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機保險是農機風險保障的一種創新模式,也是完善農機合作社治理機制的重要舉措。因此,分析了黑龍江省當前農機保險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并從政府、保險企業及農民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利用農機保險完善農機合作社治理機制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農機保險;農機合作社;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167-02
近年來,黑龍江省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機合作社成為重要的農業經營主體,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伴隨著農機數量的迅猛增加,與農機有關的事故也在不斷地增長。但當前落后的事故救助手段和缺失的災害損失補償機制,使農機合作社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何利用農機保險化解風險就成為我省農機合作社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黑龍江省農機保險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水平偏低與保險意識差影響了市場對農機保險的有效需求
一是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近幾年,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長,但相對而言仍然增長緩慢,農民資金缺乏是導致農機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二是農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農機保險的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認為不需要購買農機保險,或者即使有購買農機保險的想法也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者因為僥幸的心理而最終沒有參保。三是由于農業生產往往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很多時候農業機械都是處于閑置狀態,部分農戶認為自己的農機不會出現事故,繳納保險費就是一種浪費。四是由于近年的勞動力輸出較多,留守的老人與兒童對于農機的購買、操作和維修有一定的難度,減少了對農機的購買,也間接影響到對農機保險的需求。
(二)農機保險整體利潤偏低影響保險公司承保的積極性
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機保險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農機保險金額小、機具分布廣,由于農機合作社多分布在鄉鎮的農場,商業保險公司在鄉村普遍還不能設立服務網點,保險公司的經營工作難度較大,業務開展成本高。同時,農機事故勘查定損專業性更強,保險公司缺少技術人員和力量,無形中給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增加了成本負擔,而承保和理賠質量還無法保證,就更加難以讓農民信服。另外,農機保險屬于政策性險種,因具有公益性而保費價格較低,在沒有形成規模的情形下,保險責任范圍又相對狹窄,從而投保率較低,最終導致整體利潤偏低,保險公司承保經營的積極性較差。
(三)農機保險的經營體制與運作模式不規范
一是農業保險的經營運作涉及多個部門。農業保險的經營運作相對復雜,保險公司辦理業務時需要各級政府相關機構和專門部門協助辦理,但是由于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費用支付模糊等問題一直影響著農機保險業務的正常開展。二是依靠農業保險公司現有的組織機構網絡,對于像黑龍江省這樣地域分散、數量眾多的農機保險業務而言是很難做到的,提供有效的承保、定損和理賠服務是很不現實的。三是農機保險在運作上一般鼓勵采用“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但是具體的業務操作、經營運作以及相關的監督管理體系責任不夠明晰,具體誰來監管、如何監管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農機監管制度不完善
目前,省內的農機監管制度還不完善,很多農機都是無照無證無保險的農機。雖然國家發改委早在 2005 年就公布了規范農用車的相關通知,但由于黑龍江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警力不足,還做不到對鄉村道路安全和農用車輛進行細致的管理,再加上農機管理部門又無權管理,許多農戶為逃避稅費等諸多原因不上牌照,使得部分農用車監管出現空白,從而埋下安全隱患[1]。
(五)農機保險政策體系不健全
一是農機保險在相關立法上還存在空白。作為農業保險的子系統,法律的缺失給農機保險的保費補貼政策、理賠政策等的穩定性、持續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二是政府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由于黑龍江省農機保險的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的經驗不足,沒有完善的政府部門職責分工,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進行農機界定工作和監管工作會有點力不從心。三是農機保險的稅費減免政策不清晰,落實不力,包括工商部門、稅務部門等的工作都會對農機保險帶來影響[2]。
二、黑龍江省農機保險支持農機合作社治理機制完善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應充分認識到農民才是農機保險的主體,因此,要加大農機保險宣傳力度,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農機管理部門要做好宣傳工作,幫助農民認識到參保是一種互助互濟、自我救助的行為。依托全省農機監理系統現有的服務體系和人力,充分利用農機年檢、技術培訓、防災防損宣傳等機會,對農民宣傳推廣農機保險;保險公司也可現場為農戶辦理保險手續,節約人力資源和成本。這不僅方便了群眾,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促進農機監理業務的發展。其次,通過媒體發布農機政策性保險信息,向農戶免費發放各類宣傳材料,擴大農機政策性保險影響力,并與保險公司聯合,開展上門服務,在年檢、農機補貼發放的同時辦理保險業務,并要讓農民懂得承保與理賠、防災防損等保險知識。再次,要讓農民知道保險并不是亂攤派、亂收費。通過宣傳和報道體現農機保險的優勢,讓農戶了解保險知識,提高參保意識[1]。
