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支付體系進一步完善,為互聯網金融奠定進一步基礎
十三五期間支付法規制度將進一步完善,支付服務主體不斷豐富,銀行卡、移動支付等支付工具進一步發展,支付體系業務處理規模持續擴大,運營官僚效率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支付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穩健高效運行。
二、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
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為標志,互聯網金融步入規范發展階段。界定了互聯網金融的內涵,明晰了互聯網金融業態及監管主體,為監管細則搭好的框架。
三、互聯網金融綜合經營趨勢更加明顯
互聯網金融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綜合經營特征,眾多互聯網金融的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營,互聯網金融交叉性產品不斷涌現。十三五期間,隨著金融業進一步的對內對外開放,互聯網金融綜合經營趨勢將更加明顯。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特征依然顯著
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一些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為實現平臺規模經濟效應,為了更多地獲客,因此出現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的效應,品牌建立過程中會采取諸如免費服務、賠本賺吆喝的惡性競爭,潛在風險很大。
五、互聯網金融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
互聯網金融的無間斷服務,無時空限制,低成本,使居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可得感增加,不再局限于高端人群,普通人群也可以享受。
六、互聯網征信應用更加廣泛
完善的征信體系是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礎,互聯網征信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安全為手段,依托交易化數據分析潛在借款人信用情況,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十三五期間互聯網征信更廣泛用于網貸、P2P、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和互聯網消費等各種業態。
七、雙向并購使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進一步融合
這二者之間并不是顛覆與被顛覆的關系,在風險防范和大數據方面運用各有各的優勢,兩者的合作空間是巨大的。
八、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的技術作用進一步強化
互聯網金融將運用這些技術,將來自社交平臺、傳統金融服務平臺的海量數據用于信用評估、客戶分析、風險識別的金融關鍵環節。十三五期間數據來源多元化,特征變量更加豐富化,這些技術有廣泛的應用。
九、互聯網金融地理空間重新集聚,當前互聯網金融呈
現出一定的區域集中性特點比如說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區域成為先發地區。隨著互聯網金融進一步發展,地理空間重新集聚,互聯網有望向東部、中部輻射,新的區域性互聯網金融中心將陸續出現。
十、互聯網金融國際化趨勢加速
我國在整合供應鏈以及幫助中小企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融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