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述評

2016-05-14 23:33:50徐漢明王玉梅
現代法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改革

徐漢明 王玉梅

摘要:國家確定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法治化的目標,給全面推進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要求。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形成了大批富有見地和成效的研究成果?,F有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從其內容層面主要涉及司法管理基礎理論、司法組織管理、司法人員管理、案件管理以及司法財物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管理制度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是在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爭鳴中以及對司法權運行實際問題的探索中不斷深入豐富的,現有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依法治國的進一步推進,司法管理體制目前面臨著許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其基礎理論研究及制度構建仍任重而道遠。學者須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凝練相關學術觀點,全面了解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狀況,提升研究的深度、擴大研究的廣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望未來研究的方向,為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施機制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DF 8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6.05.15

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圍繞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推進司法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提出多項改革部署要求,成為當下推動司法管理體制研究的重要指針和根本依據。為破解司法管理體制中存在的難題,消除影響司法公正公信、制約司法能力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束縛、保障性困擾的制度積弊,理論界和實務界從理論、制度、實踐層面進行了廣泛研究,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本文擬從司法管理基礎理論、司法組織管理、司法人員管理、案件管理以及司法財物管理等方面,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旨在對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及相關學術觀點做比較全面的闡述,以進一步提升理論研究的深度、擴大研究的廣度,推動該領域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施機制創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司法管理制度,促進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助推“法治中國”建設。

一、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概況從現有關于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相關成果看,理論界對該問題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末以來興起一輪研究熱潮。其研究范圍涉及司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領域的法理、法律以及司法實踐活動中的諸多具體理論、制度及實踐問題,研究成果極為豐碩從中國知網查詢的資料看,截至2015年9月15日,以“司法管理”為主題共有文獻資料800余篇,其中期刊論文397余篇,碩士學位論文64余篇,博士學位論文10余篇。這些文獻數量還不包括司法制改革研究中涉及司法管理的成果。以上數據均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確定。在“中國知網”,用“司法”一詞為關鍵詞可檢索到各類文獻共293806余篇(2015年9月15日檢索)。。綜覽3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其脈絡十分清晰。

(一)理論探究的起步階段

1980年代中后期,以強化庭審功能、擴大審判公開、加強律師辯護等為重點內容的審判方式改革探索,標志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步入了醞釀準備階段。在司法改革的宏大敘事下,司法管理制度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相關理論研究隨之展開,法學界和法律界圍繞司法管理體制建設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產生了少量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江華、王桂五、熊先覺、周道鴦、顧功耘等這一時期主要的研究代表作有:王桂五的《人民檢察制度概論》(1982),熊先覺的《中國司法制度》(1986),江華的《江華司法文集》(1989),顧功耘的《略論司法組織的現代化管理》(1985)、《司法組織與管理理論問題淺議》(1985)、《論司法管理體制改革》(1986),熊先覺的《論我國司法制度的若干基本問題》(1986),趙炳壽的《司法體制改革初探》,周道鴦的《法官法——現行法官制度的重大改革》(1996)等。 。這一時期的司法管理體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司法管理內涵和原則,司法組織管理及其運行原理,上下級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審判權與檢察權獨立行使問題等;少量研究初涉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其研究特點可概括為:其一,司法管理研究處于萌芽狀態,專題性研究成果極其少見,涉獵司法人財物管理的內容更少,而以審判權、檢察權運行機制問題的研究居多。究其原因是,涉及司法管理體制的研究被司法體制改革研究所涵蓋,受其影響和制約,使得這一時期涉及司法管理體制的研究未能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重視。其二,由于這一時期受傳統司法理念與制度模式的束縛,單一審判方式改革的局部探索對司法管理理論創新與智力支持需求的動力嚴重不足,部分研究者雖然從管理學等視角對司法管理意義、司法組織等問題有所關注,但都未把司法管理體制改革這一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納入視野,進行探究,尋找規律,從理論、制度、實踐多維度對現代司法管理體制模式全面詮釋的成果較為鮮見,涉及域外司法管理體制的比較研究更為薄弱。

現代法學徐漢明,王玉梅: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述評(二)理論探究的突破階段

司法體制的發展完善根植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等物質生活條件。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國法治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目標的確定,標志著我國司法體制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1997年至2001年,以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組織形式、全面建立主訴(主辦)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完善司法組織體系,科學設置內設機構,探索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深化司法機關人事管理制度、經費管理機制,提高司法效率和管理水平等為內容的司法體制改革啟動運行;2002年至2006年,以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改革和完善審判管理、檢察管理和司法政務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經費保障制度,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改革重點突破;2007年至2011年,為貫徹落實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戰略部署,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加強司法經費保障四個方面為主要內容的司法體制改革統籌推進。所有這些既給法學界和法律界圍繞發展完善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進行理論創新提供了行動指南、目標任務,又給法學理論研究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更為包括司法管理體制的整個司法體制改革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了參照系,成為帶動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內存動力、外部條件及其智力支持環境,一批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相繼涌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張文顯、王利明、譚世貴、姚莉等這一時期主要的研究代表作有:王利明的《司法改革研究》(2001年),譚世貴主編的《中國司法改革理論與制度創新》( 2003年 ),陳文興的《法官職業與司法改革》( 2004年),姚莉的《反思與重構—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審判組織改革研究》(2005年);賀衛方的《中國司法管理制度的兩個問題》(1997),朱蘇力的《論法院的審判職能與行政管理》(1999),章武生、吳澤勇的《司法獨立與法院組織機構的調整》(上、下)(2000),劉會生的《人民法院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2002),劉青峰、李長軍的《現代司法理念與我國司法管理體制的重構》(2004),譚世貴的《科層制司法管理的問題和出路》(2005),翁子明的《官僚制視角下的中國司法管理》(2008),張文顯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論與實踐進程》(2009),王亞新的《司法成本與司法效率——中國法院的財政保障與法官激勵》(2010年),譚世貴的《中國司法體制若干問題研究》(2011)等。。

這一時期司法管理體制的研究特點主要有:(1)研究堅持“問題導向”。研究者開始關注司法管理體制面臨的困境及其根源探求,并從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透視了我國司法權運行與司法管理模式的現狀,剖析了“司法行政化”“司法地方化”、司法人員“弱職業化”的表征,揭示了困擾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權威運行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根源。(2)注重比較研究。這一時期涌現出諸多比較研究成果,學者們對中外司法管理體制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比較研究,探尋中外司法管理制度運行的一般規律,詮釋各自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及法律文化傳統對司法管理體制傳承發展的制約、支撐及保障作用。也有學者針對理論界學術爭鳴過程中忽視他國司法管理制度生存條件與我國司法管理體制發育發展的土壤差異所產生的制度移植方法論上的一些偏差,明確提醒防止照搬照套、全盤移植的不良傾向,并給出我國司法管理體制創新性轉化的理論模式、制度方案及行動進程。豐富活躍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爭鳴使法學界與法律界達成基本共識,即:世界沒有一個所謂具有“普適性”的以供各國遵循的一成不變的司法管理體制,各國司法管理體制都是與其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的性質密不可分,都帶有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烙印與現實國情的厚重色彩;但在司法管理機制運行層面的方式、方法與立法技術方面,作為人類歷史的傳承與現實司法管理規律的認識實踐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則是值得學習借鑒的。(3)關注司法管理體制構建。大多數研究成果從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管理體制的立場出發,圍繞司法組織體系、組織機構、司法人財物管理等內容進行,學者針對司法管理“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等難點問題,從豐富理論、制度設計、實踐導引層面提出了諸多前瞻性、建設性的方案,形成了一批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具有鮮活理論品質的研究成果。

