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雙玲 謝春紅
百年前,廣東缺糧,江西產糧;廣東產鹽,江西缺鹽。粵贛兩地客家人,揮灑著汗水,用堅實的腳步,踩出一條條鹽糧貿易之路。如今,這些古道已消失得所剩無幾。在平遠縣中行鎮,從鹽布潭至八尺香田坳一段近6公里長的古道,在金穗生態園旅游開發中,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不久前,我們和當地幾位熱心的村民一起,撥開層層茂密的樹林,尋找曾經繁華一時的千年古道。
鹽布潭:
字如其名暗含鹽丁謀生路
說起中行古鹽道,就不得不先說中行。中行鎮的“行”這個字在當地念“坑”,至于這個“行”字為什么這么念,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由于毗鄰江西省,該鎮的邊界貿易自古以來就較為發達,“鹽上米下”也讓中行鎮早在幾百年前就出現了“成行成市”的貿易環境,有人認為,中行的“行”也就得名于此。而說起成行成市的“中行”,便讓人想到了當地的古鹽道。據說,為了挑鹽上江西,挑米下廣東,中行鎮甚至衍生出了“挑夫”這個行當。
中行古鹽道起址為該鎮一個叫鹽布潭的小村落。據說當年從潮州運往江西的鹽和布都要在村里的一個小碼頭進行一次中轉,村也因此得名叫做鹽步潭。
沿著臺階往下走,便可到鹽步潭古碼頭邊。在這個幽靜的竹林邊,一條蜿蜒的小河緩緩地流淌著,不寬的河面讓人實在難以想象以前這里的模樣。據村民易叔介紹,當時鹽巴、布匹等海邊的物資乘著小船逆流而上,運往江西,但由于山高路陡,“鹽布潭”也就成了水路運輸的最后一站,“挑夫”這個行當也就由此而生。“船都是小船,多的時候 四五十艘,近百個挑夫在這里等是常有的。”易叔說,由于時代過于久遠,大家已不知“挑夫”這個行當始于何時,但他們都還依稀記得,在自己的孩提時代,自己的父輩、祖輩挑著擔子在“鹽布潭”等貨、挑貨上江西的模樣。
千年光陰:
古道紅色傳奇故事多
穿越鹽步潭這條古道,千年風流逝去,多處古道已在風塵中廢棄、湮滅,而當年的驛站、當鋪現在早已荒廢,唯有位于金穗生態園內的幾處“石碣路”、“石橋”和兩棵“蒼松”及香火不斷的“祈福臺”,向世人訴說當年的辛酸和曾擁有的繁華……據傳當年兩省古代商人走客以此為中轉地,南北往來人馬必在此短暫休憩,并在兩棵蒼松腳下的祈福臺上香祈拜,祈求上蒼保護平安發財。
園區負責人陳經理告訴我們,園區內一條長四米、寬一米,由三塊花崗巖相砌的石橋就是當年紅四軍經過時為部隊順利通過而架設的。據《紅四軍三次來平歷史回顧》中記載,當年紅軍不僅在平遠建立了革命政權和武裝組織,而且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中行快湖村的張輔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中行、河頭、八尺地方黨組織和工農武裝的主要領導人,1930年遭到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前在獄中曾留下“輔高辭世齡不高,而立年華打土豪;革命事業雖未竟,吾輩努力他年歌”的就義詩。
園區內還讓當地人和陳經理津津樂道的是另一段太平天國的歷史,據說1886年太平天國諸王的最后一個—康王在清兵追剿受傷后,曾在園區的一個古廟療養了兩個多月。在康王廟中我們看到,昔日的廟宇只剩斷垣殘壁,已沒有蹤跡可尋。不過,在平遠相關多處史料中確有太平天國到中行一帶活動的記載,其中太平天國期間康王在中行仲石村留下的摩懸石刻,于1985年12月被平遠縣政府確認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開發:
千年古道有望復蘇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交通逐漸完善,挑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曾經深深印著客家婦女腳印的小道,被苔蘚覆蓋,漸漸湮沒。
所幸,近年來,這段沉睡了近百年的鹽商古道開始蘇醒。在古村落保護和開發聲高漲的今天,與其他地區的很多古村落一樣,中行這條古村逐漸嶄露生機。陳經理說,古道剛好穿金穗生態園區而過,為滿足現代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需求,園區正積極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按歷史文化、生態資源及現狀設置六大功能區進行規劃。其中歷史文化瀏覽區就設立了“粵贛鹽米古道”、“紅軍橋”、“祈福臺”、“太平天國康王療養廟”等,不久的將來可為市民提供一個旅游觀光、訪古探奇、體驗生活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