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實施之際,在扶貧攻堅戰役打響之時,陜西省慈善協會迎來了二十年華誕。1996年7月8日,由白紀年、徐山林等一批老同志推動成立的陜西省慈善協會至今已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二十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中華慈善總會的關懷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陜西省慈善協會秉承“濟貧解困、安老撫孤”宗旨,發揚普惠濟世的人道主義精神,構建大慈善思維,建設大慈善環境,開創大慈善格局,建立了物質救助與人文關愛并駕齊驅的現代慈善體系。募集款物價值30.01億元,其中財務收入8.01億元,幫扶貧困人口千萬人次。
陜西省慈善協會誕生于慈善精神復蘇之際,發展于慈善力量崛起之時,創新于慈善事業起伏之中。二十年來,省慈善協會在徐山林、劉維隆兩任會長的帶領下,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界的慈善熱情與活力,最大限度地爭取各級黨政的指導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彰顯慈善事業在和諧社會、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著力在提高“三個生產力”上下功夫、出實招、求突破:不斷提高慈善事業的物質生產力,在項目打造和募集規模上邁向新水平;不斷提高慈善事業的社會生產力,在志愿者服務和全民參與上臺階;不斷提高慈善事業的文化生產力,在理念普及和社會影響上求突破。讓更多的好人擁有行善的平臺,讓今天的雷鋒找到自己的團隊,讓貧困和不幸得到愛心的關照,讓慈善文化滋潤公眾的心靈,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暖的陽光。尤其近幾年,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經濟下行,慈善行業輿論風波等重重挑戰,陜西省慈善協會繼往開來,克難攻堅,創新發展。縱觀陜西省慈善協會的工作,十個方面的創新有較大建樹。
一是創新慈善文化傳播途徑,培育全民慈善意識,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和社會環境。
培育慈善意識從娃娃抓起。從2012年開始,省慈善協會聯合省教育廳募集1600萬元,購買《慈善讀本》200萬冊,在全省1740所中小學校、200萬中小學生中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經過4年的探索積累了經驗,2016年3月,協會又與省教育廳部署在全省中小學校開展這一教育活動,安排中小學校每月上一節慈善課,組織一次慈善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寫一篇善行實踐作文。每年舉行一次慈善征文評選,開展一次慈善文藝活動,舉行一次善行演講競賽。實現了全省中小學校慈善教育全覆蓋。“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以“善行伴我成長”為主題,以“日行一善”為載體,用“愛”塑造學生心靈,用“善”培養學生行為,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踐行真、善、美,成為中小學校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大實踐”。
開展慈善文化理論研究。為了給現代慈善事業提供理論支撐,2011年12月,省慈善協會與西北大學聯合組建了“陜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六年來,中心秉承“會校合作、學用結合,創新研究,開放服務”的方針,建設了“陜西省慈善文化研究文庫”,開辦了“慈善文化大講堂”,出版了數十部研究專著;每年組織一次高層論壇,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慈善文化研究論文,對慈善的基本問題和當前慈善公益領域最新課題和熱點問題進行研討。
組織社會慈善文化活動。為了提高全民慈善意識,從2012年開始,陜西省慈善協會每年組織數百支慈善志愿者文藝團隊進社區、到農村開展“愛心歌曲大家唱”活動。年終評選“奉獻獎”和“演唱獎”。多年來,各慈善志愿者文藝團隊演唱上萬場次,受眾數百萬人。同時,省慈善協會還建立了陜西省慈善文化促進會、陜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每年開展慈善書法、攝影、詩文大賽。目前,傳播慈善文化的各種活動已成為陜西省慈善協會培育公民慈善意識的品牌項目。