(三)理論探究深入階段

2012年以來,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則更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隨著包括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司法改革試點由上海等7個省(直轄市)向18個?。ㄗ灾螀^)推進,法學界和法律界對新一輪司法管理體制改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傾注了相當多的心血,開啟了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新熱潮,短時期內研究成果“井噴式”涌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江必新、朱孝清、公丕祥、徐漢明、陳衛東、左衛民、莫紀宏、陳瑞華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公丕祥的《當代中國的審判管理》(2012),彭勝坤的《檢察管理專題研究》(2013),陳陟云的《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研究》(2014),陳衛東的《未來五年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2012),江必新的《域外案件管理改革的借鑒與啟示》(2013),徐漢明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理念—制度與方法》(2014),朱孝清的《對司法體制改革的幾個思考》(2014),莫紀宏的《論我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正當性前提及方向》(2015),陳瑞華的《法官責任制度的三種模式》(2015),左衛民的《省級統管地方法院法官任用改革審思——基于實證考察的分析》(2015),姚莉的《比較與啟示: 中國法官遴選制度的改革與優化》(2015),徐漢明的《論司法權和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的分離》(2015)等。。

這一時期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的特點主要有:(1)成果總量層面。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學科理論研究前沿,從文獻數量看,研究成果呈現“集中式”“井噴式”的態勢從中國知網查詢的資料看,截至2015年9月15日,以“司法管理”為主題的文獻總量分布:1997年至2001年共約280篇;2002年至2006年共約1210篇;2007年至2011年共約2648篇;2012年至今共約3062篇。該數據足以說明2012年以來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成果的“井噴”現象。。(2)研究主體層面。研究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征,學術界和實務界廣泛參與。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不僅是法學界的憲法學者、法理學者、行政法學者、訴訟法學者聚焦的熱點,而且成為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乃至文化學的敏感話題。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打破學科壁壘、理論與實務壁壘,實現了法學與其它學科的融合、法學界與法律界的互動,研究成果呈現迅猛增長的態勢。(3)研究內容層面。其研究成果包括:司法組織體系重構,省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人員分類與員額制管理,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以及司法責任制等新鮮內容。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從包含夾雜于司法體制改革的混合研究范式中,逐步分離成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呈現類型化、集中化、體系化的特點,不少研究成果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空白。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專門性研究成果顯著增多;基礎理論研究引起重視,理論研究的思辨性顯著增強,理論高度逐漸提升;學術界既有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全局性問題的探究,也有對微觀問題如司法人員分類管理、選任程序、司法責任、財物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出現了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4)研究視野層面。研究呈現“高起點、寬領域、多途徑、質量優”的態勢。歷經前三輪司法改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已積累豐碩成果,研究者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中一些問題的認識已漸趨一致。學者們以“問題導向、緊貼地氣、協同創新、引領前沿”的獨特風格,以傳承人文精神、創新思辨的氣魄,以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立場,從總結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著眼,從司法管理體制的基本理論、制度創新、模式構建入手,著力描述推進司法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美好圖景、基本路徑、時間表及行動進程,為其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闊了視野,提供了豐富的智識資源。(5)研究方法層面。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研究者通過組織高端學術會議或實務研討、司法改革試點實證調研、域外司法管理體制比較研究等多種途徑,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學術研究與對策建議相結合等方法,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充分發揮各類研究方法的優長,彌補單一研究方法的不足,力求從不同的方法論視角揭示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多重面相和復雜的內在機理,使研究能更好地揭示其本質規律,為理論建構與頂層制度設計提供科學的研究進路。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呈現“三路并進、成果迸發”的景象,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同時展開,理論研究為頂層制度設計提供理論支撐,改革試點為理論研究提供制度基礎,從而形成了理論研究支持制度設計、制度設計檢驗理論研究、試點實驗為理論研究及制度設計提供樣態資源的規模效應。

二、司法管理基礎理論(一)司法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關于司法管理內涵,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從廣義上說,司法管理指為了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根據司法規律的要求,管理和利用司法資源實現司法目標的活動和過程。其內容涵蓋司法權的配置、司法機關外部結構以及內部行政事務管理等方面顧功耘教授界定司法管理是利用現代科學方法,根據政策與法律,進行計劃、決策、溝通、協調、監督和運用司法組織的人力、物力、財力,做適時、適地、適人、適事的處理,以提高司法工作的效率,發展司法業務,完成司法組織的使命。(參見:顧功耘.略論司法組織的現代化管理[J].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85(1):2-7.);韋群林教授認為司法管理是確定司法管理目標并合理運用各種司法資源,以實現既定的司法目標的組織活動或過程。(參見:韋群林.司法管理內涵的多維考察[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7(6):33-36.)崔衛東教授認為司法管理是指為了實現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根據司法規律的要求,通過計劃、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制約、評價、考核等方法來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組織活動。(參見:崔衛東.案件管理中的問題及其改善路徑[J].法治研究.2013(12):76-80.)。從狹義角度看,司法管理主要指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管理,包括組織管理、人財物管理及審判事務的管理。如:有學者認為司法管理主要涉及兩個領域,一是法院組織和人事的管理,一是訴訟的運行管理[1]。還有學者認為法院管理與“法院內務管理”相通[2]。已有成果雖反映出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司法管理內涵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但對司法管理核心要素的界定基本一致,其可概括為:其一,司法管理是指管理和利用司法資源的活動;其二,司法管理活動是為了保障司法權目標的實現;而有關司法管理構成要素內容的界定則存在細微差別。如何科學界定司法管理內涵尚待研究。目前我國對司法管理理論研究、制度設計與實踐活動三個維度亟需回應的問題是如何去“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從這個維度出發反思司法管理內涵界定,其應當是與司法權相對應,涉及司法機關人事、財務、技術裝備以及其他司法行政事務管理的權力,包含人事管理權、財務管理權、技術裝備管理權及其他行政事務管理權等[3]。

既有成果對司法管理外延尚未有專門界定,僅有部分學者在司法體制改革研究成果中稍做提及。廣義的司法管理涵蓋司法機關的內務管理、司法選擇、法律職業的組織與培訓、司法組織結構、司法權的宏觀配置以及與司法運行質量密切相關的其他因素管理[4]。狹義的司法管理僅指司法機關人財物及審判管理等方面[5,8]。現有研究成果關于司法管理外延界定的不同之處在于,一部分學者界分司法管理外延僅局限于司法機關內部職權配置及其運行機制等;另一部分學者界分司法管理外延既關照司法機關內部管理,又關照司法機關外部相關管理約束機制。司法管理的外延應當從宏觀角度進行界定,司法組織體系、司法職權配置、司法權運行機制、司法人財物管理、相關司法職業保障、職業保護、職業榮譽等范圍 [9]。

