生命共同體,不但跟有情眾生是一體,而且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廣大虛空是一體。佛家的第一經《華嚴經》常用“因陀羅網”來比喻宇宙萬物的相互包容、相互印證、相互依存的關系。《阿含經》講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相互依存關系。“萬物一體”是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認識這真相,是一種心靈的自覺,讓我們想的深,想的遠,拒絕虛偽,低劣和粗俗。佛經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宇宙是一,活活潑潑的,是自己,自己對自己哪有不愛護的道理。因為是同一生命共同體,自然有大悲心,自然大慈是無條件的。《觀無量壽經》講,“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南傳佛教版本《涅槃經》卷十四講,“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講,“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無厭沒。”慈悲就是世間人講的愛心。但儒家和佛家為什么不說愛,而說仁愛、慈悲呢?原因是世間人的愛是生于情,仁愛、慈悲也是愛,但是生于智。凡是情愛,容易變化,靠不住,自己也難控制。仁愛、博愛是理性的,永恒不變。總之,慈悲、仁愛是萬善之基本,眾德之伏藏。因此我們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是以慈善文化為根本。

儒釋道的經典真的不容易讀懂。為什么讀不懂?古漢語不是難學的。難的是缺少對經典的真誠心和恭敬心,缺少“為往圣繼絕學”的志愿。《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天”的本性就是真誠。“思誠者”,常常想誠,學誠,人道就溝通了天道。《荀子·不茍第三》也講“君子養心,莫善于誠。”“不誠則不能化萬物,不誠則不能化萬民。夫誠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對話錄》中也講“孔孟仁義、恭敬、存心,忠恕為用。大乘真誠為本,慈悲妙用。”湯因比對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教的兩句評語就把儒家和佛家的義理講清楚了。他真是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啊!湯因比深信中華圣賢教育和圣賢文化能覺悟人性,喚醒人心,回頭是岸。讀經典若能真誠、恭敬,自然精神專注,心清凈,少雜念,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波動,則不見月。讀經典的人心水亦然。心水清凈則聞儒釋道的法音,心水浮動則不聞說法。

慈善大學問,只有儒釋道講得徹底,究竟圓滿。儒釋道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幫我們覺悟宇宙人生真相,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轉凡為圣。這才是最大的慈善事業,第一等的殊勝的善事。這世間哪一樁事情最好?學,學圣人,學賢人,學做好人,學做明白人,有智慧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得失、美丑、善惡。讓我們“學而時習(實踐)之,不亦悅乎。”

談圣賢教育,第一,要明白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化”。在《說文解字》中,“教”的意思是“上所施,下所教”,即上行下效,即以身作則,也就是佛經中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育”是以做人為根本,讓人心善、語善、行善。國家的領導人、父母、師長要做出善人的榜樣,要指導國民、兒女、弟子立志做圣賢的道理。“教化”的意思比“教育”要深。“化”是接受圣賢教誨后,要變化氣質,提升人格,要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受教育者變化了,轉化了,帶動社會公德、社會風氣的轉換。圣賢教育不只是向弟子傳授知識,比方傳授仁義禮智信“五常”,不能只作為知識儲存在頭腦里。圣賢教化中,解、行是并重的。唐朝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愚癡)。”學圣賢要修行。修行用“中道”,不偏在任何一邊,解、行相應,“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是“中道”。隨著學圣賢經典,孔孟、老莊、佛陀的思想見解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圣賢教育是教人生“慧”。諸葛亮講“寧靜致遠,淡迫明志”,學習的重點是寧靜和淡泊,才會得到智慧。不是耍聰明,玩兒學問,玩兒政治。智慧的“慧”字是下面一個心靈的“心”,上面是加個掃帚反向清掃,清掃心靈里的垃圾,將會在生活、事業上雙豐收。可是現代人誰會主動清掃自己心靈里的垃圾呢?現代人遇事總是找別人的毛病。工作上出錯了,總是推諉于別人。所以智慧難得,因為反觀自照的人太少了。圣賢教育會教導你,怎樣眼睛不要總向外看,怎么學會眼睛向內觀。教育首先是“長善”,儒家講“性本善”,教育是用圣賢之道把你的“本善”引導出來。儒家的《大學》講“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儒釋道講“性”是最寶貴的,它純凈純善,體現了宇宙人生的本質;“心”是存理載道,“身”是行道。“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存情理。”天理是人我一體,人與萬物一體,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人性與天性是合一的。它是道理和情理的源頭和統帥。我們明白了,要為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懂得了圣賢教育的道理,就會警惕,我們的心不要為身欲所奴役,乃至迷失自己的道心,遮蔽了人性。教育其次是“救失”。儒家講“性相近,習相遠。”人人的“人性”都存天理,但習性大有差別。人們在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的環境中,容易養成壞習性、壞習慣。“救失”就恢復人們的“本善”。這樣“教”就產生了“化”的果實。

