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雪
摘 要:1954年,黨中央決定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賦予其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彈指一揮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成立60余年,它對于新疆的發展、各族人民的友好相處以及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既有站在國際國內角度的高瞻遠矚,又有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針對當時國情與疆情的綜合考慮。
關鍵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屯墾 戍邊 原因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44-04
生產建設兵團作為一定時期的特殊組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短暫的輝煌時期,中共中央在1968年一1970年間,在北京軍區、沈陽軍區等12個軍區建立生產建設兵團,分布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境內。這些生產建設兵團既是生產隊,又是戰斗隊、工作隊;既要屯田生產,又要擔負保衛國防的任務{1}。隨著各地現實情況的發展,12個生產建設兵團逐漸被撤銷,僅保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六軍)、新疆民族軍和新疆的起義部隊。1949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將要最后勝利的時候,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統一戰略部署下,在西北局和彭德懷同志的具體指揮下,由王震同志率領的一兵團進軍新疆,同新疆的起義部隊和民族軍會師,和平解放了新疆。1952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一兵團大部、五軍大部、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轉業,作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參加新疆經濟建設,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1954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之初,就肩負著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經過60余年的發展壯大,秉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兵團在新疆扎下了根,與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成為新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國際國內的綜合因素,又有基于國情和疆情的現實考慮;既是針對屯墾戍邊歷史的一脈相承,又是世界獨創的雙重領導與黨政軍企四合一模式;既是中國特色的治疆經驗,又是紅色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過程。
一、屯墾戍邊的歷史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屯墾興則邊疆穩,屯墾廢則邊疆亂的治疆經驗。“屯墾”即軍隊在駐守的地方開荒種地,既肩負保衛國土安全的責任,又需要在艱苦的環境中實現自給自足。西域的屯田始于西漢,早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為打擊匈奴,遠嫁細君公主于烏孫王為妻,為解決公主隨身侍從的糧食問題,兵士就采用筑寨和屯田積谷的方式{3}。由于屯墾既能解決兵士糧草問題,又能起到抵御外辱的雙重作用,漢代統治者開始加以重視,使這一形式逐漸發展起來。及至唐清兩朝,達到興盛時期,尤其是清朝年間,出于平定叛亂的需要,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后,就在新疆大興屯田。
古代與近代的“屯墾”都只解決當時的問題,免不了“一代而終”。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已經能夠較為成熟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因此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農商兵于一體,黨政軍企四合一。同時獨創了中央支援地方,各省市相互支援,各民族之間相互支援的形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真正植根于天山南北,融合與新疆各民族之中,共同繁榮發展,是紅色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相交融的過程,也是地區之間人員調整,資源互補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二、特殊的戰略考慮
新疆是邊疆地區,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國接壤,邊境線長達5400公里,邊境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保衛邊防的任務十分艱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對新疆,他們繼續支持國民黨殘余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進行泛突厥主義分裂活動,這是新疆來自外部的主要威脅{4}。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力量,不僅悍然發動朝鮮戰爭,還通過多種途徑蠱惑新疆民族分裂勢力叛亂,嚴重影響到新疆社會秩序和人民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和平解放后的新疆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不僅亟需建立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推進民主改革,穩定人心,而且還亟需平定叛亂,剿滅土匪,穩定社會秩序{5}。
為了維護新疆的政治穩定,幫助新疆地方發展生產,王恩茂和王震二位將軍深謀遠慮,鑒古觀今,向中央提出建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議。兵團成立后,所屬10萬軍墾部隊部署在北起阿爾泰山,南至帕米爾高原,東起哈密盆地,西至伊犁河谷的166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6}。
兵團不負眾望,建立60余年,它在打擊“三股勢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反分裂斗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50年代剿匪平叛到歷次反分裂斗爭,兵團民兵都迅速反應,及時出動,作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上級表彰{7}。
三、新疆的現實需求
古有林則徐治理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豐功,今有王震帶領人民解放軍一手拿鎬、一手端槍,創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偉績。然而,剛剛進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卻面臨著重重困難。