(二)司法管理模式

既有文獻資料對司法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從比較法視角展開。域外司法管理模式主要有:“行政型管理模式” [10,11]、“司法委員會管理模式” [12]、“ 司法自治型管理模式” [13]及“外部混合管理模式” [14,15]等類型具體來說,“行政型管理模式”是指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外部分離控制管理,司法行政事務由行政部門管理。以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為代表?!八痉ㄎ瘑T會管理模式”是指由一個獨立于立法和行政機關的獨立機關(一般情況下是司法委員會)專司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歐盟和拉美各國是其典型代表。“司法自治型管理模式”是指司法行政事務如人員、經費、裝備、設施設備等方面由司法機關獨立管理。該模式以美國、俄羅斯、日本為代表。 “外部混合管理模式”是指由行政機關(多為司法部) 和集體委員會(司法委員會) 作為司法機關管理決策權力主體,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司法機關行政事務,該模式以法國為代表。。西方國家的“司法管理”即等同于法院管理,其模式生成是以 “三權分立”的政權結構為基礎,有其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關于我國司法管理模式的設計,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方案:(1)“行政機關管理模式”。即司法機關司法行政事務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法院、檢察院只行使單純的審判權與檢察權[16]。(2)“內部自治型管理模式”。即在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內部構建以審判權、檢察權為主體,以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為保障的“兩權內部適度分離”的司法管理模式[3]84。(3)“司法委員會管理模式”。即設立國家及省級司法委員會,與黨委政法委合署,受中央和省委委托,統一管理省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等司法事務,對外作為國家機構代表國家統一管理司法事務[17]。

已有成果對于我國司法管理模式的研究比較成熟,學者們提供了多種模式選擇。 “行政機關管理模式”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干涉的憲法原則不符,這可能導致行政權極度膨脹,對審判權、檢察權進行干預和控制?!皟炔孔灾涡退痉ü芾砟J健睂S持司法獨立,克服我國司法地方化及司法行政化的問題比較有益,但容易導致司法機關內部的行政化,造成封閉官僚性,影響法官、檢察官的獨立?!八痉ㄎ瘑T會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黨中央對國家各項工作實施統一領導的人大權力機關監督、“一府兩院三委”的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模式,但由司法機關之外的第三主體對司法行政事務進行管理,可能出現司法資源配置掣肘,產生司法保障“時滯”現象,形成不當干擾的一個源頭。以上模式各有利弊,采用何種模式需要在將來進一步研究論證,其制度設計既要借鑒域外有益經驗更要立足于本國國情。

三、司法組織管理研究近年來,圍繞司法職權科學配置及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有序運行,學者們高度重視司法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一)司法組織管理比較研究

學者對域外司法組織管理概況進行了介紹、比較分析及借鑒思考。域外司法組織主要有“聯邦制”和“單一制”等類型[18]。在“聯邦制”國家,其司法組織分體系設置,司法權在聯邦與聯邦組成單位之間發揮著特殊的調節作用,司法組織的設置要求保持司法權的獨立性。在“單一制”國家,司法權由國家統一行使,司法組織相應地自上而下分層級設置,其司法組織設置內含著對司法公正的要求[19]。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共性,即無論是單一制國家還是聯邦制國家,司法權始終由中央統一配置,遵從司法權統一原則,司法區也保持著相對于行政區的獨立性等[20]。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司法組織設置上所具有的共性值得借鑒。

(二)司法機關外部管理

司法組織管理包含外部管理和內部管理兩個方面。既有研究成果重點關注了以下問題:

1.司法機構設置

為解決我國“司法地方化”問題,有關司法機構設置的模式設計主要有:“雙軌制”[21]“重劃司法區”[22,23]及“跨行政區劃設置” [24]等 “雙軌制模式”是指建立中央和地方兩套司法審判系統,中央法院系統設最高人民法院、上訴法院和初審法院,其經費由中央財政撥付,法官由中央任免。地方法院系統由高級法院、上訴法院和初審法院組成,經費由省級財政統一撥付,法官由地方政府任免;“重劃司法區模式”是指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劃定獨立的司法區,按司法區設置高級法院、高級法院分院,大司法區內劃分小司法區,設中級法院、中級法院派出機構,將基層法院改造為簡易法院,實現法院的跨地區設置;“跨行政區劃設置模式”是指設置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檢察院,這也是本輪司法改革提出的方案。?!半p軌制”在協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和我國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不符合。“重劃司法區模式”則容易造成司法機構設置復雜,管轄權劃分重疊,相對于我國民眾本身法律意識較為薄弱的現狀,會給民眾帶來訴訟不便等問題,而且會帶來司法成本投入的大量增加,可行性有待考量;“跨行政區劃設置模式”的初衷是克服司法管轄區與行政區劃完全重疊影響和制約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的諸多弊端,完善現行司法組織機構設置體制,推進現代司法組織體系與司法能力現代化建設,但這一模式的推行須建立與之配套的司法人財物管理制度。因此,司法機構設置的具體設計需從制度安排的科學化、結構化、層級化及體系化層面考量。

2.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

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改革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焦點。新一輪司法改革明確了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模式。關于省以下人財物統一管理模式的具體設計,有學者主張在中央和省級成立國家和省級司法委員會,與黨委政法委合署辦公,對外作為國家的一個機構,由該機構負責管理該省司法機關的人財物[15]102。 有學者主張統一由省級黨委政府實施,構建省級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由省級黨委政府統管、司法機關上下協管體制的管理新模式[25]。也有學者提出省以下人財物統一管理須實行人財物管理與司法業務相分離,人財物具體管理與人財物決策相分離,并引入相對中立的社會性機構參與管理的機制;在經費管理上由省級財政部門和省級法、檢機關行使建議權和日常管理權,省級人大權力機關行使決策權[26]。

以上模式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檢討的是,“垂直管理模式”在我國曾一度施行,因“水土不服”被取消,考量重新啟動恢復這一模式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尚不具備,且“司法行政化”風險會進一步加劇,因此該模式尚無生存發展的制度土壤及其制度環境空間。“省以下人財物統一管理模式”的制度設計具有社會客觀物質生活條件的支撐及其試點經驗,但可能有司法機關內部行政化強化的預期風險,且易導致法院審級制度形同虛設,審判權、檢察權的獨立性遭到侵蝕,下級司法機關對上級司法機關的依附性將可能強化而有悖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初衷[28]。因此,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模式的制度設計須關照司法機關內部“去行政化”問題,防止上級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壟斷導致司法權運行異化。

(三)司法機關內部組織管理

司法機關內部組織管理是指依據憲法、法律所進行層級組織體系、職權配置與運行程序體系的制度安排及其管理活動。我國司法內部組織管理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化問題,主要表現為:上下級司法機關之間行政隸屬色彩濃厚[29,31];司法機關內部機構設置等級化,內設機構之間的職權界限不清晰,職能交叉[32,34];法官檢察官等級化,法官檢察官都被納入一種行政等級化的控制體系之中等[35]。

既有研究成果對司法機關內部組織管理完善從多維度展開。在內部職權配置維度,有學者認為司法機關內部司法權與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混同是導致司法行政化的主要原因,應當明確司法權和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的不同屬性、功能、地位和運行機制,實現兩者的內部分離[3]97。在內設機構改革維度,有學者認為,我國法院內設組織應區分審判職能與管理職能,行政管理組織的職能須從行政管理徹底轉向為審判活動“服務”,取消業務庭的行政職能,削減法院內部的行政職務,將執行事務從法院系統內部剝離[35,37]。檢察機關內設機構的改革應當遵循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保障檢察官相對獨立行使檢察權的原則,依檢察院層級分別設置內部機構[38]。在司法組織管理方式維度,有學者提出我國現行的司法組織管理是一種科層制管理,須區分審判組織和司法行政管理組織的不同,審判組織的管理需要去科層化,而司法行政管理組織則要加強科層化[39]。

