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雷 羅海玲 白晶
摘 要:當今的企業發展,更傾向于擁有較多數量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木桶理論”在企業的應用從討論企業的短板在哪里,到側重具有長板優勢專業人士的數量。這種經濟環境下,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畢業生,想要成為一名職業人,擁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已經成為其成功踏入職場的“敲門磚”。“以證代考”的考核模式打破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搭乘國家職業技能考核的風帆,推動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技能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型企業 “以證代考”考核模式 會計專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91-02
當今我國經濟的發展,積極鼓勵創新創業,中小型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較大的比率。據統計在我國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量的99%,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生產總值的2/3。這樣龐大的企業群體為社會提供了78%的就業崗位。作為高職高專職業技能型院校所培養的學生80%供職于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無疑應成為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中小型企業所需的高職高專會計技能人才為指引,探索高職高專會計技能專業的人才培養考核模式,通過考核促進日常的教學培養,以便于更好地適應中小企業的需要,達到學校培養人才的目的。
一、中小型企業所需的會計專業人才
中小型企業的財務管理核算及企業的財務處理業務都與大型企業或者上市公司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處理的方式和方法都有所不同,所以中小型企業對財務崗位的員工的需求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中小型企業財務運行及管理高度統一。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大多是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組織結構相對簡單,一般擁有所有者和經營者雙重身份,企業的業主同時擁有經營權也擁有控制權,往往導致財務工作成為企業的工具。這種現象在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這種組織結構也成為中小型企業會計信息不真實的主要制度原因。
2.中小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與制度不統一。中小型企業的業主對企業的經營比較主觀性,按照自己的意愿經營企業,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容易被混亂。擾亂了企業會計工作的正常順序,使得中小型企業財務工作背離現有的企業準則規范,讓從業者感到中小型企業的會計工作和在校學習時所學內容不一,從而讓很多剛剛就職的會計人員對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產生懷疑。
在很多中小型企業存在著反向運行的財務核算程序,例如業主確定要繳納的稅費,財務人員依據該數據編制企業財務工作數據,即所謂的“以稅定賬、以稅建賬”的現象,暴露出中小型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或是選擇性應用企業財務制度的問題。
3.中小型企業財務管理實務中需要處理“三種密切關系”。
(1)企業與稅務部門之間的關系。報稅工作是企業財務人員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能,合理地控制稅費,降低企業成本,處理好企業與稅務機關的關系,需要企業財務人員有更多的應稅方法和處理技巧。
(2)企業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中小型企業一般會與銀行、金融機構等產生“官方”的債務關系還會與各種信用機構等產生“半官方”債務關系,以及越來越多出現的民間借貸及私募資金產生的債務關系。
如何處理好各環節的債務關系,又要充分地將現有資金運轉起來創造收益,著實是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
(3)企業與內部管理者及利益方之間的關系。中小型企業與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般的股份制公司在內部組織結構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小型企業財務處理往往受到企業內部利益方的左右,造成在財務核算上無法公正客觀的處理企業經濟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處理較特殊的情況產生。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會計人員在會計信息處理的過程中由于存在特殊性,急需具備三個“素養”。一是要具有多種財務專業技能,能勝任各種財務崗位工作能力的“綜合”素養。二是需要財務崗位人員具有“忠誠、公正”的素養。三是財務崗位人員既要可以處理企業與外部相關單位的關系,又要處理企業內部相關利益方的關系,即需要擁有“全能”的素養。
中小型企業的會計人員既需要有規范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也需要有靈活處理企業經濟業務的變通性,這樣的會計專業技能人才是中小型企業需要的,也正是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需要培養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針對中小型企業進行人才培養考核模式的改革
中小型企業的會計人員需要有更綜合的會計技能。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作為會計人員的培養基地,需要培養學生的全方位職業技能,包括理論技能及實踐技能,考試將成為檢驗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效果的最后一道防線,采用怎樣的考核模式成為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育者探索的重要內容。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
1.注重書面考試成績。中小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是具有較強的理論技能和實踐技能,傳統的書面考試更為側重理論技能,對實踐技能容易忽視,單一的注重書面理論成績必定造成厚此薄彼。
2.注重考試分數忽略課程管理。“60分萬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對于考試的呼聲,很多學生的考試只是“臨時抱佛腳”度過的,傳統的考核模式只是以最終的考核分數作為該門課程是否通過的評價標準,并沒有結合學生平時學習、技能訓練的情況進行分析評判。
3.考核范圍不能夠覆蓋企業的要求。傳統的考試是由任課教師按照自己的側重點進行出題,由于試卷題目的數量要求很難覆蓋所需要掌握的范圍,學生在復習時往往是針對教師平時授課的重點,不能夠做到全面復習。
4.傳統的考核模式不能在專業上起到激勵作用。傳統的考試學生更多的是完成課程考核,課程考核通過后,學生很少會因為課程考試合格而報考更高的專業技能考試。
三、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采取“以證代考”考核模式的意義
“以證代考”的考核模式就是指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考取職業技能證書來代替相關課程的期末考試的一種考核模式。會計專業是一門應用技能型專業,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國家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的越來越高,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證書比較完善和成熟,會計職業技能證書的考試內容的選擇大多都是企業應用比較多,應用較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學生能夠積極地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通過考試促進專業技能的學習,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論、實踐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最直接地掌握企業所需的技能,為其畢業工作上崗提供較大的幫助。
1.“以證代考”考核模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如果采用“以證代考”考核模式作為相關專業課的考核方式,就需要在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時將職業技能證書考試列入到教學計劃中,并且教師的授課是依照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范圍進行授課。通過國家職業技能證書考試的發展推動高職高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2.“以證代考”考核模式客觀公正。會計專業“以證代考”的考試主要是指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我國現階段的會計職業資格考試,大多采取上機考試,題庫范圍覆蓋面廣,題目隨機抽取,這樣的考試給考生創造了一個公正客觀的考試環境,學生的考試成績都要依靠平時的努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促進的作用。
3.“以證代考”考核模式讓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技能。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考試具有一定的難度,想要通過該項考試需要學生具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及實踐技能,這種技能依靠“臨時抱佛腳”是很難達到的,需要學生在平時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學習,方可通過考試。
4.“以證代考”考核模式可以激勵學生對會計專業技能的學習。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想要從事會計崗位工作,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會計崗位的基本證書,該項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基礎會計人員相關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當學生考取改證書后,有很大一部分人想考取更高級別的職業技能證書,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上有更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針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結合現階段高職高專教育現狀,“以考促改”、“以考促教”、“以考促學”,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最基本的就業上崗技能,達到企業的基本需要,提高并完善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效能,改革相應的考核模式不失為一種促進教學發展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高林等.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梁方正.當前高校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 [J].會計之友,2007(10):
[3] 于雪蓮.會計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加強會計教育與實務界的聯系[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
(作者單位: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0)
[第一作者簡介:代春雷(1982—),男,漢族,黑龍江人,本科,會計師、經濟師,研究方向: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方向]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