談圣賢教育,第二要明白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賢文化若無人弘揚,如何能興盛呢?弘道不只是口頭講,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倘若傳而不習,學了,不實踐,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只會衰滅。為師之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師道,不是宗教。儒家講“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來學”是來求學。你到老師那里求學,不是老師到你家里招生。老師非常謙虛,絕對不敢招你,愈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愈謙虛,佛家也是如此。寺院有高僧講經,就在寺院門前的旗桿上懸掛圓形的幡幢,通知大家。

圣賢教育需要師道尊嚴。老師,如儒家所言,是“傳道、授業、解惑也。”生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師。老師從事于圣賢教育,講的是圣賢之道。一個人倘若不接受圣賢教育,他與禽獸有什么區別。學生對老師恭敬。恭敬什么?敬老師的圣賢之學。老師善于開示,學生善于悟入。老師教《論語》,自己的思想、舉止多多少少得像孔子,表現出“溫、良、恭、儉、讓”,把圣賢之學融會于身心生活中。學問即生活,生活即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學,師理事圓融的修學。老師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學生服膺老師,會以老師為榜樣,認真學,會得到智慧。慧命比生命更重要。

當一位好老師是不容易的。倘若道德學問都欠缺的人當老師就害人不淺了。《孟子·滕文公下》講,“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萬章上》講“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要端正別人的言行和德行,就必須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行。倘若不端正自己,就無法端正別人,更不用說去匡正整個天下了。這種人是不少的。他們講圣賢經典也能滔滔不絕,但他們對圣賢存有輕慢心,對他們在課堂上、媒體上、電視上所講的,不愿意去踐履,起心動念離不開名聞利養。這種講學不如法,不如理,實在是一種罪過。古人講“為不善于顯明之中,人得以誅之;為不善于幽暗之中,鬼得以誅之。”佛經《楞嚴經》講“邪師說法如恒沙河。”邪師講的當然不是正法。判斷講學的正邪的標準是圣賢的經典。隨順經典的教誨是正法,否則是邪法。這是我們需要十分警惕的。孟子講人生精神中的“浩然之氣”跟“仁義”是直接關聯的。“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的。修身養性就是養浩然之氣。“其為氣(浩然之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這浩然之氣是同義和道相配合;缺少它們,氣便不夠盈滿。這種氣,是聚集了正義才產生,不是憑偶爾的正義之舉所能獲得。參見《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盡心下》講“養心莫善于寡欲。”(修養心性最好辦法莫過于減少欲望。)一位老師進入對外物不動心的境界,就會有浩然之氣,就能以榜樣引領社會道德風氣,傳遞人間大愛,釋放社會正能量。

學生尊師重道,對儒釋道經典“專信不犯”。一心不疑,叫專信;不違教誨,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方法。古人講“觀其師而知其徒,觀其徒兒知其師。”這是有道理的。

