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歷來是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排頭兵,尤其是大熊貓的保護、科研、旅游資源享譽世界。發揮四川在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引領作用,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至關重要。雖然財政預算生態保護投入逐年增長,但面臨日益緊迫的生態問題,仍然存在較大缺口,單憑政府財力還不能滿足保護建設需求,缺乏投入仍是保護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四川 生態保護與建設 資金渠道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37-02
四川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緊迫性主要體現在:一是仍有很多具有保護價值的區域由于投入不足,僅能維持基本的人員經費,已無力開展更多保護工作,保護成效難以保障。二是仍有相當多的生態熱點區域沒有被得到有效保護。除保護區覆蓋的區域以外,仍有相當多的區域是大熊貓等關鍵棲息地和走廊帶,這些區域對于關鍵物種的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雖然相關部門已經在全省范圍內劃定了2000多個保護小區,然而這些區域仍然面臨著沒有投入的局面,很多保護小區與當地農村社區發展的矛盾突出,面臨著盜砍盜伐、打獵挖藥等人為活動的嚴重威脅。從社會環境來看,社會力量參與和投入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還缺乏有效的引導和規范。四川已涌現出很多社會企業、組織、個人對生態保護與建設投入了極大關注,這為保護建設拓展資金渠道帶來契機。
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要意義
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前提,提高人民經濟生活水平與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息息相關。示范區內都包含有重要生態價值的陸地、水域,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基礎。
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立足于充分挖掘當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加強生態保護、提升地方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同時,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的在于更加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城鎮居民與農村社區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順序上把尊重自然作為第一,順應自然也放在保護自然之前,這是針對我國生態保護工作長期以來形成的把生態保護與建設簡單地理解為實施各種生態工程項目,尤其是很多生態工程建設因資金而申請,為項目而項目,甚至因盲目上馬實施項目違背生態規律,造成生態災難的問題。為此,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資金渠道應建立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甚至在某些領域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
二、四川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渠道拓展的主要方向
生態保護與建設進一步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化和社會化主體投入和參與積極性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1.進一步開放保護社會主體參與和投入機制。深入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號召全社會參與投入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使政府、市場及社會組織資源得到合理而配置,通過地方政府與社會力量開展深度合作。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建立社會主體參與和投入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全面降低社會主體參與和投入保護建設的門檻。初步形成促進社會主體參與和投入保護建設的規范機制和政策環境。使得企業、組織和個人能夠根據自身條件有渠道參與和有機會享受稅收抵扣或減免、貸款擔?;蛸N息等相關政策優惠。
2.創新生態有償服務,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樹立生態有償服務理念,根據生態特點,理順生態服務提供者和享受者關系,進一步完善和創新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有效推動排碳、排污、水資源利用等環境產權交易。依托生態服務功能,開發創新生態產品,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3.發展生態環保、節能產業保障生態區域經濟增長和就業。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產業得到大力發展,構建生態保護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節能環保產業以其巨大的產業帶動作用、經濟輻射效應和社會生態效益,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重點培育和大力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能夠改變傳統生態保護主要靠“輸血”維持的現狀,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4.創新金融衍生品開發。構建和強化生態金融體系,在政府強有力的監管下,開發生態資產證券化及各類保險、擔保、抵押、融資機制等生態金融產品和服務,利用金融工具、手段促進生態資源合理有效利用,體現生態價值。
三、四川生態保護與建設拓展資金渠道的主要措施
1.建立保護區多元化的投入和建設的創新平臺和機制。對投入不足的保護區(尤其是市、縣級保護區)和具有較高生態保護價值的非保護區類型保護地,建立合作創新交流平臺,采用委托管理、公益信托、公私協力三種方式探索新的生態保護模式,在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科學的生態監測體系、有效的保護管理方法、帶動周邊社區友好發展等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搭建平臺,引入社會力量投入生態保護事業,推動創新保護工作落地。
2.制定社會參與生態保護指導文件細則。由于社會主體參與形式多樣、靈活性大,需要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推動社會力量有序地參與到生態保護事業當中。一是針對社會主體參與保護建設,在省級層面制定社會主體參與指導文件,并根據各保護具體情況制定細則。二是保護適時對外公布生態保護資金、技術以及采購社會服務的需求信息與合作意愿,采用委員會推薦、招投標等多樣化形式,穩定社會企業、公益組織等合作伙伴。三是對參與保護建設社會主體進行建立檔案,定期跟蹤其參與保護建設成效和存在問題。
3.率先打造一批創新生態保護模式的保護地示范點?;诓煌纳鷳B系統類型開展試點,在合作模式、投入機制等領域建立全國性示范。一是針對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各選取一個有代表的市或縣,根據保護目標任務,共計建立3個示范點。二是創新生態保護模式,選取有代表性的社會企業、組織等開展合作,總結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合作經驗,為其它社會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借鑒。三是定期開展保護建設經驗交流會,將示范點保護模式和成功經驗進行復制和推廣。
4.改善生態環保、節能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環保、節能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論證保護環保節能產業布局,制定率先建成以生態環保、節能產業為主導產業建設目標。二是制定具體的土地、稅費、價格制定等優惠政策,每年吸引一家節能環保龍頭企業或組織進行投資、建設,吸納就業,創造綠色價值。
5.提振節能環保產業消費市場需求。建立政策引導,頒發環境認證標識,完善環境友好產品認證制度。加大對環境污染產品和服務的整治和處罰力度。進一步推廣落實高效節能補貼,提高節能環保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積極性。在政府、機關、公共事業單位市場采購方面制定細則,率先公開采購節能環保產品。
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流入節能環保產業。支持金融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綠色產業發展政策、信用記錄好、生產管理規范的企業的擔保力度,支持有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提升生態環保、節能產業的經濟活力。
6.加強與環境產權交易機構的合作。環境產權交易是未來推動環境治理市場化的重要手段,率先開展環境交易示范具有創新價值和指導意義。一是尋求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等國家級環境交易所,以及中國環境交易機構間合作聯盟建立合作交流關系,支持環境交易市場的建立。二是制定污染排放交易制度,結合環境承載力,根據污染排放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情況給予污染排放許可證和總量限額。三是打造實時環境質量監測和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公布環境產權交易供需信息。
參考文獻:
[1] 王俊,于愛水.自然保護區建設中的生態保護策略[J].綠色科技,2016(4)
[2] 楊艷.淺議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3)
[3] 周生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四梁八柱[J].西部大開發,2014(12)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1130)
(作者簡介:倪玖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