第一,新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新疆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由于地處內陸,不僅交通不便,而且常年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一年氣候變化顯著,夏季溫度高達三四十度,冬季溫度降至零下二三十度,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很難適應新疆的環境。原農七師副政委王開春回憶說:“我和場副政委馮輝山合睡在一間小土屋里,爐膛里僅有的一塊干牛糞很快就燒光了,冷風從墻洞向屋內呼呼直灌,我們鉆進被窩里也凍得很難入睡。何況在如此條件下,職工情緒如何,總是時刻叨念在心的”{8}。不難想象,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需要盡快的適應當地氣候,許多戰士思念家鄉,難以適應異地自然環境,但是再困難也要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他們忍住心中對家鄉的懷念,對親人的思念,轉身投入建設祖國大西北的浪潮中去。
第二,解放初期,新疆百廢待興的農業。由于新疆本身的自然地理環境,大面積的戈壁和沙灘,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加上國民黨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在新疆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的農業受到極大破壞。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糧食產量較低。1949年,全疆人均糧食只有195.6公斤,棉花僅1.17公斤{9}。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進駐新疆,想要解決自身糧草問題,只能采用屯田方式。漢唐時期主要是軍屯,康熙到乾隆年間,軍屯和民屯并舉,以軍屯帶動民屯,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由于部隊籌集糧食困難,也曾采取部隊一邊打仗一邊生產的形式。人民解放軍就地轉業,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后,其主要任務就是屯墾戍邊。兵團成立后,開墾荒原,大規模實行機械化生產,推廣了一系列先進農業技術,把新疆的大片荒漠改造成了良田{10}。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新疆薄弱的工業。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周恩來要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既辦農業,又辦工業,用工業的利潤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業機械化和農田基本建設,做到以工促農。正因為如此,兵團的工農業走出了一條緊密結合,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發展之路。在工業化的大浪潮中,兵團作為新疆的新進力量,開創了新疆的工業,在新疆的許多重大工程中,如橫穿高山、戈壁的鐵路、公路大動脈及城鎮規劃、大型工礦等工程建設中,兵團都勇挑重擔,不畏艱難,發揮了突擊隊的作用。
四、加強地區、民族間融合,推動新疆經濟發展
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如何處理好民族問題就成為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一方面,在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中國共產黨軍事上還未完全控制,這無疑給國民黨殘余勢力、外國敵對勢力以及少數民族分裂主義者留下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處理好民族問題,促成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平解放,能夠迅速結束內戰,從而醫治戰爭創傷。毛澤東同志在一九四九年新疆解放初期,就對向新疆進軍的人民解放軍和到新疆工作的干部說:“你們到新疆去的任務,要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地區,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長期以來各民族友好相處,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但在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語言、文化的不同,他們對于新中國、共產黨仍然心存懷疑,因此極易被國外反華勢力煽動。對馬列經典著作及其熟悉的中國共產黨,出于對國情、疆情的考慮,從馬克思主義民族關系論出發,秉承著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1954年,十萬大軍就地轉業,他們既是新時期新疆生產建設的中堅力量,又是保家衛國的忠實衛士。最重要的是,兵團始終“不與民爭利”,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消除了民族疑慮與隔閡,從而得以在新疆扎根。
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城鄉人口比例極不協調,毛澤東雖發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但青年對于向何處去、何人接收的問題仍不清楚。兵團自成立以來,成功地接收和安置了上百萬退伍轉業軍人、內地支邊青年和各類自動來疆人員,大大減輕了國家的就業壓力和社會壓力,改善了我國人口的布局,兵團人員多來自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地。除動員知識分子、青壯年赴疆外,王震還關心在疆戰士的婚姻問題,積極動員多省婦女遠赴邊疆,1950年春節后,首先在陜西、甘肅等地招收了1000多名女戰士。從1950年起,先有湖南青干校、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廣西分校的女生,山東的青年婦女、女兵、女學生進疆,隨后又有江蘇、上海、湖北等省市的一批又一批女青年進疆,加入屯墾部隊的行列。1965 年八一建軍節前夕, 毛澤東在接見我軍高級將領時,親切地對王震說:“你不但是屯兵邊陲的大將軍,也是一位最偉大的紅娘”。兵團在促進地區間人口流動的同時,更促進了新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且每年都把數以十萬噸計的糧食、油料、棉花等農副產品和大批輕工產品上交給國家。兵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援著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五、探索社會主義模式的“試驗田”
毛澤東一生始終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為了建設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他領導了土地革命、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勝利。今天的人們對于以上幾項運動十分熟悉,然而對于生產建設兵團的了解卻十分有限。在筆者看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亦是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模式的一塊“試驗田”。兵團用辛勤積累下來的資金貢獻國家的同時,也在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加快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兵團的成功,使黨中央曾一度產生要在全國推廣新疆兵團模式的設想。據張仲瀚在《總理關懷屯墾戍邊》一文中記載,1962年2月,周總理曾經對他說:“毛主席和我有個設想,想把我們三分之一以上的軍隊改為生產建設部隊。”這種設想雖然由于種種復雜的歷史原因失敗了,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巨大成功卻不容置疑。