古人講“師承”。師承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尊敬。老師是過來人,借重老師的學識、經驗和成就作基礎,繼承他的良好學風,學他的長處,避免他的短處,以后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圣賢教育要求學生抱怎樣的學習目的呢?孔子指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是孔子倡導的學習目的。“為己”的“己”是指“自我”,“為己”是為了自己覺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不斷提升,拋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傲慢),以慈悲心態待人接物。而“為人”是迎合他人需要,或照他人的樣子,追求名利和時尚生活。學圣賢經典為什么不能深入,不能透徹?自私自利是最大障礙。慈悲心是根本。《荀子·勸學》也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禽犢”指的是禮物,用現代的話講,是“敲門磚”的意思,而不是首先學做人。古人講,人生在世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根基。《后漢書》講“夫以德勝人者昌,以力勝人者亡。”你沒有德,你決定不能立功,你也決定不能立言。一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有機緣就立功,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貢獻;沒有機緣,他可以走“立言”的路,教化眾生。前者有周公,后者有孔子。其次,學生對圣賢文化要有恭敬心。《禮記》講 “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學問,從哪里做起?從恭敬做起,乃至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孔子說“好學近乎智”。“好學”就是以恭敬心求學,容易開悟,就離生智慧不遠了。他又說“力行近乎仁”。能把學到的東西訴諸實踐,知道眾生跟我是一體,就會無條件地服務眾生。學而優者,心態至少占百分之九十,而方法頂多占百分之十。求學是一份誠敬得一份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正誠敬的學生才會愿解經典的真實義理。圣賢講“學”的整個過程包括“信、解、行、證”。“信”是信圣賢經典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是大學問;“解”是對圣賢所講的理論、方法明白通達;“行”是落實;“證”是能契入圣賢所講的境界,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圣賢的理論、方法確實合情、合理、合法。“信、解、行、證”中貫穿有圣賢的學風和道風。“學風”是圣賢學說的研習和探討;“道風”是修行,就是圣賢學說的理論、方法和境界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

談圣賢教育,第三,無論教,抑或學,都需要逐漸地“消歸自性”或稱“回歸自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純凈純善的。為什么“性相近,習相遠”?人染上貪、瞋、癡,就身心不干凈了,原本的純凈純善的本性被遮蓋了。人因為有不良習性,不能斷煩惱,讀圣賢經典不能收心,不能定心。普遍的毛病是“只尚言通,不求實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搞不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孔孟、老莊、佛陀要求大家泯滅私心,祛除煩惱。孟子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你放在外面的心,你怎么收回來?“都攝六根”就收回來了。換言之,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做一個寧靜的人,能安貧樂道,“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做到《黃帝內經》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儒釋道都主張修定,即“禪定”的修行。“禪”的意思是不著相,用現代話說,是不受外境的誘惑。“定”是不動心,心理保持清凈,不起煩惱。所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行住坐臥所有一切活動,只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禪定,說起來不容易,修起來更不容易。儒家的《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講的就是修禪定。這是說,人去其舊染,而達到善的極致,成新人。止于至善的前提和基礎是明“明德”。如何才能明“明德”呢?《大學》又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明“明德”,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里的關鍵是“格物”(格除物欲)。從格物到致知是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知止而后有定”到“慮而后能得”是修禪定經歷的不同層次。“慮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到“明德”,就是恢復人的本性本具的純凈純善,感悟“萬物一體”的宇宙人生真相。明“明德”就是“回歸自性”。

道家同樣重視禪定。《莊子·大宗師》講“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只有格除嗜欲,才能進入恬淡虛無的清凈境界。《大宗師》是專門論道和修道的,并以修道為中心,先后闡述了修道的程序、功夫、障礙和悟道境界。不過只是簡略的提綱。有趣的事是《莊子》一書中談到孔子的弟子顏回修禪定的方法——“坐忘”,何謂坐忘?顏回說,“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忘卻肢體,泯滅世俗聰明,擺脫形體和知識的束縛,與大道混同融通,這叫坐忘。)坐忘是道家的禪定方法。顏回明道了。