司法組織管理問題研究較為成熟,成果豐碩,內容涉及面廣。既有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法組織管理的實踐,既為司法管理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又為司法組織管理制度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持。部分研究成果運用公共管理學、現代組織學等交叉學科理論,對司法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一些頗具前瞻性的建議和較為深邃的理論思辨,成為現代司法管理體制理論創新中不可或缺的智識資源。

四、司法人員管理我國對司法人員管理,一直實行與普通公務員相同的“行政等級制”管理模式[40]。既有成果圍繞司法人員管理的基礎理論、歷史演進、中外比較與司法人員管理類型、傳統司法人員管理模式的弊端、現代司法人員管理模式構建,尤其是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責任制等問題展開研究與爭鳴。

(一)司法人員管理比較研究

域外司法人員管理比較研究的文獻較多,觀點較為統一。學者們一致認為西方國家的司法人員專業化、職業化管理歷經較長的發展階段,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加快推進司法人員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建設達成共識。學者認為,域外司法人員管理通常要求較高的職業準入條件,規定了嚴格的遴選與培訓制度,設置了完善的職業保障措施。如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司法人員薪酬標準、結構均優于普通公務員,薪酬構成多樣、晉級提檔周期短、跨度大[41,43]。由于各國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特殊性與司法文化的多樣性,各國(地區)司法人員管理在職業準入、選任晉升、職務等級、職業保障、職業保護、職業榮譽、倫理規范等方面均存在差異[44] 。

(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是推進司法人員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關鍵。圍繞破解影響和制約司法能力提升的體制性障礙,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的研究形成了一致意見。研究者認為,司法人員管理存在職級、崗位、考核評價、工資福利待遇諸多方面的混同問題,須從整體上優化司法人員分類管理[45-47]。既有研究成果對司法人員類型化的觀點趨于一致,即:司法人員類分為法官檢察官、審判檢察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這三類人員管理須遵循獨自序列垂直發展,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化、制度化的分類管理體系和模式[48-49]。

研究者所涉司法人員分類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是:其一,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有學者通過調研提出,目前我國一線法官的員額實際比例大約為30%,與改革試點確定的員額大致相當,改革目標確定的員額比例較為合理[50]。也有學者認為,員額比例應根據司法級別管轄實行有區別的數量匹配,法官員額33%并非絕對,對于基層法官的員額可以適當放寬,對于高級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員額可以適當限縮[51]。還有部分學者提出目前審判輔助資源配置不足將是制約司法改革的障礙,應綜合考慮崗位職責、司法辦案量等因素,逐步減少法官員額,增加司法輔助人員員額[52-54]。其二,司法人員單獨職務序列。法官檢察官實行單獨職務序列是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其制度構建與推行刻不容緩。已有研究成果對其重要性進行了諸多描述,但缺乏具體可行的制度設計。針對目前司法人員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等級化問題,研究者認為司法人員單獨職務序列須實行司法職能與司法管理職能分離改革先行,并遵循司法規律有序推進,以保障法官檢察官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為目標,科學設計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其三,司法輔助人員管理。司法輔助人員的職能、權限和責任的定位,及其與員額制法官之間的權責利界分標準,是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并使之有效執行的關鍵。有學者提出法官員額定編后,助理審判員的安排以及其他利益沖突會對審判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建議將法官劃分為審判法官和初審法官兩種類型,并設置相應的遴選標準,其中前者主要負責審判業務,后者處理程序性問題和一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簡易案件類型,避免對助理審判員“一刀切”式的改革[55]。也有學者提出根據具體職責是否需要相應的司法專業能力,可以把審判輔助人員分為兩類,一類從事具有相應司法技術含量的審判技術性工作,另一類則從事無需司法技術要求的純粹審判事務性工作[52]39。

(四)法官檢察官選任

為實現法官檢察官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學者們對法官檢察官選任制度進行了廣泛研究,其關注焦點是:其一,任職資格。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法官檢察官準入門檻過低,選任機制不科學,應當提高法官檢察官任職條件,并配以相對寬松的事后管理和監督[56-57]。還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的法官選任機制表現出對競爭化的偏好與“迷信”,未來我國法官選任機制應在省級統籌選任的前提下兼顧地方差異,以測試候選人的業務能力為核心[58]。其二,遴選制度。法官檢察官遴選研究集中于遴選組織及遴選程序。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遴選機構需要具備獨立性、專業性、多元化特色[59]。遴選程序應強調公開、公正[55]39,其具體程序設計較為多樣,如有學者提出“有限集中、分層授權”方案[60]。目前法官檢察官遴選程序制度設計尚未形成較為一致的觀點,須進一步研究探析。其三,培訓制度。研究者認為現行法官檢察官培訓制度存在諸多問題,應建立一體化的國家司法官學院,法官檢察官人選必須經過國家司法官學院的任職培訓,培訓合格才能任命為法官檢察官[61,62]。現有研究成果對我國司法人員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必要性、內容及路徑等進行了分析與展望,為更深入研究提供了改革思路。

(五)司法人員職業保障

司法職業保障存在的問題是學者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其一致觀點是須加強司法職業保障制度的完善[63]。有學者認為應從中國實際出發,參考聯合國對司法制度的要求以及國外的成功經驗,構建我國司法人員保障制度[64]。有學者提出應盡快完善司法人員的履職保護機制、職務序列和薪資制度,推進司法人員管理體制的整體改革[65]。有學者進一步提出要加大司法職業保障的力度,一方面司法任職年限應該逐步放寬到終身任職;另一方面司法人員應該享受比相同工作年限的政府公務員更高的工資待遇[33]27。還有學者認為,應當建立省以下“相對均等化”的司法職業保障管理體系,即:以基層審判檢察人員工資、津貼、醫療、住房等“相對均等化”保障為基點的職務序列及工資福利保障體系[17]42 。

(六)司法責任制

司法責任制是新一輪司法改革的熱點問題,法學界和法律界給予了高度關注。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關注責任追究的范圍、責任認定構成要件等方面。有學者提出,完善司法責任制主要是實行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和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并建立對已辦結案件的定期抽樣檢查制度、懲戒委員會及投訴審查制度[66]。關于責任主體的認定,有學者提出,應當劃清權限范圍,建立辦案人員權力清單制度,實現合理授權,合理分配責任[67-68]。關于司法責任的認定,學者們認為應嚴格責任成立條件,是否構成錯案依然要從主客觀等方面來判斷[51]73。還有學者提出,應吸收結果責任模式、程序責任模式及職業倫理責任模式這三種模式的合理因素,從裁判結果、訴訟程序以及職業倫理三個方面對法官責任制度進行重新整合[69]。有關司法責任制的研究觀點差異較大,須從體系化層面深化。

司法人員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貫穿于司法體制改革的始終,既有研究成果不僅數量豐富,而且涉獵范圍甚廣。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司法人員管理相關研究更加細致化、具體化,制度完善逐漸轉向關注體制性障礙,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司法責任制等影響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的深層次問題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但當下對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仍處于試點階段,未有成熟制度生成,且遭遇不同阻力。因此,研究須密切關注制度設計的可行性,須關照“理論準備”不足所帶來的改革措施與改革效果背離的實際問題,須及時總結試點改革經驗,進行理論反思,為司法人員改革提供正確的理論支撐和智識資源。

