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立 魏溪冰



摘 要: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顯示,自2012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發展速度下滑,且中國常年處于貿易劣勢地位。為了改變當前貿易現狀,必須深入剖析兩國農產品各品類的貿易現狀及特點,有針對性制定貿易策略。文章在分析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現狀的基礎上,引用貿易結合度、貿易互補性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標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特點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根據貿易特點不同,可以將海關分類標準(HS2007)的24類農產品劃分為5種不同的類型:出口互補型,進口互補型,互補+產業內型,產業內型以及無特點型,針對不同貿易特點需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貿易策略。
關鍵詞:中美 農產品 貿易特點
中圖分類號:F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72-03
引言
自2012年起,世界農產品貿易增速放緩{1},近3年年均增長率僅為3.6%。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在今后的10年時間內,全球農產品貿易增速將放緩。受此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速從2011年的23.1%銳減至2012年的4.22%,并在之后的幾年內增速一直維持在10%以內,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速則更低{2}。兩國農產品貿易發展遇到瓶頸,美國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日趨飽和,僅依靠加大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無法達到顯著擴大兩國農產品貿易規模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深化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國內學者紛紛提出應充分研究兩國貿易結構和特點,明確中美雙方的比較優勢和貿易中表現出來的互補、競爭或產業內貿易等特點,制定符合農產品貿易現狀和特點的貿易策略,實現雙方貿易的精細化發展。
近年來許多學者將中美貿易的研究視角放在貿易結構及特點的研究上,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田園(2011)指出由于兩國產業結構差距顯著加之居民消費結構不同,導致中美貿易結構不對稱;宮智新(2011)依據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等角度重新劃分中美農產品貿易品類,形成高、中、低技術產品等產品類型,對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鄭素靜(2011)運用貿易指數測算中美貿易互補性,結果顯示兩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遠高于競爭性,從而指出兩國貿易方式應以互補性貿易為指導;韓靈梅(2014)指出目前中美產業內貿易方式規模小,且產生原因主要是兩國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差異性需求,而非對農產品消費偏好,這將導致中國在雙方貿易時處于被動地位。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兩國農產品貿易各個細分品類的貿易特點研究較少。研究中美農產品貿易中各個品類的貿易規模和特點,可以針對品類不同的狀況制定與其相適應的貿易策略,使兩國農產品貿易更加精細化,本文依據2007年至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遵循海關分類標準(HS2007),運用互補性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等對中美農產品貿易進行各品類的貿易特點分析,以求針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各個品類發現適合其發展的貿易方式。
一、中美農產品貿易現狀
1.中美農產品貿易增速放緩。世界貿易組織(un comtrade)數據顯示,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一直持上升趨勢,從2007年的110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33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遠高于世界農產品貿易年均增長率。但自2012年開始,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增幅放緩,年均增長率下滑至4%,在2013年甚至出現逆增長現象,中美農產品貿易規模遇到瓶頸。
2.中國處于劣勢地位。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0%以上,而美國進口中國農產品總額僅占其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1%左右,中國對于美國的農產品依賴程度偏高。不僅如此,兩國貿易差額除2013年外均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持續擴大,截至201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差額已經達到184億美元,中國常年處于貿易逆差地位。
3.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單一。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中水產品(HS03)是最主要的品類,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6%。排名前五的農產品品類(其他品類分別為水產品制品(HS16)、蔬菜及水果等制成品(HS20)、食用蔬菜(HS07)和動物飼料(HS23))在中美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占比高達73%;在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時,進口品類結構單一的特點更加明顯,僅油籽類(HS12)進口總額即占進口總額的65%,排名前五的農產品品類(其他品類分別為谷物(HS10)、動物飼料(HS23)、水產品(HS03)和肉類(HS02))在中美農產品進口總額的占比高達90%。
