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玲
摘 要:在全球經濟下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新一屆領導集體果斷提出要堅決進行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李克強作為負責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決策者和執行者,他的金融創新思想對中國金融改革影響至關重要。因此,主要結合其思想產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內涵進行闡述,并結合其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加以探析。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金融體制;金融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159-02
正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逐步趨緩,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由此看出,新一屆的領導集體改革決心堅定,希望通過改革使更多的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的紅利。
一、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思想產生背景
縱觀目前全球經濟發展,以美國、歐洲、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正處于復蘇階段,但經濟下行的趨勢已成為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連續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表示從2014年起,全球經濟增長的腳步開始放緩。同時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4%,新興國家的增長率是4.6%,可以看出新興國家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李克強指出,經濟將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則必須由中低端水平轉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結構性改革。由此可見這個“新常態”與以往的“舊常態”不同。首先,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從原來的高速增長調節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的重點也由原來的農業、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其次,摒棄曾經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通過合理分工,調整布局,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注重環境保護,走科學、可持續性、包容發展的道路。再次,要堅持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升級,推動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使之對長期經濟增長起決定性影響。
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經濟要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環,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狀況。然而,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面臨著諸多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所造成社會就業壓力、金融監管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需求;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不完善導致金融服務的效率低下;金融征信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備導致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這些都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李克強的金融體制改革思想是全球經濟增長下行趨勢的產物,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
二、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
1.經濟社會“新常態”倒逼金融體制改革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正經歷著“三期疊加”的經濟階段,進行深化體制改革,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規范發展債券市場等措施,使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金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的平穩運行助推金融發展,二者之間關系緊密,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新一屆政府進行金融改革迫在眉睫,體現了金融體制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互聯網金融“撬動”金融壟斷壁壘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2015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曾兩次提及“互聯網金融”,并表述為“異軍突起”,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由此看出,新一屆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度是支持和鼓勵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傳統金融業的壟斷格局,從而促進金融業的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如同一條攪水的“鯰魚”,從外部給傳統金融業乃至整個金融體制造成巨大沖擊,利用其平等開放的特性,逐步實現金融的充分有效性與民主化,倒逼金融體制改革。
3.金融體制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
李克強總理曾多次強調,金融體制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所包含的層次結構眾多,涉及到的因素、變量也十分繁雜。金融體制改革包括推進利率市場化、推進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金融領域對內對外開放、農村金融改革、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完善金融監管等眾多方面。這其中每一層次當中所涉及的內部元素更是數量龐大,相互之間都存在內在聯系,而且每一層次結構都作為金融環境的一部分,相互之間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存在,是動態因素;而中國的金融環境又作為世界大金融環境的一部分,世界金融的發展態勢必將影響到中國金融發展。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進行改革的過程當中需考量多方因素之間的動態關聯所帶來的影響,難度系數極高。但本屆政府依然有勇氣、有信心把金融改革推行下去,體現了金融改革的復雜性和深化改革信念的堅定性。
4.金融體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在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要防范金融風險,這是金融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在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李克強提出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統一產品標準和監管規則,加強證券化業務各環節的審慎監管,及時消除各類風險隱患,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李克強總理曾多次在會議、演講中強調,要防范金融風險,完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機制。新一屆政府也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等具體舉措。金融風險的防范不僅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制度保障,同時也對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起到積極的穩定器作用,體現出金融體制改革的制度化和應對策略的科學性。
三、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指導的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具有歷史繼承性,是對馬克思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繼承發展的結果。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種種金融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體現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的始終,正是由于這種矛盾的普遍性,才促使事物的完善發展。李克強的金融體制改革思想把馬克思的理論聯系到中國實際,勇于挑戰復雜難題,堅定實行深化改革信念,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途徑。
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具有民族實踐性,從全球經濟視野出發,著眼于中國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實踐。馬克思唯物辯證法指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所以,李克強提出的金融體制改革是把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和歷經“三期疊加”經濟階段的實際與理論的結合,是為適應中國特色國情而制定的改革方略。
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具有能動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金融方面與時俱進的偉大創新。馬克思的貨幣資本理論和金融危機理論揭示了資本本質和規律,強調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實現價值增值,以及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李克強提出的金融“活水論”和防范金融風險和危機的“底線”思維等,不僅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創新,也是有助于正確處理好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明確加強防范金融危機的重要性的具體體現。同時,李克強所提出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思想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體現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正是為解決中國經濟、金融問題應運而生的,其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和前瞻性意義。
2.實踐意義
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以“頂層設計”為主要特征,與陳云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模式相比有質的飛躍,體現出認識過程的一般規律,即: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認識過程。頂層設計思想對金融體制深化改革既是重要的理論創新,也是一場偉大的實踐,可以看出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布局和堅定的信念。李克強總理所推行的金融市場化改革,有利于打破行業壟斷與路徑依賴,使資金成為“一池活水”,促進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對助推中國實體經濟良性運行,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有積極影響。
在國際方面,李克強金融體制改革思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必將延緩國際經濟下行趨勢的蔓延。“一帶一路”的戰略構建實施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成立,不僅使中國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且使中國成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制定者,為將來中國經濟能夠在國際領域中取得深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Abstract:In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China's economy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the new collective leadership decisively put forward to resolutely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Li Keqiang 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the main decision-makers and executors,his though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is essential. Therefore,combined with the main background of the thought and main content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and combined with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Key words:economic "new normal";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 reform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