五、司法案件管理(一)司法案件管理基礎理論

司法案件管理是合理有效利用司法資源,降低訴訟成本,保障司法公正、廉潔、高效的重要載體[70-71]。國內有關司法案件管理的理論研究興起于1980年代,隨著該項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視點逐漸由關注司法案件管理價值向管理模式等領域拓展,由構建現代司法案件管理模式及其運行機制向關注推動司法體系和司法能力現代化轉化。其研究不乏呈現學術爭鳴與理論交鋒的態勢。

1.管理模式

研究者們以比較研究視角,梳理總結了域外兩大案件管理模式,即“管理型司法模式”及“集中化審理模式” “管理型司法模式”強調案件管理人的作用,要求從立案到開庭的審前程序應在法院指派的案件管理人的控制之下,以提高效率、縮短時間、降低成本,以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英美法系國家為代表;“集中化審理模式”強調國家集中化審理,指的是通過庭前的工作使正式的庭審活動順利進行,達到縮短訴訟時間的目的,以德國、日本為代表。。前者以英美法系國家為代表,后者主要存在于大陸法系國家[72]。有關我國司法案件管理模式,學者們通過梳理司法實務,提出我國的司法案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位一體管理模式”[73]“全程系統管理模式” [74]“綜合性分類管理模式” [75]及“網絡化矩陣式管理模式” [76]等具體來說,“三位一體管理模式”是指以統一指標體系為向導,案件流程管理、質量管理、司法績效評估“三位一體”的案件管理工作格局;“全程系統管理模式”強調以司法公正與效率為價值目標,以司法工作為服務對象,在尊重司法規律的基礎上對立案、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提起公訴、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執行、審判監督、執行監督等環節進行一體化整合,將系統優化與全局一盤棋的司法管理理念滲入到訴訟過程每一個環節,強調整體與局部系統管理、全面管理與周到服務并行不悖、互相街接;“綜合性分類管理模式”則是指由審判委員會、檢察委員會的宏觀指揮權、案管辦的中觀樞紐權、院長、檢察長、庭(處、科)長的微觀指導權所組成的全面、綜合的管理模式;“網絡化矩陣式管理模式”是指案件管理機構通過實施源頭控制、動態監督和全程管理,把住案件進出口關,把橫向單一線性的管理變為縱向集中統一管理,把扁平化的管理變為網絡化矩陣式管理,實現對案件的流程監督和全面監控。。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案件管理模式研究頗多,但涉及司法案件管理模式構建的理論描述則呈現思路不夠清晰,模式設計較為泛化,對司法實務不具有前瞻性、引領性。這些都表明未來研究須從司法管理體制的宏觀角度把握,既要有助于推動司法體系和司法能力現代化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又需注重頂層制度設計,使之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管理內容

有關司法案件管理內容的研究起步較晚,以致尚未形成成熟理論。學者們在司法案件管理內容的涵蓋、類型化等基本問題上爭論較大,但研究者對司法案件管理的對象是涉及審判檢察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達成了一致[77-78]。有關司法案件管理內容的規定尚未規范化、制度化,其根源之一受制于司法政策的宏觀指導的替代與等同影響。不同時期司法政策,雖然對司法案件管理一直起著導向性、引領性作用,但不能替代和等同于司法案件管理自身的系統性、嚴密性、規范性及其科學性。這給當下司法案件管理模式研究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諸方面都提出了急迫要求。

(二)司法案件管理比較研究

域外國家司法案件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型”和“集中化審理型”兩大模式[72]8。奉行當事人主義模式的國家(地區)比較注重司法案件管理制度的構建,崇尚職權主義模式的國家(地區)對于司法案件管理的構建則相對滯后。英美法系國家司法案件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當事人對訴訟程序的操控,避免當事人對訴訟程序權利的濫用,是對當事人主義的矯正和彌補。其制度設計強調加強法官訴訟運行的管理權,程序和規則不僅約束法官,更約束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訴訟主體產生導向性,促使各訴訟參加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正確行使程序權利,防止訴訟權利的濫用。域外國家司法案件管理制度給我國的啟示有:創新和加強訴訟流程管理,使偵查、起訴、審判、執行流程管理日趨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強化程序監督,通過分工負責、有機銜接、協調配合,強化司法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案件質量和司法效率等。

(三)司法案件管理體制改革

梳理既有成果,研究者認為我國對司法案件管理制度性質定位不準,管理過程存在輕規范、輕程序的傾向,案件管理信息化建設滯后,案件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獎懲機制難落實,倚重領導對個案把關的傳統管理方式亟待改革完善[79]。有關司法案件管理體制的改革完善,有學者認為應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域外國家有益經驗,構建司法案件管理制度時應避免行政化,重視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賦予當事人選擇權,完善審前程序,使之系統化、規范化[72]11。有學者從法院審判管理的角度提出,審判管理權是帶有司法特性的準行政管理權,審判管理權與審判權是服務與被服務、制約與被制約的關系;審判管理改革的關鍵是將審判管理職能與審判職能逐步分離,使審判管理回歸本位,并賦予其新的內容,從制度上保障審判活動規范運作和審判權正常行使[80]。還有學者提出應審慎處理案件質量評估體系與司法機關評先創優的關系,變案件管理關注提高辦案速度為提升案件品質[81]。

當下司法案件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來自于實務界,既有成果對案件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全面剖析,取得了斐然成績。但考察司法案件管理制度的實踐運行,不難發現隨著司法案件管理制度的推進,與管理相伴而生的“行政化”問題也愈益嚴重。研究的重點應著眼于合理規范案件質效評估,制訂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袪除案件質效評估的行政化色彩,構建良性的以案件質效評估為核心的外在案件管理制度,實現權利與義務對等,權力與責任統一,使案件管理回歸其應有功能,保障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

六、司法財物管理(一)域外司法財物管理制度比較研究

既有研究表明世界各國司法財物管理模式各有不同,學者們通過梳理分析域外國家司法財物管理制度,總結其模式主要有:“司法機關自行管理模式”“司法委員會管理模式”“司法行政機關管理模式”及“政府管理模式”[82]。縱觀各國司法財物管理制度可以發現,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盡管其立法權與行政權在中央和地方之間進行了比較清晰的劃分,但其司法權無一例外地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不容地方染指。為確保國家司法權統一,這些國家在司法機關經費保障體制上都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司法經費由中央預算(聯邦制國家由聯邦和州分別預算)單獨列支,經費充足,司法經費在財政支出中占較高比例等[83]。 這對改革完善我國司法財物管理體制具有借鑒意義。