開發媒體慈善資源。2011年,省慈善協會創辦了《善行天下》雜志和《陜慈快訊》兩個刊物,弘揚慈善理念,研討慈善理論,聚焦慈善動態,報道慈善典型,推廣慈善項目。同時,省慈善協會廣泛開發社會媒體慈善資源。分別與《陜西日報》《各界導報》、陜西廣播電視臺、新浪陜西網、騰訊·大秦網、陜西傳媒網進行戰略合作。如開辦慈善專版、設置慈善欄目、開辦慈善公益頻道等。還設立了開放性媒體慈善基金,通過電視、廣播、公眾網絡媒體募集善款。另外,陜西省慈善協會還成立了“新媒體慈善促進會”,并籌建“新聞界慈善志愿者促進會”,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二是募集手段創新,建立六大募集平臺,開辟了較為廣泛的慈善資源。
多年來,省慈善協會爭取政府和企業的支持,與省財政廳、交通廳、國資委、工商聯、外資企業、網絡媒體緊密合作,并爭取中華慈善總會援助,建立了承接政府服務、國企、民企、網絡、外企和總會援助六大慈善募集平臺。社會公眾小額冠名基金、個人捐款每年近千萬元。陜西省慈善協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外資企業如中國衣戀集團、中國三星集團以及世界宣明會等在陜從善。中華慈善總會大力支持陜西慈善事業發展,2003年以來援引國際藥品價值17.34億元。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李本公會長、王樹峰常務副會長及多位總會領導多次來陜指導工作,總結推廣陜西慈善工作經驗。
三是創新慈善救助方式,實現慈善救助項目化,項目管理規范化,項目質量品牌化。
多年來,陜西省慈善協會對傳統的慈善救助進行梳理整合,以項目化模式運作,匯集各方慈善資源,對應各方弱勢群體需求,提供精準化的救助和專業化的服務,新創立了50多個慈善項目。在項目管理工作中,協會改變傳統救助模式,實施了三大轉變:項目設立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慈善救助從一般幫扶向重點救助轉變;救助方式從單純物質救助向物質救助與精神慰藉相結合轉變。
二十年來,省慈善協會慈善項目不斷創新,社會救助范圍不斷擴展,救助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募集款物總額達到4.76億元,累計建立基金48支,基金總額達到11.91億元,協議年度可用善款7015萬元。2016年慈善募集有望突破5億元。在省慈善協會長達百米的功德簿上以記載著數百個愛心企業、單位和近百萬愛心人士的名字。
四是網絡慈善創新,以“互聯網+”驅動,開創慈善工作新格局。
面對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省慈善協會以“互聯網+”為驅動,開創大眾行善新格局。全省統一使用國內慈善信息化管理方案,省會官網升級改版,市、縣新建網站,積極推動省、市、縣三級慈善協會網站互聯互通,努力實現全省一張網發布救助需求、推介慈善項目;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并充分利用騰訊公益樂捐平臺,策劃網民樂于參與、操作便捷的小額冠名基金和網捐項目,創新慈善募集途徑,營造大眾行善的社會環境。目前,陜西網絡慈善募捐已取得了重大突破,2016年2月在騰訊公益樂捐平臺獲得許可資質后,已在網上推介了65個扶貧、濟困、助醫、助學、捐建項目,網上募集善款近200萬元,10萬余愛心網民參與了捐款行動。其中救助山陽縣燙傷女孩項目,僅16個小時網絡募捐20萬元。
五是志愿服務創新 :拓展服務項目,創新服務形式,提供精準、專業、個性化的服務。
2012年3月省慈善協會志愿者分會成立。目前,全省慈善志愿服務活動蓬勃興起,已有3543支慈善志愿者團隊,近30萬名志愿者到農村、進社區、上門入戶,圍繞協會重大慈善項目積極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打造了一批優秀品牌服務項目。在統一組織開展大型慈善公益服務活動的同時,各志愿團隊還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自主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慈善救助服務。目前,全省志愿服務活動已從自發的、零散的、一時一事的活動向有組織、有計劃、常年化的態勢發展,各志愿團隊與愛心企業共襄善舉,實施物質救助與義工服務一體化的慈善志愿服務。2012年以來,省慈善協會志愿者分會連續4年開展了志愿服務“創星爭優”活動,表彰了174個先進集體和108名先進個人,涌現出了37名金、銀星級慈善志愿者。
