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興
2016年4月4日清明節,蠡縣大曲堤鎮大曲堤村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齊氏后人齊聚一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齊氏家祠修繕儀式正式啟動。
齊氏家祠又稱齊公祠,位于大曲堤村村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道光十年(1860年)重修,民國25年(1936年)再修,祠內供奉著當地齊氏分支祖先——齊蓋。齊蓋,字副世,西漢平帝封北平大將軍、險瀆侯、關內侯,兼知河北道事,平帝賜字“漢賢”。公元五年,王莽篡漢,齊公“憤氣填胸”“獨步戎場”,大戰叛將鄧郁,效死疆場,葬于今蠡縣南莊鎮。其后劉秀恢復漢室,“追謚公號禮也”,欽命建廟崇祀。因年代久遠,毀損不存,僅存齊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蓋生五子稱五房(今五坊村),世居蠡縣境內,世代繁衍,為蠡邑望族之一,有“蠡縣無二齊之說”。宋末,齊氏后裔齊復初由五坊村遷居大曲堤村定居,人丁興旺,基業大開,明萬歷間重建家廟,即齊氏家祠,其“忠、孝”家風流傳至今。
齊氏家祠祠堂磚木結構,原占地面積8.6畝,現今僅余1.08畝,為蠡縣現存古建筑中年代最遠,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具有北方典型四合院建筑風格的文物單位。大門口為三頂一門,門上方有乾隆四十八年官府賜金匾“漢賢齊公祠”,字體雄健,渾厚豐腴。大門外兩側有雕刻精美石獅一對。庭院有正殿五間,歇山瓦頂。正門上方有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題的匾額“齊氏家祠”描金大字,左右另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字“澤流東海”和國民政府司法院長居正題字“莊嚴肅穆”,堂前三牌匾相映生輝。正殿內塑有齊公坐像一尊,墻壁懸有清光緒年欽點翰林院編修、兩廣鹽運使邑人蔣式芬撰聯一副:“漢代衣冠今廟貌,世家門第舊侯封”,左右兩側另有壁畫若干。東西廂房各三間。庭院左側石碑一通,大門里側屏風遮擋,上有垂花門與屏風相互對映,古樸莊重。庭院左側石碑一通,碑文《漢齊蓋廟碑》為唐代昌黎人韓凝所撰,記述了齊公生平及建樹,原碑是明萬歷年間建廟時所立,因石質“鹽漬砂糠”風化損毀,今碑是道光十年復制重刻。大門里側屏風遮擋,上有垂花門與屏風相互對映,古樸莊重。
齊公祠內現存有宋末元初至今的齊氏家譜,為國內較大較完備的家譜文化,眾多的文物古跡專家和家譜學者到此研究考察北方四合院建筑風格及家譜文化。多年來,齊氏后裔一直派專人管理家祠。“文革”后,曲堤大隊將該祠堂做為織布廠,屋內所有器物被毀。1990年,其家族又捐資簡單整修。2001年2月7日省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公祠盡管得到了精心保護,但歷經數百年滄桑巨變,已破舊不堪,5間殿頂全部處于坍塌危險,亟待修繕。為保護文物古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齊氏“忠、孝”家風,為建設美麗鄉村新添勝跡,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大曲堤鎮成立專門修繕小組,聘請文物部門和有資質的公司進行保護性修繕規劃,制定了修繕方案,倡議社會各界及齊氏后人捐資,對齊公祠進行修繕。4月4日當日,蠡縣齊氏后人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就現場募捐10萬余元。據悉,按照遠景規劃,該鎮預計投資2000萬元,分三期建設,將齊氏家祠前的空地規劃建設成齊公祠廣場,將這里打造成一個集傳承家風、弘揚民族精神及休閑健身游覽于一身的文化活動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