(二)我國司法財物管理體制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機關人財物保障一直實行“分灶吃飯、分級負擔”的體制[17]38。司法機關設置和行政區劃相對應,司法機關財物管理以地方黨政部門管理為主、上級司法機關管理為輔,地方司法機關的財物保障依賴于地方,受制于地方,司法權易受地方干擾[6]4。為破解司法財物保障“分灶固化”的弊端,實務界和理論界提出 “垂直管理模式”“國家統一管理模式” [70]136“‘二步走模式”[84]等改革建議。新一輪司法改革背景下,既有研究主要圍繞“省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的試點改革方案展開。在有關省以下司法機關財物統一管理模式設計方面,有學者認為,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財物統一管理,應根據我國司法管理的實踐、借鑒國外經驗進行制度設計,無論采用哪一種模式,均應在管理委員會之下成立管理局,負責執行管理委員會做出的決策。不同模式各有利弊,應當在經過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加以普遍推廣[85]。在有關司法經費預算方面,有學者提出由法院檢察院自行制作司法預算,報省級法院檢察院的司法預算委員會審核后,統一向省財政部門提交,預算審核通過之后,由省級財政直接下撥經費[86]。有關司法機關經費保障方面,有學者則提出建立“相對均等化”的經費管理制度[3]101。有學者提出經費保障要兼顧靈活性,一是要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承認差異;二是要“提低填谷”,堅持“不低于現有標準”原則[27]90。也有學者提出司法人財物管理模式的改革應當分階段推進,把省以下各級地方法院收繳的訴訟費和檢察院收繳的罰沒款統一上交省財政,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款也統一劃撥給省級財政,由省級財政統籌保障地方法院檢察院的經費[87]。

既有成果圍繞司法財物管理模式、司法預算及司法經費保障等問題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和總結,方案設計較為細致全面,但仍存在較大爭鳴,有關經費保障的制度設計如中央與各級地方司法經費負擔的分配方案等仍須考量。法制統一的表征之一是司法權專屬國家。因此,司法財物管理應當以維護中央司法事權的統一性、權威性為基點,以保障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為目標,改革現行司法財物“分灶吃飯”的保障體制和財物管理體制,構建符合司法管理制度性質特點,確保司法權公正高效行使,維護中央司法事權統一的現代司法財物管理體制。

七、研究狀況的簡要評述及展望(一)現有研究狀況評述

綜觀我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研究時段層面,其貫穿了30年來整個司法體制改革過程,研究成果非常豐碩,這些成果中既有理論梳理,也有實踐總結,有力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研究廣度層面,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研究深度層面,不少研究存在重復性,這使得中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深入性有待加強。應梳理現有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成果,以新視角、多維度、高層次等方面來審視既有研究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尋求深入研究的對策和有效的實施路徑,以實現研究的突破與創新。

1.研究內容層面

目前我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內容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科學性。既有成果涉及司法管理制度的內容仍然裹夾在有關司法改革或者司法體制改革研究的文獻之中,常常被海量的司法體制研究信息所淹沒而難以尋覓;有的以司法體制改革的一般正當性、合理性、必要性、目標任務及實施路徑替代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對象與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專門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研究,呈現出“南橘北枳”的研究圖景,成為當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所涉內容的研究創新不足的根源之一。(2)基礎理論研究仍顯薄弱。有關司法管理體制基礎理論一般涉及司法管理的內涵外延、性質地位、價值功能、歷史演進、域外比較,模式分類,學理支撐,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流學術爭鳴等。它回答的是司法管理理論及制度產生發展完善的正當性、合理性、可行性;司法管理的邏輯結構及其體系;司法管理同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社會管理之間的聯系及其差別;司法管理的歷史演進與現實發展一般規律與特定條件;從而張揚其作為一門相對獨立司法管理科學的系統性、科學性、現代性,為司法管理制度安排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支撐,抑或為該項制度安排的現實表達或者制度模式重構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它優先回答如何界分和處理同司法體制及司法權運行既密不可分、又具有差別性的關系,從而在理論上界分司法體制作為“屬”的范疇、司法管理體制作為“種”的范疇決定著兩者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揭示兩者具有相對同質性。另一方面,由于司法管理體制的下位范疇及其從屬地位,決定其與司法體制具有相對異質性。對于這些基礎理論問題目前學界大多尚未涉足,以至于涉及證成司法管理體制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基礎理論研究,成為當下亟待回答的重大課題。(3)頂層制度設計不夠。已有研究缺乏從完善國家司法權配置結構、保障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進行系統研究。一些改革方案要么不問中國國情全盤照抄照搬“西式”司法管理模式,企圖通過“嵌入式”的實施路徑全盤改造和替代中國現有的司法管理模式,其“水土不服”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是不能不顧及的。有的改革方案要么對域外一些相對成熟的立法技術、制度規則一味排斥,拒絕通過“創新性轉化”為頂層制度設計中可以吸收容納的成份,要么不堅持“問題導向、緊接地氣”,實時捕捉基層司法管理體制試點改革的新思想、新經驗、新方法,善于通過“創新性發展”提升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改革設計方案,從而避免改革方案的“破碎化、低層次”、使今天的改革設計方案成為明天改革的對象。(4)研究成果適應性不足。當前的研究成果適應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許多研究以對法院檢察院系統管理體制改革的局部探索樣本分析替代國家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整體分析,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司法機關的特殊性考慮不夠,不能全面考察和解釋現實司法管理體制的深層次結構、豐富內容和固有頑疾,制度改革建議僅停留在抽象框架層面,既缺乏改革整體布局的規劃,又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實施路徑,一些方案存在“空中樓閣”現象;部分抽樣調查僅僅選取東部地區某些試點樣本,或者選擇某個經濟社會物質高度發達的城市樣本作為司法管理體制運行的參照系,而沒有選取中部、西部經濟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基層司法管理體制運行的樣本,使這些參照系樣本在全國范圍內僅僅具有個案樣本性質,而不具有代表性、可比較性及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參照性,其解讀或企圖引領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實踐的不良后果之一,則常常呈現出經濟學上被描述并表現出的“邊際效用遞減”現象。

2.研究方法層面

既有成果存在著研究視野不夠開闊,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實證研究比較研究重視不夠等問題,表現為:(1)交叉學科視野缺乏。當前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研究大多以法學學科理論為支撐點,寡有綜合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多學科理論融通的視角,且大多研究停留在單一學科視角的現狀描述與“理論胡同”層面。因此,需要強化運用交叉學科理論,進行多視角、多維度的交叉透視研究,以增強研究成果的系統性。(2)實證研究方法不足。目前的研究方法中鮮有深入實地調研并對各地試點改革模式進行類型化歸納總結提煉的研究。不少定量研究樣本設計的典型性與普遍性關照度、綜合性與系統性的關照度不夠,有的實踐模型往往對整體性、全局性的司法管理體制改革起到一種誤導的效應。因此,需要強化運用抽樣調查、數理模型、指數評估等方法研究,以增強研究成果的創新性。(3)比較研究方法不夠。國外有比較成熟的司法管理模式,有的研究成果沒有很好地利用比較研究方法,部分文獻雖提及國外法院管理模式與理論的分析、借鑒、吸收、研究,但不大注重挖掘生長與成就這些理論范式和實踐模式背后的物質文化根基,有的鮮有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借鑒研究。因此,需要強化運用歷史比較、域外比較等研究方法,以增強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二)展望: 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新課題

我國司法管理體制的改革完善呈現漸進發展的特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管理制度的認知與評判,是在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爭鳴中以及對司法權運行實際問題的探索中不斷深入豐富的。理論探索和爭論是永無止境的,已有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隨著依法治國的進一步推進,司法管理體制目前正面臨著許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其基礎理論研究及制度構建仍任重而道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未來研究應著力于:

