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摘 要:發展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主題,誕生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世紀40年代的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的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至今經歷了結構主義、新古典主義、新古典政治經濟學三個階段。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三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03-02
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西方經濟學體系和框架中形成的新學科。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與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十分深刻的聯系。發展經濟學的產生的背景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工業革命以后,科技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市場的形成,使當時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是滯后的,仍是以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研究,經濟學家們并沒有對經濟發展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只是國家干預思想對發展經濟學產生了一定的啟迪。二是戰后一些國家擺脫了殖民和壓迫,紛紛獨立,經濟發展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迫切需要,戰后經濟發展成為了一大批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經濟學家們運用各自熟知的方法和理論構建了特色各異的經濟發展理論。三是從西方主流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經濟發展思想和理論形成了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經濟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經濟增長,也即經濟規模、經濟總量的遞進增長;二是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社會任何部分相對它的過去都有所進步。經濟增長指生產力的增長、社會財富或國民財富的增長,即在投入基礎上的產出的增長,具體表現為GDP和GNP或國民收入的增長。因此,經濟發展理論上包含了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可以理解為伴隨著經濟增長社會各個方面的進步,如經濟結構的優化、社會的前進、民主權利的改善等。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是基礎,經濟發展是結果;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經濟發展思想始終是發展經濟學的主旨和精髓。發展經濟學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了結構主義、新古典主義、新古典政治經濟學三個階段的演變。
一、結構主義
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發展階段。當時結構主義思想成為發展經濟學的主流學派,無彈性、剛性是結構主義的經濟特征。二戰結束后,很多發展中國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經濟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諸多阻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如經濟發展水平低、發展滯后、經濟變量彈性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為明顯的剛性結構。各個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經濟結構的差異性、市場失靈和制度或缺等問題。結構主義認識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經濟現實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價格剛性、市場不完善,經濟難以達到均衡狀態。因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應實現動態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對沒有明顯改變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工業,實現工業化是克服這種剛性的有效方法。結構主義的發展經濟學思想經過了不斷的演繹過程。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經濟進步的狀況》一書,對后來經濟發展思想產生了十分重要影響。而在20世紀40年代,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in-Rodan,P.N.,1944)的《東南歐工業化問題》一書中提出了在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實施有計劃的工業化思想;曼德爾鮑姆(Mandelbaum,K.,1947)的《落后地區的工業化》一書中探討了工業落后與農村偽裝失業者之間的邏輯關聯,成為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1954年W.A.劉易斯(W.A.Lewis)提出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進一步把發展中國家的剛性結構問題具體化、理論化和上升到空間分析框架,使之成為結構主義發展思想最具影響的理論基礎。在二元經濟結構模型的基礎之上,1957年羅森斯坦-羅丹提出大推進工業化模式,大推進工業化模式理論成為結構主義發展思想另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理論標志。
雖然結構主義的發展思想在引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還存在著缺陷。結構主義是以推動單一的數量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目標的,唯工業化為經濟增長,在結構主義的實踐中,主要研究探討如何加速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雖然結構主義的發展理論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建立起了基本的國民經濟體系,但是在致力于提高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效果方面收效甚微。實踐上,結構主義并沒有搭建起發展中國家由落后到發達的橋梁,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諸如有增長而無發展、失業率上漲、農業發展停滯不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現象。
二、新古典主義
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義發展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復活”而成為發展經濟的新的主流思想。以均衡和自由發展的邏輯起點,新古典主義構建了與結構主義相反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它運用模型邏輯演繹推導的方式,在被假定的經濟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進行了數學推理與論證。市場-價格機制成為了新古典主義的核心理論。新古典主義方法摒棄了結構主義剛性的缺陷,突出和強調價格彈性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由計劃模式的分析轉為對市場模式的分析,消除價格扭曲和價格抑制,實現“矯正價格”(getting prices right)。突出了市場-價格機制在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新古典主義的主要觀點是:(1)社會的發展應是綜合的發展,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經濟發展的目標;(2)重視人力資本,糾正唯物質資本的缺陷;(3)強調對外貿易在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顯著拉動作用;(4)新古典主義突出了市場機制、資源優化配置、微觀經濟基礎等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三、新古典政治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同樣,由于新古典主義在實踐中和理論上也存在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盛行。新古典主義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缺陷表現為:第一,新古典主義對經濟的分析是在沒有考慮歷史、政治、法律、社會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的影響下的純經濟分析,肆意夸大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制度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第二,市場也會失靈,主要表現在資源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公共物品與外部性問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是以新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的,融合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并對它們兼收并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思想有3個方面:(1)注重發展的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2)對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3)建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這些經濟發展的思想可歸納為:認為社會和經濟是不斷的一個演化的過程,但是發展經濟學家們強調的制度卻是可變的、人為的,制度在經濟的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強調集團行為和社會控制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確認推動經濟體制進步的力量是技術;決定資源配置的終極因素不在某些市場制度,而是各種制度的總和。
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彰顯了它獨到的魅力。中國是發展中大國,也是經濟學的沃土,運用和借鑒發展經濟學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一定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3] 齊良書.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4] 馬穎.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J].世界經濟,2002,(4).
[5] 蘇紅衛.發展經濟學的三個發展階段[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9).
Abstract:Development is the them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was born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20th century,40 yea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conomics is the stud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nalysis on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structuralism,neo classical and neo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Key words: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three stage of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