(二)體現政策性保險優勢,加大政府的補貼力度和水平
國外的成功經驗主要集中于通過貸款貼息、減免稅收、風險補貼等方式直接補償,或者通過發展涉農保險業務、貼補保費實行風險補償、稅收優惠等進行間接補償。黑龍江省政府一是要加大對農戶參與農機保險的補貼力度,對不同保險項目采取不同的補貼方式,激發農民投保的積極性,重點支持農業生產規模較大的農戶。二是對開辦農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免收營業稅和一定比例的所得稅。由于農機保險本身的利潤就很低甚至是虧損,應按保費規模對經營此類業務的保險公司提供經營管理費補貼,有利于保險公司對于農機保險項目的開發,促進農機保險的發展。三是給予開辦農機保險的保險公司一定優惠政策和優良的政策服務,如對一些投資項目、業務等給予支持。省政府應將農機補貼直接以農業補貼的方式下發到基層政府,由基層政府給保險公司直接補貼。此外,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提高補貼強度,支持各地試點開展農機保險業務[3]。
(三)創新農機保險經營體制,改革農機保險運作模式
農機保險屬于政策性保險,若商業化經營將導致保險難、理賠難,很多農民對商業性的農機保險都會敬而遠之。一是創新農機保險的經營體制。農機保險不是保險公司一家的事,要由政府、農機監理部門、農機安全協會與農民的共同參與與管理。二是改革農機保險運營模式。如創建政策性保險公司,專門經營相關農業保險業務;或者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營農機保險業務,由政府給予相關補貼。三是積極擴大保險覆蓋面。既要對新農機承保,以后還要逐步把舊農機、小農機覆蓋進來。四是拓寬保險業務范圍。既要加大承保責任范圍,向農民進行相關政策傾斜,還要逐漸把跨省農機作業事故保險考慮進去。
(四)保險公司加大業務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吸引更多的農民投保
一是加大產品創新。如農機機身損失保險和駕駛人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公司應在產品設計時堅持“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在總體保費水平較低的同時,設計多檔費率,由農民自己選擇相應的農機保險。引進無賠款優待制度,對上一保險年度不出險的農民給予費率優惠,對出險次數較多的則上浮保險費率。二是加快理賠效率。實行救援先行、補償跟進,市、縣兩級農機監理所、站初步定損,相互協作、互助監督的管理機制。三是采取通融賠付方式。作為政策性的農業保險,為鼓勵農民積極參保,在一定程度上向農民進行政策傾斜,保費少,賠付高,讓農戶實實在在體會到參保的優越性。四是加強相關崗位專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管理體制,對省內各縣市區農機服務及保險服務人員進行不同崗位和不同內容的業務培訓。五是開展防災防損服務。由專人深入鄉村,配合相關部門在農閑季節對農戶進行農機技術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學習,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減少農機事故損失[4]。
(五)完善農機監理工作,強化保險運營組織的建設與管理
省級農業部門要解決農機保險所要依據的法規問題,引導險企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制定農機保險條款,使農機保險向法制化、規范化方向發展。要求農機部門嚴格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促進農機保險工作的開展。強化與公安交警、安監等部門的密切合作,聯合開展鄉村道路及重點區域農機安全監管,有效消除農機安全隱患。強化為農服務措施,組織開展農機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及現場急救知識培訓,提升農機救援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農業保險基層運營組織的建設和管理,設立專門的服務機構,為農戶提供咨詢、投保、理賠等一條龍服務。嘗試啟動省市縣三級農業保險的聯保機制,擴大統保范圍,擴大承保面,增強經營機構抗御和分散風險的能力,實現農機保險與安全管理、風險防范、損失補償的結合[5]。
(六)健全農機保險相關政策,提供法律保障
農機保險的推行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發達國家一般都制定比較完善的法規,對涉農保險的組織協調、政府補貼、再保險辦法、保險責任以及理賠辦法做出詳細的規定。我國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法》,明確政府的職責。一是明確政府監管政策性農機保險經營者的職責,保證農機保險的正常開展,穩定保險市場秩序。二是明確政府對農機保險的支持措施,如財政補貼方式等。三是盡快出臺相關法規,明確建立監管協調機制,促進農機監理部門與保險監管部門的協調發展,防止出現監管空白。從法律的高度去規范、引導農機保險的各個層面,做到有法可依,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3]。
參考文獻:
[1] 楊超博.農業機械保險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職業技術,2012,(7).
[2] 譚靜.論農村合作經濟的農機保險模式選擇[J].農村經濟2015,(8).
[3] 劉永剛.芻議黑龍江省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互動機制的建立[J].黑龍江金融2014,(5).
[4] 行學敏.陜西省農機行業大力發展農機安全互助[J].中國保險,2011,(4).
[5] 劉永剛.增強保險發展的可持續性——以黑龍江省為例[J].中國金融,2014,(5).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