1.研究理念創新

堅持研究的基礎性、整體性、系統性,是司法管理體制研究的基本要求。深化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需要理念創新,注重把司法管理體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范疇研究,使之既同司法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及其政治體制改革相匹配相協調相呼應,又形成其自身相對獨立的全新理論體系。唯有從構建科學完備的司法管理基礎理論、制度體系、運行機制、保障條件和政策環境支撐的系統研究出發,才能構建相對獨立的司法管理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才能為深化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完善司法管理體系、提高司法管理能力,推進司法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智識資源,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2.研究內容創新

既有成果雖對司法管理體制中些許重大問題認識漸趨一致,但有關司法管理體制的具體制度設計及改革試點方案仍爭議較多。司法管理體制研究內容的未來突破點是:

(1)司法管理基礎理論。基礎理論研究是制度構建的靈魂。司法管理基礎理論研究應圍繞如下問題展開:其一,司法管理權內涵外延的界定。通過深入研究,詮釋司法管理權的內涵外延,性質定位;描述司法管理架構,司法管理權能結構等。其二,司法管理體制歷史演進。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對司法管理體制的歷史考察可以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和反思現行管理體制的成因,并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革路徑。其三,司法管理體系。司法管理體系是司法管理內在資源配置運行的有機系統。它外在表征為司法組織管理、司法人員管理、司法案件管理、司法財物管理等各子系統有機有序的整合,從而構成一個科學完備的司法管理體系。理論上回應它構成的歷史文化傳承要素、內在機理構成核心要素、外在制度環境供給要素等問題,事關該體系形成的合理性、正當性、預期性及其發展完善的目標、路徑和實施機制。其四,司法管理內容。司法管理包含外部管理和內部管理兩個方面。其外部管理涉及國家機構之間的性質地位、職能分工、協調制約等,其制度設置的依據來源于憲法及組織法、司法法等基本法律,其性質在于界分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機構在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中的性質地位、職能分工及其作用。一方面通過外部管理保障司法組織依法獨立、公正、高效地履行職權、彰顯職能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管理制度安排對司法組織及其職權運行過程中有序有效地進行規制、監督、協調和保障,使司法組織體系與權力機關組織體系、行政組織體系、其他司法行政組織體系等形成分工配合、協調制約的有機國家權力運行系統。司法機關內部管理涉及依據憲法法律所進行的層級組織體系、職權配置與運行程序體系,司法人員分類管理與司法責任制管理體系,內部監督制約體系,司法能力與案件質量指標及評價標準體系,司法職業保障、職業保護、職業榮譽體系,職業倫理規范體系等。

(2)司法管理模式。傳統司法管理模式導致了司法機制僵化和司法能力不足,為此,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把司法管理體制改革作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舉措。考察域外國家司法管理模式可以發現,其大多從自身司法制度、法治文化及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模式及運行方式,其管理方法與立法技術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當下,有關我國司法管理模式的構建,法學界、法律界提出諸種方案,這些模式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能否根治“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的弊端還有待觀察。因此,須及時關注總結司法改革試點經驗,以開放的視野借鑒吸納域外國家司法管理體制有益經驗,深入探討構建符合司法權運行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現代司法管理模式。

(3)司法機關內部權力配置。當下我國司法機關內部存在著權力性質定位不準確,權能混同,權力行使主體、職能界區不清晰,運行機制不健全、考核評價體系模糊等問題,特別是現行司法權和司法行政管理權的性質定位不清晰,運行程序混同,這嚴重影響和制約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成為影響公正高效司法的重要因素。因此,須厘清司法機關內部權力構成、準確定位權力性質職能,構建司法權權力約束體系,揭示司法權運行規律,科學設計保障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制度模式、運行機制以及司法公正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等。

(4)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我國司法地方化和司法行政化問題歷經多輪司法改革仍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仍缺乏相關科學的人財物制度保障,現行司法管理體制不符合司法權運行規律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傳統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保障完全受制于行政機關,導致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依賴,客觀上形成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依附關系。適時關注總結省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使之成為試點的理論導引,推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防止司法權地方化,保障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的司法管理制度體系仍是理論界、實務界研究的重大選題。

(5)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構建需深入研究法官檢察官員額制度,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與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相匹配的法官檢察官工資福利與退休等職業保障,法官檢察官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調動罷免等職業保護,職業榮譽,保證公正司法的職業廉政風險金等職業懲戒制度,以及以司法責任制為中心環節的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制與過錯責任倒查追究制等內容,探討破解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中遇到的難題,以構建司法隊伍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為基礎,以保障司法權依法獨立公正高效行使為目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管理體制的理論研究。

(6)司法案件管理。域外大多數國家面臨訴訟案件增多,司法效率不高的困境,他們都把司法案件管理作為考量司法公信力目標提升的重要途徑,在關注司法公正公信的同時也日益重視司法案件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因此,適應國際社會司法案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大趨勢,推進我國司法案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已成為司法管理體制改革選項之一。司法案件管理研究應適應司法管理體制改革要求。這需要法學界和法律界共同關注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樣本,適時總結這方面的新鮮經驗,洞悉司法案件管理規律,系統研究司法案件管理的基礎理論、類型化模式,尤其是大數據條件下的司法案件管理,構建司法機關之間的司法案件管理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動司法案件管理科學化,促進司法管理體系和司法管理能力的現代化。

(7)司法管理學學科體系構建。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成果豐碩,理論研究的創新和實踐的發展,為構建司法管理學提供了理論支撐,給司法管理學的構建和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當下研究應著眼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管理理論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推動現代司法管理學在法學學科的創立發展,探求尋找司法管理學人才培養模型構建,推動理論界、教育界、司法實務界及社會資源融通整合,漸進性實現司法管理學科的繁榮發展。

3.研究路徑創新

(1)堅持問題導向。研究路徑強調緊緊圍繞國家與社會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重大需求,按照“問題導向、緊貼地氣、協同創新、引領前沿”的思路,著力在司法管理體制基礎理論研究上求“深”,重點問題研究上求“實”,熱點問題研究上求“快”,難點問題研究上求“活”,成果轉化上求“效”。

(2)多方協作融通。以推進司法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助推司法體制改革為基準點,創新司法管理體制基礎理論,服務國家深化司法改革重大需求;以完善和發展司法組織體系為出發點,整合制度資源與公共資源,構建科學完備的現代司法組織體系;以創新司法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為切入點,整合人力資源、案件資源、財物資源,形成高效實施、有力保障、激勵約束、協調運轉的司法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3)注重實效評估。加強實證研究,以構建科學的司法管理指標體系與考評標準為目標,用以測度、監測、評價司法管理體制新型模式運行的績效及矯正的機制,助推司法乃至法治隊伍正規化、職業化、專業化建設。ML

參考文獻:

[1]賀衛方.中國司法管理制度的兩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97(6):117-130.

[2]蔣惠嶺.論法院的管理職能[J].法律適用,2004(8):7-9.

[3]徐漢明.論司法權和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分離[J].中國法學,2015(4):84-103.

[4]韋群林.司法管理內涵的多維考察[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7,21(6):33-36.

[5]廖元勛.法院行政管理制度研究[J].人民司法,2010(5):46-51.

[6]董治良.法院管理淺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5):97-104.

[7]蔣惠嶺.法院內部運行機制中的司法規律[J].人民司法,2014(9):53-55.

[8]王越飛.內生與外控結合型司法管理模式探析[J].河北法學,2014,38(10):184-190.

[9]莫紀宏.論我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正當性前提及方向[J].法律科學,2015(1):27-35.