六是社區慈善創新:延伸慈善事業的根系,夯實慈善事業根基,探索慈善參與文明城市建設之路。
社區是最基層的社會組織,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園,也是慈善事業的土壤、根系。慈善事業進社區既是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近年來,省慈善協會積極探索社區慈善模式,在16個社區15萬居民中開展了慈善社區創建活動。新創建的慈善社區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慈善項目進社區,在社區內實施慈善公益項目,興辦慈善醫院、慈善超市、國學館、老年大學等。二是慈善文化進社區,在社區內組織開展“愛心歌曲大家唱”、慈善書畫、詩文、攝影活動,開辦慈善課堂等。三是慈善義工進社區,社區內成立慈善志愿服務隊,在本社區開展慈善義工服務。四是慈善募集進社區,由社區發動居民志愿捐贈,設立社區慈善基金,所募善款在本社區內扶貧幫困。慈善社區的創建為基層慈善事業的發展夯實了根基。
七是慈善實業創新 :開發慈善資源,提高慈善組織造血功能,探索慈善事業持續發展新路子。
為了提高慈善組織造血功能,為社會救助提供充足的慈善資源,2014年省慈善協會成立了“陜西慈善發展與國際交流中心”。目前,中心已投資213萬元建設了年處理1500噸廢舊衣物的“愛為寶”生產線,募集善款450萬元在城市社區放置廢舊衣物回收箱近千個,對社會愛心捐贈的廢舊衣物進行回收和綜合加工利用,其中可使用的衣物經生產線消毒處理捐贈到貧困地區,不能使用的加工為工業原料,銷售收入用于慈善事業。現已收集、加工廢舊衣物近2000噸。經消毒處理的可用衣物近萬件已發放到貧困群眾手中。同時,省慈善協會與愛心企業合作建設“陜西省慈善總醫院”。醫院為三級綜合性醫院,由陜旅集團投資1.8億元建設,省慈善協會負責運營管理。此項目已于2015年開工建設,計劃2018年建成使用。另外,省慈善協會還積極創建慈善超市,目前已有12家慈善超市投入運營。
八是慈善信托創新 :開發慈善資源,拓展慈善領域,建立新形勢下慈善事業增長點。
2015年,省慈善協會與44家金融機構代表簽署合作協議,設立“大愛長安·陜西銀行業普惠金融扶貧慈善項目”。金融系統首批捐資500萬元,撬動扶貧信貸規模5000萬元,由省慈善協會委托長安信托實施慈善扶貧項目。為全省近千戶貧困戶致富項目提供了信貸抵押,并承擔了銀行還貸資金風險。此項創新,為貧困地區群眾發展脫貧致富項目開辟了慈善之路,走在了全國前列。
九是公益創投創新:積極拓展合作領域,擴大合作群體,走慈善公益聯合、開放之路。
為了激發、調動各級慈善協會、NGO組織及志愿者團隊自主創新慈善公益項目的積極性,陜西省慈善協會每年籌資100萬元對全省慈善公益項目評比獎勵。這一創新,扶持了中小型公益組織,團結了慈善公益伙伴,拓展了慈善合作領域,發揮了慈善組織在慈善公益事業中的主力軍作用,走出了一條慈善公益聯合、開放之路。
十是組織建設創新:以黨政機關的嚴謹、社團組織的活力、經營企業的效率,建設學習型、創新型、公信型、效能型的慈善組織。
隨著慈善事業的拓展,省慈善協會著力加強組織建設,創新管理機制:一是建立了人才培訓和人員公開招聘制度。二是建立了激勵機制,慈善工作量化標準,實行月評比、季考評、年考核。涌現了一批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的優秀工作人員。三是建立了信息公開制度,利用協會官網、公眾媒體及時公示慈善募集、善款使用、項目實施信息,讓捐贈者放心、受助者滿意。四是規范財務管理,嚴格執行財務預決算制度。監事會定期檢查監督財務工作。
辛勤耕耘,贏來收獲,陜西省慈善協會20年來創新發展的慈善業績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肯定。協會榮獲國家民政部“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被省民政廳評為5A級社會組織;榮獲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組織”獎; 2013—2015年連續三年獲得民政部“中國慈善透明卓越組織”獎。
今天,砥礪奮進的20年已成為過去,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未來20年,陜西省慈善協會將在新的起點上,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慈善法,以扶貧濟困為己任,以學習創新為動力,傳播慈善文化,創造慈善環境,動員社會愛心,大慈善布局,大項目推進,幫助社會上更多的困難群眾,推動慈善事業再上一個新臺階,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