大乘佛教講究“六度”:布施(慈善捐獻和服務)、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都是格物致知的功夫的具體修學方法。“般若”是“致知”的極致。“誠意”在佛法上是直心和平等心;“正心”之極是深心、清凈心;大慈大悲是家齊之極,國治之極,天下公平之極。佛經對禪定的論說相當精詳。比如佛家天臺宗創始人(隋)顗著有《止觀坐禪法要》《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和《六妙法門》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禪定指南》收入了智顗的部分天臺宗禪法。佛教凈土宗以念佛方法修禪定是最究竟、圓滿的。凈土宗祖師《印光法師文鈔》中講得非常契機、契理,人人可以依教奉行,人人可以自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印光法師言念佛600問》匯集了印光祖師的有關論述,而且有詳細注解。在禪定修煉中,消泯功利主義,抖落浮躁塵埃,清新淡泊名利,遠離喧囂的心靈追求,感悟天人合一。我與宇宙萬物為一生命共同體,從而能推己及人,心懷萬物,悲憫蒼生,廣濟眾生,以盡天理之極。

談圣賢教育。第四,教育是要有次第的,要以倫理做基礎。儒釋道都主張“孝親尊師”,把孝親放在第一位,尊師擺在第二位。儒釋道都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圣賢所講的都是合乎天理人性。孝親,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眾生。《孝經》講“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圣賢教育都是由孝開始。大孝是孝天下的老人,對長輩、年長者有一種尊敬的心,要把老一輩的優良道風、學風、家風傳承下來。從孝親引導出倫常,長幼有序。儒家講“五倫”“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佛家講“五戒”“十善”。儒釋道都倡導“五常”:仁、義、禮、智、信。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義是為社會,為別人服務,能盡義務;禮是待人接物有分寸,有節制,自謙而尊人;智是理性處事,不感情用事;信是人無信不立。《左傳》講“人棄常(五常)則妖興”。佛家的《楞嚴經》講“破根本戒則妖邪魔鬼興世”。棄離“五常”,破根本戒,就是不順人倫大道。《論語》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親尊師,長幼有序和“忠臣生于孝門”告訴我們,人能知本分,盡本分,則近道矣。什么是盡本分?《論語》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學問概括說就是豈有“忠恕”兩字。忠是心擺在中道,不偏不倚,做人竭心盡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做人能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就能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孝兩全,自然愛國,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責任,自然也為大慈善事業擔當責任。佛家將仁孝擴展到動物、植物、山河大地以及不同維次的空間的生物。這是仁孝之極致,慈善之極致。

跟“仁孝”同樣重要的是圣賢的“因果報應”教育。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事相不出因果。種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報。這是事實真相。《孔子家語》講“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不任用)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說實在的,中國的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最完整的因果報應紀實。細讀深思,必能悟出因果感應之理。中國古代的小說、平話一類或者戲劇,有一個中心理念,就是因果報應,決定是善人到后來有好報;惡人到后來有惡報,表揚的是忠孝節義。這是民間的因果報應教育。古代圣賢經典揭示了因果報應教育的義理:“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則不敢為惡;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蕩(放蕩),蕩則無所忌憚。一人畏而行一善,萬人即增萬善;一人蕩而造一惡,萬人即增萬惡。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這種教育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是最有成效的教育。古時候,政治清明,風俗醇厚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都守禮,人人都守法,因為人人知道因果報應。懂得因果報應,他所思所行,要考慮后果,因此需要大力弘揚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一個人倘若覺悟了,會尊圣敬善,仁慈博愛,閑邪(防止邪念、邪行)存誠,自凈其意,這才是真正幸福美滿的根源。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是延續二千五百多年的大學問,是中華民族興旺之學。20世紀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時候,21世紀美國帝國主義者妄圖使中國臣服的時候都知道“亡人之國,必先亡其文化”。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美國必勝》一書中講“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我們中國人該警醒了,該“尊圣敬善”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的圣賢文化和圣賢慈善文化的復興,我們“匹夫有責”。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片免费网站|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4页|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浓毛av|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就去色综合| 色AV色 综合网站|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97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日本久久免费|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成人91在线|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日韩a级片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亚洲人在线|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青青极品在线|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网综合|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毛片| 国内精品91|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青青久久91|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资源| 91 九色视频丝袜|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秋霞国产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黄在线观看| 欧美五月婷婷|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在线欧美|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AV老司机AV天堂| 99人体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