[10]張永紅.英國法院的司法管理——對英國法院事務管理服務局2008一2009年度工作報告的解讀[J].法律適用,2010(8):74-78.

[11]何鳴.德法兩國法院的管理模式及啟示[J].福建法學,2013(1):69-73.

[12]姜明川.關于荷蘭、奧地利司法制度的考察報告[J].山東審判,2007(2 ):108-111.

[13]葉邵生.美國法院的行政管理[J].法律適用,2007(4):90-93.

[14]梁三利.法國混合型法院管理模式探析及其啟示[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4):22-27.

[15]宗會霞.法院行政事務管理權的路徑探幽[J].社會科學輯刊,2011(9):83-85.

[16]孫業群.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研究[J].中國司法,2004(7):27-31.

[17]徐漢明,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理念-制度與方法[J].法學評論,2014(4):33-45.

[18]宋冰.美國與德國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96.

[19]秦倩,李曉新.國家結構形式中的司法權配置問題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2(10):23-32.

[20]譚世貴.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48-90.

[21]焦洪昌.從法院的地方化到法院設置的雙軌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1):71-73.

[22]章武生,吳澤勇.司法獨立與法院組織機構的調整[J].中國法學,2000(2):55-70.

[23]賀衛方.中國的法院改革與司法獨立——一個參與者的觀察與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3(2):83-87.

[24]吳志剛.我國司法區劃調整問題研究——以跨行政區劃設置法院為視角的分析[J].北方法學,2014(3):12-130.

[25]陳書平,王曉輝.省以下地方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體制構建模式探究[J].理論前沿,2014(9):138-139.

[26]蔣惠嶺.未來司法體制改革面臨的具體問題[J].貴州法學, 2014(8):11-15.

[27]朱孝清.對司法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法學雜志,2014(12):86-95.

[28]周永坤.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規范化——論司法改革的整體規范化理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9-64.

[29]譚世貴.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國司法,2014(2):30-33.

[30]謝鵬程.司法行政事務省級統管路徑研究[J].人民檢察,2014(8):9-12.

[31]傅郁林. 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與結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9.

[32]向澤選.新時期檢察改革的進路[J].中國法學,2013(5):123-136.

[33]陳衛東.未來五年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J].河南社會科學,2012(2):20-27.

[34]彭東.檢察一體化下的公訴機制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5):13-19.

[35]姚莉.反思與重構——中國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審判組織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50.

[36]楊雄.法院內部組織制度改革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7(2):94-100.

[37]姚莉.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審判組織重構[J].法學研究,2004(5):71-85.

[38]陳衛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研究[J].中國法學,2014(4):20-49.

[39]譚世貴.科層制司法管理的問題和出路[J].云南大學學報,2005(4):1-5.

[40]王亞新.司法成本與司法效率——中國法院的財政保障與法官激勵[J].法學家,2010(8):132-137.

[41]周澤民.國外法官管理制度觀察[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390.

[42]譚世貴.中國法官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85,210,377.

[43]李立新.中外法官管理制度比較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2010.

[44]劉練軍.法院科層化的多米諾效應法律科學(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J].2015(3):20-34.

[45]李立新.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探析——以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為背景[J].法律適用,2010(5):60-63.

[46]陳陟云.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70.

[47]陳陟云.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及審判權——運行改革的實踐向度[J].中國法律評論,2014(4):215-221.

[48]馬英川.檢察人員分類管理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14(8):115-121.

[49]傅郁林.以職能權責界定為基礎的審判人員分類改革[J].現代法學,2015(4):12-30.

[50]胡印富.再議法官獨立審判權——以上海方案的深化為視角[J].時代法學,2015(1):66-73.

[51]王靜,李學堯,夏志陽.如何編制法官員額——基于民事案件工作量的分類與測量[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2):29-40.

[52]陳衛東,龍宗智.關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3(4):5-14.

[53]王立.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制度的路徑與期許[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1):40-43.

[54]姚莉.比較與啟示: 中國法官遴選制度的改革與優化[J].現代法學,2015(4):31-40.

[55]葉肖華,等.論我國司法官選任制度的完善[J].法學雜志,2012(7):131-135.

[56]蔣銀華,肖芃.審判權視角下的法官選任與管理模式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4(4):140-146.

[57]王祿生.相馬與賽馬: 中國初任法官選任機制實證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2) :41-54.

[58]石少俠.對健全司法官遴選制度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6):44-45.

[59]左衛民.省級統管地方法院法官任用改革審思——基于實證考察的分析[J].法學研究,2015(4):23-40.

[60]周道鸞.獨立審判與司法公正[J].法律適用,2002(10):4-10.

[61]楊知文.中國法官的職業化遴選:現狀、改革與發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4):83-89.

[62]陳雅麗,張革文.中西法官保障制度比較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2-46.

[63]蔣惠嶺.司法職業保障的十項最低標準[J].法制資訊,2009(11):74-77.

[64]秦前紅,蘇紹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需要正確處理的多重關系——以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為框架[J].法律科學 (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1):36-47.

[65]張智輝.關于人財物統一管理的若干思考[J].法治研究,2015(1):5-11.

[66]崔永東.司法·司法學·司法職權配置[J].法治研究,2015(3):126-132.

[67]龍宗智.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5(1):84-100.

[68]陳瑞華.法官責任制度的三種模式[J].法學研究,2015(4):4-22.

[69]王亞新,傅郁林.中國民事訴訟的“案件管理”[J].中歐民事司法管理國際研討會,2012.

[70]羅昌平,顧文虎.檢察機關案件管理的要素與構成[J].法學,2010(5):148-152.

[71]江必新.域外案件管理改革的借鑒與啟示[J].比較法研究,2013(4):1-11.

[72]胡夏冰.審判管理制度改革:回顧與展望[J].法律適用,2008(10):11-16.

[73]王春年,譚登云.審判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以基層法院的司法實踐為樣本的分析[J].金陵法律評論,2012,春季卷:53-59.

[74]王晨.審判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5.

[75]史海東.檢察機關案件管理理論創新和機制構建[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2):80-84.

[76]董皞.審判管理改革問題再認識[J].法律適用,2004(8):11-14.

[77]崔永東.司法管理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司法,2013(8):35-42.

[78]崔永東.圍繞公正和效率推進審判管理改革[J].人民日報,2014-12-24(07).

[79]李生龍,賈科.反思與重塑:法院系統內部審判管理機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4).

[80]蔡彥敏.中國民事司法案件管理機制透析[J].中國法學,2013(1):131-143.

[81]張福森.各國司法體制簡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2。

[82]賈新怡,唐虎梅.借鑒有益經驗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司法經費保障機制[J].財政研究,2006(4):15-20.

[83]譚世貴.中國司法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法治研究,2010(9):3-8.

[84]譚世貴.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國司法,2014(6):30-33.

[85]謝小劍.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制度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5(1):153-158.

[86]張智輝.司法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J].理論視野,2012(2):5-9.

Abstract:The goalsetting of fully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requests the full promotion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reform.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studied a lot on this subject, resulting large amount of fruits. This review aims to enhance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e research 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atical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reform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fundamental theory,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taff management, case management and judicial fi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s: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reform; review

猜你喜歡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2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個稅改革,你的稅后收入會增加嗎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0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综合18p|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不卡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a毛片免费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青青网在线国产|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亚洲黄网在线|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五月天久久综合|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极品av一区二区|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色婷婷成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88av在线|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