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
一、現狀和特點
按照《山陽縣慈善協會章程》之規定,每年需召開一次理事會議。幾年來,我們在籌備會議的過程中,緊扣會議規格、會議范圍、工作報告、表彰先進、現場募集等關鍵環節。均取得明顯效果。一是會議規格高。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領導參加并指導會議;二是會議規模大。除理事外,非理事正科級單位和各鎮(辦)負責人全部列席會議,部分企業法人列席會議;三是會議內容豐富。除慈善協會的工作報告、財務收支報告外,領導講話、表彰先進、企業捐贈增添了會議的分量,充實了會議的內容;四是氣氛濃厚。“滿堂聚議話慈善,人人為慈善做貢獻”的鼓動、號召和感染氣氛一浪高過一浪。堅持數年,已成慣例。
二、做法與效果
(一)提高規格,擴大規模,將理事會開成慈善募集的動員會。我們向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匯報,將一年一度的理事會擴大到縣級非理事正科級單位領導和鎮(辦)領導參加,使會議規模由65人(理事)擴大到180余人,同時邀請縣上四套班子領導出席會議,從而使會議規格提高,會議規模擴大。慈善協會領導作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工作報告,縣委或政府領導作重要講話,滿堂聚議話慈善。理事會不僅是年度工作報告會,更重要的是把會議開成動員全縣干部職工參與慈善“一日捐”的動員會。慈善協會始終堅持“政府牽頭發動、社會配合聯動、黨員干部帶動”,走“宣傳發動、自愿為主、企業帶頭、各界參與”之路。連續9年的干部慈善“一日捐”不間斷,并且年年參與的單位、人數增多,捐資數額增大。“一日捐”共募集善款達400余萬元,占善款募集總額的31%。
(二)表彰先進,營造氛圍。將理事會開成弘揚善舉、傳播美德、激勵人們崇德向善的宣傳會。在我們周圍,一些企業家和社會愛心人士,錢不是很多,家不是很富,但他們能為一面不相識的寒門學子入學成才而慷慨解囊、捐款助學。這種成功者的智慧人生、創業立德的最高境界值得頌揚;一些部門、單位、學校和醫院,一些黨員干部和志愿者,不是把“慈心善行”當作有錢人的專利,而是升華為“人人參與”的一種傳統美德,一種時代的文明、一種應有的價值觀念,是社會所有成員的道義和責任。年年帶頭“一日捐”不間斷,這種精神值得鼓勵。慈善協會每年利用理事(擴大)會議這個平臺,對涌現出參與和支持慈善事業的集體和個人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和獎勵。在先進的評選上,既考慮先進性,又注意廣泛性,在獎牌、獎品的制作上,精心設計,既美觀有特色,又將慈善文化滲透其中。引導人們抬頭看慈善、低頭想慈善、行動做慈善。通過縣級領導大會頒獎,把慈善意圖,轉化為黨委政府行為。撥亮幾盞燈,照亮一大片,參與慈善的企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2010年的1家企業參與,增加到2016年的20家企業參與,并出現了6家企業年年連續捐贈的可喜局面。年慈善“一日捐”從2009年的20余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48余萬元。
(三)推薦項目,聯系企業和愛心人士到會舉牌捐贈,將理事會開成動員企業帶頭捐贈的現場會。十年磨一劍,經過辛勤努力,救助貧困大學生已成為對外有影響,對內有牽動的慈善品牌,成為企業行善立德的平臺和愛好。會前,我們憑救助貧困大學生這張牌,通過電話聯系、登門拜訪、捐贈者介紹引見等方式,聯系企業法人和社會知名人士到會舉牌捐贈,擴大影響。企業舉牌捐贈由2014年的10個增加到16個,金額由20萬元增加到50萬元,占到慈善協會一年募集額的“半壁江山”,陜西安陽麗舍置業有限公司、陜西星豐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在舉牌前,請求分別將原定捐贈5萬元變為6萬元,陜西東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斌聞訊后突然出現在會場,舉牌捐贈5萬元,臺上臺下無不為他們的“善行義舉”點贊、喝彩!奉獻愛心,競相奉獻,踴躍捐贈的氣氛在會場內回蕩不息,在會場外引起強烈震動。廣泛動員,上下聯動,全面開展慈善百日募集行動,向第一個中華慈善日獻禮!在山陽已拉開了帷幕。
三、實踐與思考
(一)黨委重視、政府支持是開好會議的關鍵。一個零權力的民間機構,要召開一個大型的、全局性的慈善理事(擴大)會議談何容易?既然目標已定,就得心想事成!慈善協會的老同志親自出面,一邊向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匯報,一邊做好人大、政協和兩個辦公室的協調工作。結果是年年這樣想,年年夢想都成真。實踐證明:凡事在人不在天,事在人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隨著高規格、大范圍的慈善理事(擴大)會議的連年召開。作用和效果把慈善協會推向“小有名氣”行列,十年艱辛成正果,丑小鴨變成小天鵝。
(二)發揮離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是開好會議的核心。老同志經驗豐富,人脈廣泛,作風扎實,辦事認真。請示匯報離不開老同志,協調關系離不開老同志,善款勸募離不開老同志,老同志是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不可取代的“助推器”。退休領導不能擔任民間組織的法人,可以辭去法人擔任顧問,遇到“紅燈”繞道走,既不闖“紅線”,又不影響工作大局,我們既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實踐證明:現代慈善機構不能只是“老年幫”,也不能沒“老年”,老同志“獻了青春獻白發”既是晚年生活空間的填補,也是當代慈善彌補短板的需求。
(三)企業參與現場捐贈是開好會議的成功標志。山陽縣的善款募集由以往干部職工年年“一日捐”的“一條腿走路”型,向今日人人“一日捐”為主體,企業普遍捐為核心的“比翼雙飛”型轉變,是慈善文化浸潤到企業文化的結果,凸現了企業法人正在由單一的個人掙錢向體現智慧人生、創業立德的最高境界跨越。目前參與山陽縣慈善事業的企業和社會愛心人士已有84家,他們最少捐款1萬元,最多捐款60萬元,企業捐款累計達328萬元。現實生活中,這批人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積極反哺社會的慈善家。慈善對企業、人生面不熟,日常無來往,要搭建這座“連心橋”談何容易?實踐中我們硬是靠虛心和耐心向他們傳遞慈善理念,傳播慈善文化;靠熱情和誠心為他們的慈善活動搞好服務;靠設立慈善功德榜、授牌頒證、評先評優等形式,為他們的善行義舉歌功頌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架通了慈善連接企業的連心橋。企業在會議現場捐贈既是企業解囊助困的公開展示,也是對企業經營理念的宣傳,同時使會議的氣氛更濃了,影響和帶動作用更大了,更是會議成功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