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勛
摘 要:經過多年來全體人民兢兢業業的努力積累,民間資本已經積蓄了雄厚的能量。然而,隨著國際出口大環境的紛擾、衰退,以及各國量化寬松策略的實施,國內利率水平逐年走低,民眾的儲蓄存款意愿下滑,若欲投入實業經營,毛利率又不高,結果就是民間游資充斥。因此,不如趁此機會引導其發展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以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以此作為經濟轉型的先鋒。
關鍵詞:民間資本;社區金融;一行三會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169-02
民間資本在資金融通的供給活動中的角色伴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文明的演進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以來,從最初資金稀缺的金融壓抑,到民間資本積累雄厚,自行沖擊各種有利可圖的突破口現狀來看,僅僅采用壓制的做法已無法堵住這股能量對利潤的渴求,與其壓抑,不如疏導。將雄厚的民間資本轉移到準銀行類金融機構的業務和企業主體,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方向,也是各類主體轉型與騰飛的好機會。
一、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的經營范圍
既然政策規定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主要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這些股東或出資人絕大多數來自社區,對社區居民的金融需求知之甚深,對這些資金需求者的信用水平和償債能力也容易掌握,可以更有效率地克服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只要相關主管機關在一定范圍內放開經營范圍——亦即法無禁止即許可,或是分若干個放開階段,每個階段的放開內容明確、細致,而且逐漸松綁,則社區類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品種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創新研發,以推出滿足各類資金需求主體在期限和價格上的特色產品。所以社區類金融機構的經營范圍可以是但不局限于以下類型。例如:最高信用等級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汽車、廠房、機器設備的動產抵押貸款;固定職業、穩定收入者的信用貸款;銀行信用卡貸款;其他兩人以上或家庭成員互相信用擔保的貸款;社區成員相互聯保貸款等。
現有的商業銀行也可以從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社區銀行建設和改善社區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立足現有客戶總量,增強多渠道的服務和渠道之間的互動,通過設計更好的產品交叉銷售,增加網絡(或手機等電子載體)業務,改善客戶體驗,提升渠道產能,提高現有客戶盈利貢獻度。
展望未來,城市化、社區化、老齡化將是未來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社區和社區集群將成為廣大城鄉居民和小企業的承載主體,也是社會財富的聚寶盆,發展社區金融不僅是各家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也將是其努力創新金融服務的動力源泉。與此同時,從投入產出分析的角度以及美國社區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發展社區金融的核心理念應該是“便民、利民、惠民”,現有商業銀行在做到ATM網點渠道不斷擴張的同時,關鍵是要做到服務模式符合用戶的效益與獲利的需要。
二、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的經營模式
既然是扎根基層、立足社區,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就應該因地制宜,按人口規模和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組建以下三個層次的市場區隔。在配套的經營模式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在合規經營管理的目標下允許一定程度的創新。
對村鎮社區金融服務來說,確保小額現金提供與周轉便利是首要任務,引入所謂的“家戶聯保”制度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而且在信用社不普及或其不愿意設立的地區鼓勵民間資本進駐,設立規模不等的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執行一定的從上至下財政補貼發放措施,期許其成為現有最基層金融機構的競爭對手,更好地推出滿足村鎮社區居民需要、及時高效的金融服務。
對縣城社區金融服務來說,不同規模的縣城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但縣城經濟運作肯定比村鎮經濟來得更加商業化、資金推動化。所以,在縣城社區一級的金融需求中,應鼓勵各類民間資本留在當地進行造血,亦即在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在地制造業、服務業經營的貸款,不輕易轉移到大城市對城市金融服務輸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
對城市社區金融服務來說,人口規模較大且相對集中,加上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活動是其特征。城市社區居民對理財利潤的渴求以及能夠快速吸收媒體信息的敏銳度是三個市場層次中最充分的,加之近年來十分火熱的所謂“互聯網金融”遍地開花,城市社區居民的選擇更加多元化。有些原本只經營互聯網金融的網站平臺,如今為了取得該類居民群體的信任,不惜以直營或加盟的方式開設“實體體驗店”,而原本在互聯網上撮合資金供需雙方的宗旨沒變,只是多了提供信息介紹的渠道,以至于上述各項現有與未來允許放開的業務范圍,在城市社區金融服務領域中的前進速度可以算做是較快的。
三、對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的支持與監管建議
金融的本質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加上金融杠桿的高收益吸引力,許多網絡黑客或詐騙集團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緊盯著金融領域的可乘之機,這其中最可怕、最令人詬病的問題就是金融隱私權的保護出現嚴重缺陷。因此,要想支持民間資本發展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必須嚴密防堵客戶金融隱私資料的外泄與濫用。
在納入征信系統與否的討論中,總結出地方征信系統是一把雙刃劍。該系統做的好、更新及時,可以方便資金供給人對客戶資信等級的判斷,可以更快決定發放貸款的數額與速度;但是在便利資金供給人的同時,對資金需求者來說,也增加了其金融隱私權泄露的風險。為了防止地方征信系統內部客戶的金融隱私權外泄,筆者認為,應該由地方銀監局、人民銀行派出機構進行匹配監管,設置該類金融服務企業預交保證金制度。同時,引入公安局對金融隱私權泄露案件的快速立案偵查、舉證責任倒置等做法,做到事前遏制不法念頭的萌芽。
在“十三五”時期,對金融監管的總體方面必須盡快理順兩大基本關系。
第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做法與“現實”混業產生了較大差距。從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三會的分別組建,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金融體制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然而在現實當中,我們已經看到各種金融集團不斷在混業經營領域快速發展,就連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上也成了混業經營的實體,大型商業銀行可以銷售保險產品已經不是新聞,證券公司開發吸收民間資金的類似銀行儲蓄存款的理財產品也得到了證監會的許可。這說明管理層在既定的框架下仍堅持分業監管體制不變,恐怕是現階段中國金融監管體制之中最大的結構性風險。
第二,要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金融領域中的關系。中央監管機關應當下放給地方政府金融辦一定的權利,把地方基層的民間資本活動、準金融機構、準金融活動的監管權部分交給地方政府協同管理。否則,地方基層就會出現監管真空,在積極熱衷鼓勵發展的同時,不承擔相應的監管責任,導致不能防微杜漸,不能將星星之火滅于燎原之前,待引發連鎖反應之后再行處理早已喪失主導先機。
今后,我國的金融體系運作是應該按照三業分開監管,還是由金融服務局或者金融管理局統一監管?筆者認為,按照業務性質劃分,而不是按照機構大小劃分的雙層監管體制才能較好符合現狀。亦即面對公眾并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全部歸一行三會監管,不吸收公眾存款的社區類金融服務企業都放給地方政府金融辦協同監管;對于全國網絡的小貸公司由一行三會監管,而且登記注冊地的地方政府也應該有一定的監管權。但是,國家應該禁止地方政府直接控股非銀行類的社區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應該當個單純的裁判,退出產權,只負責加強監管,這樣該類機構的風險才不會太大。
Abstract:After years of all the people of dedicated efforts to accumulate,private capital have already saved the abundant energy. However,with the international export environment disturbance,the recession,and all quantitative easing strategy implementation,the level of domestic interest rates decline year by year,people's savings deposits will decline,to put into industrial operation,wool interest rate is not high,result is the folk capital flooded. Therefore,it is bett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ies to build a sound financial order,so as the vanguar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private capital;community finance;one line and three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