綜上,目前中美農產品貿易存在發展速度放緩、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以及貿易品類單一的現狀。只有對中美貿易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針對不同品類農產品運用合理的貿易方式,才能解決上述問題。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特點
本文分別從貿易結合度、貿易互補性以及產業內貿易程度三個指標進行多角度分析中美農產品貿易點。
根據經濟學家布朗(A.J. Brown,1947)提出的理論,貿易結合度是一國某類產品出口份額與另一國該類產品的進口份額之比,直觀地體現出兩國貿易的依存程度,計算公式如下:TCDij=(Xij/Xi)/(Mj/Mw){3}。其中TCDij表示i國對j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額;Xi表示i國出口總額;Mj表示j國的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根據其定義,當TCDij>1時,表明i、j兩國雙邊貿易聯系緊密;當TCDij<1時,表明i、j兩國雙邊貿易聯系松散;當TCDij>TCDji時,則表明i國對j國的貿易依賴程度比j國對i國的高,反之亦然。
貿易互補性指數則是一國某類產品的顯示性貿易優勢指數與另一國的貿易劣勢指數的乘積,本文綜合考量貿易出口國與進口國間的水產品生產專業化程度的差異,量化兩國間的水產品貿易互補性。其計算公式如下:TCIij=RCAkxi×RCAkmj,其中RCAkxi表示出口國x在k類農產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kmj表示進口國j在k類農產品上的比較劣勢。當TCIij較大時,說明出口國的出口品類與進口國的進口品類相吻合,即兩國在該類農產品貿易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若TCIij小,表明出口國的出口品類與進口國的進口品類不一致,即兩國間農產品貿易互補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如果TCIij>1,表明兩國之間在貿易中互補性較強;如果TCIij<1,則互補性較弱。
Bruelhatr{5}動態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從動態的角度衡量一定時間跨度內產業內貿易的水平,其計算公式為:Bi=1-,式中Bi表示第i類農產品一定時間跨度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X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出口額的變化量,△M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進口額的變化量。其中0≤Bi≤1,Bi越接近1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的增量主要由產業內貿易引起,越接近0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的增量主要由產業間貿易引起。在此基礎之上Thom & Mc Dowell{6}將產業內貿易細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w=ni=1BiWi,式中,Bw為水平方向產業內貿易指數,Bi為Brue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Wi為第i類農產品貿易權重,即(Xi+Mi)/(X+M);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為(Bj-Bw),其中Bj=1-式中,Xj=ni=1Bi,Mj=ni=1Mi。
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消費者偏好及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商品檔次需求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個人收入差異,收入高的消費者偏好高檔產品,而收入低的消費者只能偏好中低檔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就可能出現高收入國家進口高檔產品和低收入國家進口中低檔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1.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體特點。根據圖2可以發現,兩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均常年大于1,說明中美農產品貿易結合度很高。近年來出口貿易結合度一直穩定在1.25左右,無顯著波動;進口貿易結合度的變化波動大于出口;以2009年為分水嶺:之前表現出快速增長趨勢,之后則緩慢下滑,截至2014年進口貿易結合度為2.20。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出口貿易結合度一直低于進口,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依賴程度遠高于美國對中國農產品的產品。中國過度依賴美國農產品是中美在農產品貿易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的主要原因。
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常年高于1,可見中美農產品貿易一直以貿易互補性為貿易基礎。根據圖3可見,中國在進口美國農產品時表現出更高的互補性特點,7年內貿易互補性指數均值高于1.6,說明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正是中國目前緊缺的農產品,相比而言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雖然也是美國農產品貿易的弱勢,但緊缺程度較低。
根據表2可見,中美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近年來出現較大波動,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表現出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特點,而在其他年份該指數均低于0.5,到2014年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僅為0.34,可見兩國農產品存在產業內貿易的可能,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細分兩國產業內貿易形式可以發現,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以垂直型產業貿易形式存在,其指數遠高于水平產業貿易指數。說明中美兩國間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是由于兩國對不同產品質量及加工程度導致的。