毛澤東在1966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中指出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我們暫且不談這篇指示在當時的現實性,單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初期的發展來看,它的確符合毛澤東對于農村社會亦農、亦工、亦商的設想。在以往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兵團人民生活水平幾乎相近,相當于今天農民生活的中等水平,沒有過大的貧富差距,有的只是平均主義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60年彈指一揮間,兵團既當戰斗隊、生產隊,又當工作隊、宣傳隊,發揮了建設大軍、安邊固疆的戰略作用,兵團的面貌、新疆的面貌、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兵團的成立和發展,也創造了中央支援地方、內地支援邊疆、各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兵團處于中央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的雙重領導之下,實行農工商學兵相結合,黨政軍企四合一的特殊體制。兵團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典型示范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兵團雖困難重重,但也在積極尋求轉變,如“師市合一”、部分農產品允許農民自主銷售等。兵團現代化改革的重點仍是機械化大生產,在原有基礎上實現農業用地的大面積整合,將所有農民納入職工范圍,接受兵團統一領導。兵團以其堅韌的精神在新疆這片戈壁灘上得以生存,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和各省市同胞兄弟的支持下,兵團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注釋:
{1}楊俊.毛澤東屯墾戍邊思想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發展[J].軍事歷史,2004(6)
{2}{13}王恩茂.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三十周年暨“雙先”代表大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04(6)
{3}姚勇.新中國開發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4}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地方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5}王小平.毛澤東與當代新疆屯[J].廣西社會科學,2006(5)
{6}蘇振蘭,夏明星.中央三代領導關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世紀行,2002(9)
{7}{15}{16}牛永剛,石寶巖.兵團縱論[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7
{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黨委黨史研究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9}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地方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屯墾戍邊戰略的偉大勝利[J].新疆地方志,2001(2)
{11}牛永剛,石寶巖.兵團史話[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7
{12}李魯岳.為什么要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法律與社會科學,2014
{14}何立波.情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王震[J].黨史縱橫,2008(3)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2)
{18}劉延東.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當代兵團,2014(11)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2)
[2]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中共新疆地方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黨委黨史研究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4]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編纂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事記(1949年10月-1992年12月)[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5]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6] 牛永剛,石寶巖.兵團史話[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7
[7] 牛永剛,石寶巖.兵團縱論[M].五家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2007
[8] 王恩茂.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三十周年暨”雙先”代表大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04(6)
[9] 劉延東.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當代兵團,2014(11)
[10]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屯墾戍邊戰略的偉大勝利[J].新疆地方志,2001(2)
[11] 楊俊.毛澤東屯墾戍邊思想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發展[J].軍事歷史,2004(6)
[12] 姚勇.新中國開發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13] 王小平.毛澤東與當代新疆屯[J].廣西社會科學,2006(5)
[14] 蘇振蘭、夏明星.中央三代領導關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世紀行,2002(9)
[15] 李魯岳.為什么要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J].法律與社會科學,201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5)(責編:呂尚)