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耀
河池地處廣西西北部,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受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廣西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多輪扶貧攻堅,市貧、縣貧、民貧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面對這一龐大、貧困情況復雜的貧困群體,2012年以來,河池市新一屆領導班子緊緊圍繞“重點治貧促發展”的理念,號召全市人民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河池精神,大膽探索“整鄉推進”、整市推進核桃產業、旅游開發扶貧三大整體推進開發扶貧模式,扶貧成效質地飛躍。全市貧困人口從2010年底的162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68萬人,五年減貧9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5年的6164元,年均增長9.94%。
“整鄉推進”模式實現連片特困地區整體脫貧
該市大膽突破零敲碎打的舊辦法,變“點狀開發、點狀發展”為“連片開發、連片發展”,有效整合部門資金,集中力量支持連片貧困的村域、鄉域、縣域整體推進開發扶貧工作,率先在廣西探索“整鄉推進”開發扶貧示范區建設。
大安鄉示范區開發扶貧“整鄉推進”取得顯著成效,該鄉2.1萬多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2978元增長到2015年的5529元;貧困人口從2011年年底的9116人減少到2015年年底的1590人。全鄉在之前形成的糖蔗、桑蠶兩個萬畝產業基礎上,核桃和紅心蜜柚分別從4年前的空白發展到現在的1.86萬畝和1.7萬畝,全鄉農民人均特色優質農業產業面積達到3畝以上,脫貧致富有了可靠的產業基礎。
以此為示范,2014年,河池市在11個縣(市、區)各建設1個開發扶貧整鄉推進示范區,集中推進時間為2年,要求每個示范區資金投入不低于5000萬,重點扶持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風貌改造、職業技能培訓、民生保障建設、生態維系、基層組織建設等7個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市11個示范區共整合資金19.6億元,每個示范區整合資金均突破1億元以上。全市開發扶貧工作的整體效果正在逐步形成。
以核桃產業為引領,整市推進扶貧產業逐步形成
河池山多地少,系嚴重的石漠化地區,石漠化土地比重超過60%。2011年初,河池市委、市政府從本地實際出發,作出了全市推進核桃產業建設的決策。
目前,河池市核桃產業發展有健全的隊伍體系,市級成立了核桃局,11個縣(市、區)都成立領導小組和核桃辦(局),在139個鄉(鎮)成立核桃技術服務站,種植面積200畝以上的村配備1名以上村級技術員。全市核桃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13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216萬畝,新增200萬畝,全市11個縣(市、區)部分核桃已經開始掛果。
為做好產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富硒核桃品牌,2015年11月,河池市與“六個核桃”飲料生產企業—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產業升級、品牌聯合等方面展開合作,建立健全河池核桃產業服務體系,推動河池核桃產業規模化發展;擬建1個核桃產業園區,促進河池核桃產業化合作;打造1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核桃產品品牌,做大做強河池核桃產業。同時,河池市還推進“長中短、新特優”等新型扶貧產業建設,重點發展糖料蔗、桑蠶、蔬菜、食用菌、經濟林、特色水果、草食動物生態養殖、水產養殖、特色畜禽養殖等十大扶貧主導產業。
農旅結合,鄉村旅游成為脫貧新推手
河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屬貧困地區,但生態良好,綠水青山,民風淳樸,民族文化獨特,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巨大潛力。河池市委、市政府立足實情、審時度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積極探索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的有機融合,把鄉村旅游開發作為新時期扶貧工作重點,科學編制旅游扶貧發展規劃,實現旅游與扶貧有效銜接。通過實施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鄉村旅游支撐體系建設工程、標準化示范建設工程、旅游商品研發工程、鄉村旅游市場拓展宣傳促銷工程、人才培養工程等六項工程,不斷優化鄉村旅游環境,拓展鄉村旅游市場。
目前,河池已成功打造了“旅游+農業的農業觀光體驗型、旅游+林業的山水生態養生型、旅游+民俗文化的民族文化體驗型、旅游+新農村建設的生態鄉村閑度假休閑型、旅游+紅色文化的紅色文化體驗型”等五種特色鄉村旅游產品,有效促進了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拓寬了扶貧渠道,開創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企業主辦、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鄉村旅游開發扶貧新格局,形成了“公司+旅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旅游合作社+農戶”、“能人+基地+農戶”、“個體農莊(農戶)”五種鄉村旅游扶貧發展模式。
南丹歌婭思谷鄉村旅游區是“公司+旅游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典范,它所屬的東謀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與瑤里村甘河屯的農業旅游開發合作社合作,一方面解決村民就業100多人;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每年每畝給予租金600元,旅游區域內的農民年均收入從2012年的3250元提高到2014年的12350元。宜州龍珠山莊走的是“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它所屬的廣西巨人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劉三姐鎮小龍村所租土地為基地,一方面吸納90名村民就業,一方面購買當地農特產品用做餐飲的原材料,帶動村民年均人收入從2013年的4000元增至2015年的16000元,翻了兩番。羅城縣懷群鎮倫洞村元蒙屯采取“旅游合作社+農戶”模式。村民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參與劍江天門山鄉村旅游區的經營管理,共享鄉村旅游收益,年人均收入從2011年的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10500元。
2015年河池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40萬人次,收入32.1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3倍和5倍。“十二五”期間,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減少貧困人口7.16萬人。
2015年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國鄉村旅游“百千萬”品牌榜單中,河池市榮獲的品牌數量均位居廣西前列。2015年9月8日,自治區主席陳武在大化調研時,對河池旅游開發扶貧特別是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