綜上,中美農產品貿易是以互補性為主導、產業內貿易形式為輔助的多元性貿易形式。
2.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特點。根據表3可以發現,中美貿易份額大的品類大多數具有很強的貿易互補性,如中國出口美國水產品(HS03)份額為26%,對應的出口互補性高達4.57;中國進口美國油籽類農產品(HS12)份額高達65%,對應的進口互補性高達16.23。同時兩國水產品(HS03)還表現出較強的產業內貿易特點,其進口和出口中所占份額均排在前5位,同時產業內貿易指數高達0.76。其他品類如奶、蛋類產品(HS04)既沒有互補特點也沒有產業內貿易特點,導致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份額較小{7}。根據各品類在貿易過程中表現出的特點,本文將24類農產品分為五大類型:出口互補型、進口互補型、互補+產業內型、產業內型、無特點型。
根據表4可以發現,目前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以互補型貿易為主,不論是出口互補型還是進口互補型均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占有很大份額。而以水產品(HS03)為代表的農產品,即表現出了明顯的互補特點有又較強的產業內貿易特點,在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中份額排名第二。活動物(HS01)等農產品雖然表現出了很強大產業內貿易特點,但兩國間的貿易份額過小。肉及可食用雜碎(HS02)等農產品沒有明確的貿易特點做指導,導致該類產品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份額比重小。
針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的貿易特點應制定相應的貿易策略{8},這樣才能使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合理化{9}。以上五類農產品中,進口互補型貿易主要依賴于美國農產品引進中國,中國處于被動地位,通過自身調整改變貿易現狀難度太大;無特點型品類沒有明確的貿易模式,貿易份額小,短時間內無法對兩國貿易作出顯著影響,因此本文僅對其他三個品類提出對策。
(1)對于出口互補型品類,應將重點放在食品安全領域,應對美國綠色壁壘;
(2)對于互補+產業內型品類,應強化中國出口農產品水平差異化(如包裝、外形等),并發展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生產,加強專業化分工;
(3)對于產業內型品類,在當前階段應努力實施品牌戰略,利用品牌效應帶動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的質量和規模。
三、結論
1.中美貿易面臨窘境。在當前國際農產品貿易規模擴張放緩的背景下,中美的主要農產品貿易行為是:中國向美國出口具有競爭力的水產品同時從美國進口大量優質油籽類農產品。由于中國過度依賴美國油籽類產品,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處于貿易逆差,且貿易赤字以20%的增速持續擴大,同時兩國農產品貿易前五品類交易額均占總農產品貿易額的70%以上,貿易結構的單一性嚴重抑制了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潛力。
2.中美農產品貿易形式可分為五類。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主要以互補性為基礎,存在互補性的品類如水產品、油籽產品都是兩國農產品貿易中最重要的貿易品類;同時如活動物等品類表現出了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特點,此類產品貿易份額雖小,但有強大的貿易潛力。根據中美農產品貿易中表現出的互補性和產業內貿易量大特點,本文將其劃分為5種不同的類型:出口互補型,進口互補型,互補+產業內型,產業內型以及無特點型。
3.農產品發展策略應與貿易形式對應。對于互補+產業內型品類,由于兩國間有先天的農產品比較優勢,貿易規模較大,在此基礎上可以形成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強化中國出口農產品水平差異化(如包裝、外形等),并發展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生產,在加強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之上提升國內農業的規模水平,不斷優化中國農產品結構和提高中國對美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對于產業內型品類,目前中美兩國此類農產品貿易規模小,發展產業內貿易的動力小、難度大,在當前階段應努力實施品牌戰略,利用品牌效應帶動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的質量和規模。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加快引進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實現農產品優質化。
注釋:
{1}謝建國,楊海燕.互補還是替代——中美貿易競爭關系的測度與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5(11):62-72.
{2}孫宏艷.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理論導刊,2014(11):80-84.
{3}孫華.中越農業互補性與貿易提升策略研究[J].世界農業,2015(11):139-141.
{4}譚秀閣.對農產品出口現狀的分析與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0):10-11.
{5}Bruelhart M, Hine R C. lntra-industry Trade and Adjustment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J]. 1999.
{6}Thom R, 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9, 135(1): 48-61.
{7}習鄭晶,蘇國寶.產業內貿易與貿易調整成本:一個文獻綜述[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8-54.
{8}姜國慶,于芳. 基于SITC分類的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析[J]. 現代商業,2015(26):26-27.
{9}秦富,鐘鈺,賈偉.主動應對農產品貿易挑戰的思考和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5(11):4-8.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